再析《来复铭》碑文的哲学精义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学术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再析《来复铭》碑文的哲学精义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1-1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再析《来复铭》碑文的哲学精义
——兼谈中国古代伊斯兰教的和谐观

  《来复铭》文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中一篇罕见的哲学专著,曾有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发表过专评。近日我再次研读铭文,深感伊斯兰教先哲陈思教长博大精深的汉学造诣,海纳百川的宗教学者的气度和情怀,陈思用短短的155个字,涵盖了我国几千年诸多学者的哲学命题。从春秋的《周易》到明中叶的泰州学派;从老庄孔孟到宋明理学,作者以大胆的博采的方式,把中国的儒释道和程朱理学的认识、观点自由拈入中国伊斯兰教的教理之中,并赋予了新义,丰富和充实了中国伊斯兰教的思想内涵,结合社会与时代,一以贯之。
  《来复铭》文最中心最根本的宗教和哲学的命题是人的性命的回归观,这种回归观是伊斯兰教神学和人学的核心。铭文对人的性命的来源及归宿之谜作了明晰的解读。作者用《周易•复卦》中的“来复”之意命题,然后扩延到人与自然,贯通融汇,包罗森然。
“来复”是天的原则、自然的原则,用伊斯兰教的话说是主的原则,是主命。
  复卦体现了天地运行的实质性的规律,有来有复,有生有死,有长有消,这是人类乃至自然界、天地宇宙的规律。顺主命,不违背自然发展的原则和规律,是伊斯兰教的精义。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自然万物(包括人类)的来复之意。
  《来复铭》文的时代感很强,正如当今社会上一些宗教学者所说:外来宗教的传入和流布,都有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都会深深地打上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性。《来复铭》在显示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和明中叶时代社会学术文化新思潮等方面,这些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更加显著。
  中国伊斯兰教是一个和平的宗教,一个讲究宽容、忍耐、平和、顺从、中庸、大度的宗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千三百多年来,在不断适应、改造、融入和影响着中国历代的社会,在不断努力、不断作用于中国的和平、安定中,取得了时代、社会和国家的认可、接纳。成为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明代中期,政治统治集团对待伊斯兰教的态度,就可见《来复铭》时代,伊斯兰教在融入中国社会,在构建伊儒结合,以儒解伊等宗教理论,并融入当时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在此,我只就《来复铭》文在融汇中国本土文化,采撷中国儒佛道的哲学概念和观点,解说伊斯兰教教义方面作一点探讨并兼论伊斯兰教的和谐观。
  首先抄录《来复铭》原文,而后分五个方面解说之。

来复铭
无极太极,两仪五行。
元于无声,始于无形。
皇降衰彝,锡命吾人。
与生俱生,与形俱形。
仁人合道,理器相成。
圣愚异秉,予赋维均。

  是故,心为郛廓,性为形体。繇太虚有天之名,繇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存心养性,以事其天。慎修厥身,以俟其命。主敬穷理,以养此性。戒慎恐惧,以体此道。不愧屋漏,以事此心。斯与造物为徒矣!不尔,天顾卑之,人顾弃之,其将何以复帝者之命。

一、安拉创造的世界是和谐的有秩序的统一体

无极太极,两仪五行。
元于无声,始于无形。
《周易》把阴阳对立作为世界万物的基础,所谓“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易•系辞》上)“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同上)道是什么?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秩序和规律。宋代周敦颐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就是阴阳动静及其对立转化。识此“继之者”就能万物和顺,“成之者”就能获取事物的本性。
伊斯兰教的宗教观认为:自从真主从无到有创造万物以来——真主之所造都是阴阳成双的。——世界万物就是对立的,相互转化的。在矛盾中调和的,在发展中相因相成的。真主构建这个世界之初,就是使其不断发展,不断变化,又不断协调的。世界是有秩序和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体。伊斯兰教强调天、地、人等宇宙万物是受造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依照真主的意愿,人类与自然万物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只有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则,才能达到天人和顺的状态。伊斯兰教的先贤、大伊玛目陈思,以其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深刻洞察力,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园融无间,共生共荣,而为我们留下了这篇宗教哲理的思想瑰宝。
“两仪五行”两仪就是阴阳,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它是表示世界万物的五种信息符号,它代表世界上一切大的、小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运动着的,或静止着的。《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两气交感而形成均衡状态,“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对立事物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正言若反”。《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都是说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相互制约又相互转化的哲理,而且其中谁也不能多一点,谁也不能少一点。谁也不能突破这种和谐平衡。只要打破了事物间的平衡,就要出乱子。
真主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创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构造和谐整体的伟大的设计过程。
皇降衰彝,锡命于人。
与生俱生,与形俱形。
真主创造了人,并赋予其优美、匀称、和谐的形体。而与之同时,又创造了世间万物;且有各自的生命和形态。真主创造万物完全是为人类所用的。真主造人并给人以知识和智慧——这是一切天仙和精灵(镇尼)所不可企及的——并让人作为世上(顿亚)的代治者,真主以这个形态完美、心境纯净的人类为代治者使这个和谐的世界有秩序、有规则地运转着。
《来复铭》的作者以其纯熟的宗教的智慧,把中国哲学观念中那些对宗教有用的东西,拿来解说伊斯兰教教义。天(乾)在上,地(坤)在下。真主确立了天地的定位,依一定的自然序列由下而上森然排列着世间万物。真主造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以呈天象;造江河山泽、草木虫鱼,为大地环境;天地在不断的变化运转,刚柔相济,风雷激荡,雪雨泽润,日月交接,寒暑更替。天运行不息,地卑伏安静。天是刚健的,地是柔弱的。人与物在其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其中不乏祸福吉凶,彼此利害冲突,而又相互依存,紧紧地形成了一个链条——这就是生物链。人类应理解真主创造万物的意图,以及世界宇宙的规律——真主给人以“衰彝”和性命,给万物以“生”和“形”——让人遵从它、亲近它、依存它,充分利用人与天地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顺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天地和谐的原则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品德,成就一个代治者应该完成的主命功业,而不是相反。和谐是伊斯兰教的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以人为本的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关注人的价值;保障人的利益,重视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能,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灵魂与肉体极度和谐的统一体。

仁人合道,理器相成。
圣愚异秉,予赋维均。
人的生命是顺应自然而生的。真主在创造了天地万物的六日中创造了人类的始祖阿丹与好娃。真主在给人优美的形体的同时也给人以灵魂(鲁哈)。
因此,可以说人的本身就是真主创造的最满意的、最为和谐和美好的统一体。这是世上其他物体所望尘莫及的。真主给了人以高尚的品德(如纯真、虔敬、善良等)。同时也给以磨难,给人以伊卜里斯相伴——在人的心中也有一种伊卜里斯——给人以良知和心性(如欲望、信心和进取)的同时,也给人以贪欲和残忍,人本身既是精神(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体,也是其灵魂中正与反的统一体,但它是最和谐的。只有“仁人合道”“理器相成”的状态下,人才能恢复原初。人的内在与外形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什么是“仁人合道”,什么是“道”,张载说“大和所谓道。”《易经•乾彖》中说“保合太和”“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太和就会万物吉利,国家康宁。符合万物生成变化的规律,有秩序的运转就是道。合道则生,合道则成。“仁人合道”、“理器相成”就是精神与物质的相辅相成。伊斯兰教主张精神是第一位的,只有洗涤身心,培养性灵者,看待世界(外界)才能随心所欲,宠辱不惊,游刃有余,最终达到形神合一,返璞归真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伊斯兰教宗教观中最高的,也是最和谐的思想境界。
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只有和谐的人,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和谐是伊斯兰宗教文化中重要的理念。《来复铭》对此作出了简明的概括和提示,后经王岱舆、刘智等诸多伊斯兰教先贤学者的多次阐发,形成了渊远流长的和谐思想体系,渗透进教民的观念与生活中。
人的本性是有贤愚之分的(圣愚异秉),是有差异的,差异就是平衡,这是真主赐予人类的。伊斯兰教承认人的天赋,人的区别,所谓“方(人)以类聚”(《易•系辞》上)就说明人有不同类型的,但真主的赐予是均衡的和公平的(予赋维均),是从整体上考虑的,以差异来维系世界秩序中的平衡。
中国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天理,“天理就是先天存乎人心中的最高原则”。这个中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观点,与伊斯兰教的宗教精义是多么的一致。这就是说人心中自然而然的观念,就是人心,(或曰天性)。它是真主之情,是主道,是人间最美、最和谐的。
人由于贤愚不等,理解和发挥天性就有所差别,又因信仰不纯受到魔鬼的引诱,贪欲的滋生,而泯灭了良知,而后才有了矛盾冲突、迫害与残暴,战争和灾难……这些是有悖于正道(主道),破坏平衡,有损和谐的。因此《来复铭》教育教民“仁人合道”,要人们克制私欲,纯净信仰,约制自己,唤醒良知,恢复人的本性(天性)。保持人的自身的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的主道精神。

三、人心就是人性(本性),人性就是天理(主命),人的良知是人的本性的体现。

是故,心为郛廓,性为形体。繇太虚有天之名,繇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上述这段话是《来复铭》摘自张载的《正蒙•太和》篇。张载(1020—1078年),北宋时著名儒学家,他早于程朱,但对后来的程灏、朱熹的学说影响很大,宋明理学到程朱,算是达到一个高峰,实质上理学就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学说。张载是理学中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派别的代表人。他主张“气”是万物的本原。与后来的程朱的“理”是万物的本原有着根本的差别。张载的《正蒙•太和》出自《周易》的“保合太和”,说的是天地运行是永远保持在普遍的调顺的和谐之中。《来复铭》原文引用《太和》篇的目的只是用“太虚”“道”“气”“性”和“心”这五个概念及其间的关系来解说伊斯兰教的心性统一的思想。天体宇宙,世界万物,真理人性,人心本原,和谐统一,最终而归于人心,从而引出下文“存心养性”等。
然而,笔者感到:若说用张载的理学来解说明代的伊斯兰教的宗教观,还不如用王阳明的“心学”来解说,更为恰切许多——不过陈思在这里大概主要用其“太和”观。——王阳明(1472—1529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是历史上极有成就的儒学思想家之一。他的心学理论影响明中叶的——当然还有其后——整个的文化界和学术界,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与《来复铭》的作者是同时代的人。他的“人心就是人性”,“人心就是人欲”“心外无物”,“天理就是人欲(心即理)”,“天人一体”等观念,无不影响着明代的伊斯兰教哲学。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观点说明了人心、人性与天理的关系,伊斯兰教认为人心与人性是真主所赐予的,是与真主(天理)相通的。程朱的“去人欲,存天理”的理学观是与伊斯兰教教义相悖的。反之,天理即人欲,“人欲即人心”即应是伊斯兰教理所称道的。人欲并非洪水猛兽。人如无欲,就没有了前途,没有进取,没有了希望。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与道相通的人欲是伊斯兰教精神柱石。
“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良知即天理”。人们应该认识和恢复内心所固有的天理,良知是人人都具有的心之本体。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安拉给人以良知,即天赋道德观念,天理的昭明灵觉就是人心的虚明灵觉。真主之心,就是我心;我心即真主之心。心是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也就是说真主安拉是评判是非的唯一裁决者。真主给人以善良的心、平和的心、普慈的心,用以维系世界的和谐与平衡。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成名之作也是最为后人推崇和效法的主张。知行合一说的核心是知行本体的合一,重点强调行。儒家历来主张“知而后行”,心学派认为知行同一于心之本体,知行是同一功夫,知则必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真知则必行,不行终非真知,知行是心的两个方面。这里的行虽含有社会实践的意义,实质上却是社会道德的践履,伊斯兰教信仰学,最基础的三句话是“口舌的招认,内心的诚信,身体的力行”三者合一来履行真主的命令。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心与行,言语和行动,信仰与功修和谐的统一。张载的“心为郛廓,性为形体”就说的是内在的精神与外部的形体,心性就是内外兼修的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总体。张载说把天地之气融于内在精神之中,才能修养心性领悟正道。——这说的又是自然与人的关系了。
总之明中叶前后(弘治、正德、嘉靖)的陆九渊、娄一斋、王阳明及其后的泰州学派的王艮都是心学派大家,王艮甚至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尤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怪才回族李贽(1527—1602年)把王艮思想发挥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必有私”“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也就是把人性人心说推到了极至。从王阳明到李贽的心学体系应该说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一个反对束缚人性,引领明后期理儒潮流的思想启蒙先锋。
伊斯兰教是一个入世的宗教,两世吉庆,重视今世,认为人是真主安拉创造的,真主造就了人心、人性、人欲、人的一切是最为合理的、最自然的、最为和谐的。人的衣食住行,只要不过分,是无可非议的真理。

四、伊斯兰教高尚的道德观及其天人相和的道德修炼方式。

存心养性,以事其天;慎修厥身,以俟其命;主敬穷理,以养此性;戒慎恐惧,以体此道;不愧屋漏,以事此心。
追求内心的和谐是人生的重大课题,也是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伊斯兰教重视律已修身,培养淡泊宁静的心境,贵德守真的品格,促进人的内心的和谐。保持人性良知,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是伊斯兰教的基本道德观。王阳明的“致良知”的观点的核心,还有一个“致”字,他仍然没有脱出程朱理学的那套“省、察、克、治”的修养道德功夫的窠臼。《来复铭》也仍运用沿袭儒家“格物致知”的观念,强调了道德的修养和修炼的方式,在这里提出的“存心养性等五个方面都是套用程朱学说。不过,伊斯兰教对这五种道德修炼法,自有自己的诠释。
存心养性——存真心养真性。存真主安拉赋予的原始的灵魂(鲁海)那些善良、慈爱、忠信的心性。
慎修厥身——修养自身要慎重,谨慎小心,不为贪欲(魔鬼)所惑。
主敬穷理——虔诚地敬奉真主,孜孜不倦地追寻真主(主道)。
戒慎恐惧——知主、敬主、怕主是伊斯兰教的基本观念,是伊玛尼。小心谨慎,时时担心真主的责罚。
不愧屋漏——不欺暗室,不做亏心之事,不背议,不在暗中有亏损的心念。
这五种修炼的方法,其目的是达到事“天”、俟“命”、养“性”、体“道”、事“心”。这里的“天”就是真主安拉,“道”就是主道,“命”就是主命。体会真主的意图,以主道行事,服从主的命令就是伊斯兰教的伊玛尼。至于“心”“性”,那就是上文所述人的原初的本心、本性、人心、人欲。宗教的人不仅是发现自己,寻觅自己,而是去创造和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去认定人与主的关系,追求自我,追求真理,追求纯正。人要回归到原初本性上去,保住童心(李贽语),达到良知,返璞归真。
《周易•复彖》中说:“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可见来复是天命原则,复归是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
《来复铭》写到此处,可谓归入了复归的正题。“人应以本性真心复归”这也是伊斯兰教道德修养的最终归宿。

五、人神合一是伊斯兰教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人神合一是伊斯兰教和谐观的极限。

  斯与造物为徒矣,不尔,天顾卑之,人顾弃之。其将何以复帝者之命。
  《周易•复》卦说:“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说的是内阳外阴(外卦为坤,内卦为震),通泰吉利,无往不利,循序往复,七日可归。体现了天地运行的实质性规律。《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明安暗,即可以成为天下的法式,不改常德,才可以回归原初。
  《周易》谈天地运行,周而复始。《老子》说保有高尚道德就可以返璞归真,《来复铭》文以这两个学说为蓝本,认为人只有“奉天”、“俟命”、“养性”、“体道”、“奉心”这五种道德境界完全达到才能与造物者为徒,也就是才能与真主相通。才能有资格回归,否则就会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不会,也不可能完成真主安拉交给的使命。
这里的“斯与造物为徒”就是人神合一,就是人与真主之间声气相通,理气相融。宗教是突破人的有限性而指向无限性宇宙与生命意义的界标,是人类无限情感的宣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张扬。伊斯兰教的苏非主义就是这种生命意义的延伸,自由意志的张扬。伊斯兰教的苏非与释教的禅宗都有着这种相类似的情感的超越。他主张直觉认主,通过坐静,借助于直觉的内心的灵性感应,获取神智,通过沉思冥想,用参悟的形式而开启灵智的大门,进入无我的状态,与真主交融,苏非主义在伊斯兰教中影响了一大批人,从它的学说的深刻性、覆盖的受众数量及浸润程度,说明了苏非主义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许多正统经训学家不得不考虑苏非的存在,大伊玛目、伊斯兰教著名哲学家安萨里(1058—1111年)融汇了苏非学说,引入了正统“凯拉姆”,采取了逻辑的思辨的方法,将哲学与宗教理性与直觉加以弥合,推向伊斯兰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从此人神合一的神秘主义观,成了伊斯兰教正统观,而且是伊斯兰宗教道德修炼的一个最高的境界。人神合一的种种思维方式和修炼道路也随之成为伊斯兰教最神圣、最合理、最自然、最和谐的回归思想体系,人神合一是《来复铭》所企盼的最终的归宿,即“复帝者之命”。

结束语

  明代嘉靖七年的《来复铭》文思想深邃,言简意赅,短短一百五十余字,涵攝了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方方面面,阐释万物之源,为人之本,处世之则。这篇铭文贯穿着大道和谐,养性回归的哲学思想和宗教精神,折射了伊斯兰教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伊斯兰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铭文反映了明代中叶伊斯兰教哲学观、宗教观和回归认识,它既融汇了中国本土文化儒释道的精神,把宋明理学中诸家之长通汇文中,又反映了伊斯兰教适应社会、时代,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社会和谐观。
  宗教要在、也能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是宗教学说,宗教自身和宗教内部的和谐,一个和谐的宗教,才是宗教发展积极作用的基础,也才能对社会和时代起到应起的作用。《来复铭》文就是反映明代伊斯兰教和谐观的代表作。
  今天,我们国家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今日的伊斯兰教应该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跟上时代与世界飞速发展的步伐,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来复铭》在“适应”和“和谐”两大主题面前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楷模。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