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宗教文明优良传统 为促进社会和谐服务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学术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发掘宗教文明优良传统 为促进社会和谐服务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6-2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发掘宗教文明优良传统  为促进社会和谐服务

◆马中平

 

  党的十七大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大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并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一些固有的和新生的影响社会和谐和安宁的问题不断暴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的方面来讲,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劳资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国家正在下大力气调整。这些都是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在精神层面,我们看到官德、医德、师德下滑,假冒伪劣泛滥,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忽视环保,涸泽而鱼的现象也很普遍,这些问题不仅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虑,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公平,重视社会稳定,忽视社会和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说是人们缺乏信仰带来的恶果。没有信仰,什么都不信的人,只追逐金钱、名利和肉欲。因此,长期没有信仰的人,就可能异化为没有责任、没有义务、没有规矩、肆无忌惮、胡作非为的人。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各族各界奋斗的共同目标,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一切资源,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世界四大文明中都有关于追求和谐的思想。伊斯兰文明中的和谐观既很具体,也很人性化,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说,“和为贵”,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说:“信教的人们,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2208)、“伊斯兰”的意思就是和平、安宁。“圣训”中说:“和平不侵害穆斯林的人才是真穆斯林;对他人生命财产没有威胁的人才是真穆民”。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伊斯兰教的至圣穆罕默德说:“有爱心的人们,仁慈的主也会爱他们。请你们仁爱大地上的一切。”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状态,而《古兰经》中说:“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436)。这些思想何其相似,两大东方文明体系中如此近似的主张不由得使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20052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讲话(以下简称胡锦涛同志《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或许是因为人类向往理想社会的普遍共性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伊斯兰文明的思想库——《古兰经》和《圣训》里我们可以找到大概相同或相近的主张,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关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古兰经》中说:“真主的确命人公平、行善、施济亲戚,并禁人淫乱、作恶事、霸道;他劝戒你们,以便你们记取教诲”(1690)。在这段经文里,真主命人公平、行善,禁人作恶、霸道。又说:“你们当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不要为罪恶和横暴而互助”(485)。这里明确提出,人们应当为正义而互助,不要为罪恶和横暴而互助。提倡公平,伸张正义,弃恶扬善,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也是人类永恒的要求,公平得不到维护,正义得不到伸张,社会矛盾就容易激化,社会和谐就没有了基础。胡锦涛同志《讲话》中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伊斯兰教看来,维护社会公平,就要靠每一个人从维护公道,主持公道做起,《古兰经》中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维护公道,当为真主而作证,即是不利于你们自身、和父母和至亲。无论被证的人是富足的,还是贫穷的,你们都应当秉公作证;真主是最宜于关切富翁和贫民的”(4135)。伊斯兰教要求人人主持公道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即使以牺牲自己亲人的利益也在所不惜,是如此的彻底和纯粹。在论及公道时,另一段《古兰经》文中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尽忠报主,当秉公作证,你们绝不要因为怨恨一伙人而不公道,你们当公道,公道是最近于敬畏的。你们当敬畏真主,真主确实彻知你们的行为的”(58)。伊斯兰教认为,主持公道,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取舍,应该是无条件的,因为这涉及到维护社会公平的大局,涉及到正义的伸张,是基于敬畏真主的信仰要求,所以一旦因一已之私而置真主的诫命于不顾,循私枉法,那就是对真主的不敬,在后世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若要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就要见义勇为,否则,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就会变成一句空话。伊斯兰教的至圣穆罕默德根据《古兰经》的精神,留下了精辟的圣训:“你们当中谁要是看见有人做恶,就勇于去制止他,若做不到,就用口去规劝他,若还做不到,就用心去憎恨他,这是最弱的信仰”。这段圣训与我国传统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见义勇为思想的内涵相同,但又有从信仰的高度出发,用手、用口、用心止人作恶的三个不同层次,更加符合人性的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看到,鲁莽的不自量力的见义勇为,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有可能使自己受到伤害。就像西方国家的士兵在失去战斗条件或能力后的投降被认为是体面的,而中国、日本士兵在同样条件下的投降被看作是耻辱一样,这段圣训中体现出来的伊斯兰文明中的见义勇为思想与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那些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熟视无睹的明哲保身者,《圣训》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比喻,“遵循真主的法度者和违法乱纪者,譬如一伙人在舱上抓阄,结果一伙人在上舱,一伙人在下舱,下舱的人喝水须到上舱,故下舱的人合计,假如我们在下舱船底凿一个洞,我们就不必到上舱喝水了。倘若上舱的人任随下舱的人去做,则他们将全部被淹死,倘若他们要去制止,则双方都能得救。”一个和谐社会,就是一条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巨轮,社会公平和正义是调剂人际关系、消解社会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的社会润滑剂。一旦人人都对公平和社会正义漠然视之,就如卖假货者收到假币一样,最后人人都要为失去正义感和道德沦丧而付出代价,真到了全社会要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也可能真的不可救药了。这些《圣训》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二、关于诚信友爱

  最近一两年,诚信建设、诚信档案、诚信记录等名词在报刊上出现的频率很高,这说明缺乏诚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使大家对这一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胡锦涛同志《讲话》中,把诚信作为未来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加以描述,把诚信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说明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也说明我们的社会对诚信的迫切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在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全社会都在喊打假,打假力度也不小,但假冒伪劣还不少,假奶粉、假种子、假药、影响高考试卷判读的假铅笔,还有名目繁多的假名牌,规模不小的造假贩假活动,不仅对广大国内消费者造成危害,假货被国际倒爷们倒腾到国外后,对中国商品的形象和信誉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以至于在国外形成这样的普遍影响,认为中国货一是便宜,二是假冒,这将是长期难以挽回的损失。

  伊斯兰文明中关于诚实经商的原则来源于《古兰经》。《古兰经》中说:“你们应当以公平的秤称货物。你们不要克扣他人所应得的货物。你们不要在地方上为非作歹,搬弄是非”(26182-183)。“伤哉!称量不公的人们。当他们从别人称量进来的时候,他们称量得很充足;当他们量给别人或称给别人的时候,他们不称足,不量足。难道他们不信自己将复活,在一个重大的日子吗?”(831-5)在以上两段经文中,先是以“你们不要…你们不要…”的语气劝诫,继则以复活日的审判来作为禁骇,在《圣训》中,对此则是更加明确:“后世之日,招摇撞骗的奸商,同暴君恶霸复活在一起;诚实利人的义商,同圣贤烈士复活在一起。”把诚实利人的义商与圣贤烈士放在同一个层次,从信仰上来说这是一种崇高的激励。还说:“你们要坚持诚实的美德,因为诚实会引导你们走向正义,正义会指引你们步入乐园。一个人只要诚实,并喜欢诚实,真主那里就记录了他的名字——诚实者。”后世的伊斯兰学者们,根据《古兰经》和《圣训》中的有关商业道德精神,对商业交易做了许多规定。正是由于长期受到伊斯兰文明的薰陶,既是在现代伊斯兰国家,也绝少有人在做生意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做昧良心的生意。

  伊斯兰教不仅要求穆斯林在经商时要恪守伊斯兰商业道德,诚实经商,而且还要做一个守信践约的穆斯林。《古兰经》中说:“当你们缔结盟约的时候,你们应当履行,你们既以真主为你们的保证者,则缔结盟约之后就不要违背誓言。真主的确知道你们的行为”(1691)。“诚然,凡践约而且敬畏的人犤都是真主所喜爱的犦,因为真主确实喜爱敬畏者的”(376)。与其他伊斯兰教的道德规定一样,守信践约也是以敬畏真主为出发点的。

  诚实守信是穆斯林的处世之道,平等友爱则是穆斯林的待人之道。《古兰经》中说:“善与恶是截然不同的,你应以最善的方式来抵制恶行,那么,与你相仇者会变得亲若密友”(4134)。读了这段经文,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以和为贵及以德报怨,化干戈为玉帛的思想与之多么相像,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两大东方文明体系交相辉映之处实在是不胜枚举。《古兰经》中说:“伊斯兰是你对安拉忠诚不二,对人类以美德相处”,先知穆罕默德也说:“谁不仁爱他人,他也得不到仁爱”。

  三、关于充满活力

  伊斯兰文明主张两世吉庆,穆斯林既要追求后世,得享天园,又要在现世生活中保持积极的态度,享受美好的生活。《古兰经》中说:“你应当借真主赏赐你的财富而营谋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却你在今世的定分”(2877)。“当礼拜完毕的时候,你们当散布在地方上,寻求真主的恩惠,你们应当多多地纪念真主,以便你们成功”(6210)。这两段经文教诲人们,在今世生活中要积极进取,不能因寄托后世而忘记了作为人在今世的定分,也就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子女所应尽的义务。同时,心中不忘记真主,多行善事。

  对于两世吉庆的思想,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阐释得更加极致:“你们应当为今世而耕耘,就像你永生不死;你当为后世而行善,犹如明日即亡”。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既反对“我死后那怕洪水滔天”式的极端享乐主义,又反对在今世生活中看破红尘,无所作为的消极遁世主义,并鼓励人们在建设美好生活的同时,还要积极上进,服务社会和人群,所以他还说:“你们中最优秀的人,就是对人类有益的人。”二是对生与死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伊斯兰教认为,人之生死,都由真主定度,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生有命”,穆斯林认为,人的生命来自于真主,死后都要归向真主,所以穆斯林去世都叫“归真”。对待死亡,没有恐惧,顺其自然,非常理智;并力行善事,时刻为死亡做准备。这种泰然处之的态度,会使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与人争长竞短,你争我夺,消除紧张,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气氛。□

(作者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秘书长)

(未完待续)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