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真网-穆斯林官网-全球最大穆斯林中文门户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斋月美食 斋月精神
百科
您的位置: 百科首页
资讯回顾

呕心沥血研天经,妙笔生花著华章

来源: 时间:2009-06-10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读《〈古兰经〉在中国》有感

◆周宏康

     《〈古兰经〉在中国》一书的前身,《汉译〈古兰经〉史话》系列文章,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上海出版的《阿拉伯世界》杂志刊载时,我有幸读到部分文章,受益匪浅。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读全,成为一种缺憾。最近在《济南穆斯林》2007年第2期上,看到娜迪亚先生的介绍文章,知道《汉译〈古兰经〉史话》出版了新版扩展本,改名为《〈古兰经〉在中国》。于是便四处寻购,终于在朋友帮助下求得一本,深感欣慰,捧读后,得窥全貌。

    《〈古兰经〉在中国》由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编撰。林先生常年研究伊斯兰文化,著译颇丰,他翻译的《〈古兰经〉韵译本》享誉海内外。这本书封面由穆斯林青年画家程全盛先生设计,黄色封面,在阿中文书名中间,是一本打开的《古兰经》。给人一种古朴简约的感觉,仿佛散发着《古兰经》芬芳的气息。内页1由穆斯林学者纳忠老先生用中阿文为本书题写的书名,和老先生与作者的合影。内页2是穆斯林学者萨里赫?李文彩先生用中阿文为本书题写的贺辞。

    《〈古兰经〉在中国》由“卷首群序”、“译坛巡礼”、“短篇拾另”、“书苑漫步”、“瑰宝鉴赏”“大事编年”六大部分组成。该书从不同方位,对《古兰经》在中国的翻译、传播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二十世纪的百年中汉译《古兰经》各种译本的译文特色,译者生平,翻译历程做了详尽地分析和介绍。是一部色彩显明,系统完整的《古兰经》在中国的传播学和接受史的专著。正如宁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杨怀中先生在序中说的,书中“逐一介绍译者生平、学术经历、治学精神、时代背景、译经缘起、译经过程、译经甘苦、译文特色和主要成就、版本概貌其资料翔实、论证公正、细译漫品、功力深厚、视野开阔,不啻是一部汉文译经纵览。”

    我读过林松先生的《〈古兰经〉在中国》一书后,感受很多,现写下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卷首群序”是该书与别的同类书不同的一大特点。我们平时读到的书籍,一般卷首仅有一、二篇序言,而此书卷首竟组编七篇序言。有已故中国伊斯兰协会原会长安士伟大阿訇的,现任会长陈广元阿訇的,还有伊斯兰教学界专家宁夏社科院研究员杨怀中先生、余振贵先生和《阿拉伯世界》主编汉族学者朱威烈先生写的序言。据林松先生自己说“这样做不是小题大做,拉大旗做虎皮,”而是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咀嚼”这部作品。“卷首群序”也的确做到了从多角度、多方位各抒己见。“序言”有的从《古兰经》翻译传播过程上,有的从版本学价值意义上,有的从与伊斯兰教文化关系上,也有从此书对我国《古兰经》研究承前启后价值上,以及成书过程和它本身特点上,给予充分肯定。起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每篇序言都可独立成章,篇篇都是今后研究《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文化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二、“译坛巡礼”是《〈古兰经〉在中国》一书的主体。共有16篇文章组成。对二十世纪以来,14种汉译《古兰经》全译本,1种经堂语译本和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译《古兰经》逐一进行评述。这些译本译文各有千秋,无论言简意赅的文言文,还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都反映了各自的专长和特色。细读林松先生的文章可以感觉到他对每种译本都曾做过精研细解,对每个译本都掌握了大量真实材料。每个论点都切中要害。这从每篇文章的题目可见。他根据各种译本的风格特点用简明精练的词句进行归纳总结,以充满韵味诗意的语言作为文章题目。使读者一目了然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例如,对最早的汉译本标以“吉光片羽弥珍贵,拓荒恳植劳先贤。”对我国第一位穆斯林汉译《古兰经》译者——王静斋阿訇的评论文章的题目是“倾心尽力笔耕勤,琳琅满目硕果丰”,对马坚教授的译本的评论文章标以“桃李文章誉天下,译经宏图贯平生”等等。这种运用醒目题目总结译文特点,引起读者深入阅读兴趣,这种做法,是《〈古兰经〉在中国》的又一特点。[]

    三、史料翔实、论据公允,从不同侧面入手,叙译者生平,阐译经背景,论译者人格是《〈古兰经〉在中国》的第三个特点。在此书中每篇评论文章都介绍了汉译者的生平经历,治学精神,时代背景,但林松先生对每人并非平均用墨,而是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言之有据,浓淡相宜。例如在评述王静斋阿訇汉译《古兰经》的三种版本时,首先结合他生平经历叙述了王阿訇寻求知识,宣传伊斯兰教文化力尽千心万苦饱经沧桑变化,坚忍不拔壮志满怀,足迹遍及全国(含台湾)为寻求伊斯兰真谛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跋涉之路。其次用清新剔透的语言概述了王静斋阿訇一生对伊斯兰教文化的两大贡献和七项成就。第三,详细地评述王阿訇汉译《古兰经》三种版本的翻译注释和各自的特点。林松先生对我国第一位穆斯林《古兰经》汉译者的评述满怀热情,褒扬之意溢于字里行间,让人倍感多斯梯间亲人般的温暖。再如,通过对海峡彼岸汉译《古兰经》——《〈古兰经〉国语详解》的译者时子周译经时代背景的介绍,纠正了台湾近半个世纪以来才有从大陆迁台的各族穆斯林的说法。他引用台湾回族学者的考察结果得出在十七世纪延平郡王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时赴台官兵中,便有回族人。他们驻扎在鹿港及浅水等地,并仿照福建省泉州清真寺的模式建筑了自己的清真寺。后来子孙繁衍,人口众多,遍布台湾西海岸。只是到了日据时代,日本侵略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因教亲封斋,礼拜夜聚明散以致招惹日本人猜疑而遭勒令解散。日本侵略者摧残压迫是台湾穆斯林势衰力弱的直接原因。林松先生在评述《〈古兰经〉国语详解》时,为我们详尽地阐述了台湾穆斯林发展的演变史。又如,在评述华裔学者周仲羲先生的新译《古兰经》时,则结合他的经历、学历、生活和成长环境着重分析了他的阿哈默底亚教派观点及理论问题。周先生在翻译《古兰经》中,隐喻的章节(指人和事物未曾确指者,具有多种含义而难于判断明辩者,仅有字母颇费解释者等等)时,除在注释中列出诸家解释外,在正文中也进行意译。例如第二章第一节“艾力夫,俩姆、米姆”三个字母,别的译者仅列阿文字母读音,而周先生却译为“我是全知的安拉”,对这种译法林松先生评述时指出:“也许,正是反映了阿哈默底亚教派的观点”,虽然有扩大读者视野的作用,但也有揣译妄测之嫌,与大多数经学家的观点是不一致的。最关键的是林松先生在评论中针砭了周仲羲先生译文第36章注释中贩买的“否定穆罕默德圣人是最后一位先知”的阿哈默底亚教派观点。指出这是穆斯林最反感的。并对此观点的渊源和阿哈默底亚教派的形成做了详细评述。为我们提供了伊斯兰教派史的一些翔实资料,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这种从不同侧面既评译文又评译者的例子,在此书中屡见不鲜不再一一列举。

    四、采用不同方法评述不同版本的汉译《古兰经》,是《〈古兰经〉在中国》一书的又一特点。林松先生在译述不同时期或不同译者的版本时,或采用纵向比较法,或采用横向比较法。对同一译者不同时期的译本多结合译经时代背景,发展眼光用纵向比较的方法;而对不同译者对《古兰经》同一章节的译文哪一种更贴近阿拉伯原文则采用横向比较法;而更多的是用直接分析译文的方法剖析。书中对王静斋阿訇《〈古兰经〉译解》的评述就是采用纵向的一个例子。例如,林松先生本着“译文是主体,是首要根据:解说是辅助,只提供参考”的原则,通过对王译《古兰经》第67章1—2节,甲、丙二版本译文的对照得出丙本比甲本更确切的认识。通过对此章16—17节的比较得出丙本的词序排列与阿文更吻合,句子一气呵成,流畅顺口的结论。通过对丙本辅助资料的全面分析指出:丙本倍受读者欢迎除译文本身优点外,“辅助材料之广征博采,条分缕析浅注详释更是读者爱惜珍视的主要原因。”运用横向比较的实例也很多。如通过对时子周先生与王静斋阿訇丙种本许多相同章节的比较得出从译文本身上时本从措辞、语气以及文风都与王译丙种本切近,有的几乎相同。说明两位译者见解相同,相互沟通或乐于借鉴。通过对时译本注解的分析评述了其 “译句择旧释文纳新”的特点。横向比较的评述在《〈古兰经〉在中国》中运用的很普遍。除上述二例外,在对马坚先生译本,仝道章先生译本及周仲羲先生的译本评述中都有运用。如对《古兰经》起始词中,两个赞颂安拉的词汇,在评述周仲羲先生的译法时就与多位译者译法相比较。有译作“普慈特慈”的、“普慈独慈” 的、有译作“大仁大慈”或“至仁至慈”的,而周先生译作“奉无限的博爱,永久的仁慈的安拉之名”。这种译法明确包含了空间和时间多维度的概念。林松先生评述认为,本译句与诸汉译本虽略有差异,但不失为独出心裁的体会,有其可取的价值。这种横向比较的研究,打开了我们眼界,突出了各种译本的特色,为百年来汉译《古兰经》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书应用直接分析评述译文的例子也很多,不一一举例。[]

    五、文章叙述明了,文字优美,写人状物,如绘其形,如临其境,让读者有共同参与亲身体验之感。每一篇都是优美的散文。读王静斋阿訇追求主道的艰难历程,眼前仿佛出现一位穆斯林长者身负水袋,拄着拐杖,在阿拉伯沙漠中步履蹒跚的跋涉着,寻找伊斯兰的真谛。读了马坚先生在朝觐圣地时与敌伪组织“伪华北回教联合会” 展开针锋相对斗争的描述,使我们看到一个富有爱国爱教热情青年的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正气凛然的斗士形象和留埃朝觐团全体成员众志成城,斗志高昂的英雄群像。读了童道章先生翻译《〈古兰经〉中阿文对照详译本》首发式的描述,使我们有身处隆重盛典之中的快感。确实体现出我国《古兰经》翻译史上空前之举。对江苏伊斯兰教协会的重视和与会者热情真挚及童先生夫妇的喜悦心情仅用简洁明快的寥寥数语便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在《〈古兰经〉在中国》一书中,这样的描述俯拾皆是,在本文不再赘述。

    六、书中的“短篇拾零”和“书苑漫步”两组文章,是由数十篇短序和书评组成。文章虽短,但传达给读者不少弥足珍贵的,对伊斯兰教文化研究的真知灼见。书的最后两部分,“瑰宝鉴赏”、“大事编年”,用独到的鉴赏眼光向读者介绍了《古兰经》在中国的木刻版、手抄善本、孤本、从版本学的角度做了考证。为我们展开了《古兰经》在中国传播的另一光辉侧影。在“大事编年”中,编者纳锦文哈吉,把从公元610—2006年的一千四百年来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大事辑录成集。为我们了解相关领域情况,回顾总结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界、学术界的成就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史料,为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发展和《古兰经》传播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实现意义。

    纵览全书近五十万字,数百页,读来并不觉累,有让人一气读完的吸引力,真要感谢林松先生为我们贡献了一本好书。我是教门中的后学,文中肯定有不少谬误和狂言,恳请林先生和大家批评教诲。

分享: 更多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