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b>Notice</b>: Undefined variable: content in <b>/webapp/wwwroot/www.duost.com/s/template/33.php</b> on line <b>5</b><br />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
来源: 点击:时间:2014-11-27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并不是文化软实力强国。特别是针对阿拉伯国家,由于传播文化的平台和产品数量少,加之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阿拉伯受众的需求存在差异,中国文化还没有在阿拉伯国家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对此,中国应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在大力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现当代文化的整理和弘扬,并着力加强对阿拉伯受众的研究,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阿拉伯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能源、安全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顺利实现“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近年来,虽然中阿关系总体发展顺利,但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包括:在西方主导中东事务以及传统国际关系准则酝酿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向阿拉伯民众解释好中国外交政策所包含的逻辑和道德?在中阿关系主要建立在利益认同的情况下,双方如何建立更深层的价值认同?在“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尚有不小生存空间的情况下,如何使阿拉伯民众更加理解、支持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政府外交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文化软实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文化力”的作用。中国虽然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却并不是一个文化软实力强国,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还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存在局限与不足

在阿拉伯国家传播中国文化的产品和平台较少

目前,中国还没有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切实可用的软实力,中国对阿拉伯国家传播文化的平台和渠道还很匮乏,真正展现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文化产品数量还很有限。

孔子学院是中国推广汉语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国内外机构合作是其主要运作方式。由于外方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需求是开办孔子学院的前提,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孔子学院的数量和运行质量可被视为衡量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中国已与近100个国家合作建立了7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但相比其他地区,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建立的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还非常少,22个阿拉伯国家中只在7个国家建立了9所,占孔子学院总数的1.3%。

阿拉伯国家孔子学院数量较少的现实说明阿拉伯国家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需求还较低,中国文化对阿拉伯人的吸引力还相对有限。另外,即便是开设了孔子学院的国家,也不能高估文化的作用,因为中阿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往往是这些国家出现汉语热的主要动因。笔者通过对埃及、约旦、苏丹、阿联酋等国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阿拉伯人学习汉语的初衷是良好的工作机会而非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另外,文化上的戒备心理也是部分阿拉伯国家对开办孔院热情不高的重要因素。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将孔子视为偶像崇拜,担心儒学中包含的宗教色彩以及孔子学院的政府背景会带来文化渗透,从而威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导地位。

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设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等项目资助更多承载中国文化的图书走向世界。国际合作项目也开始起步,例如,2009年12月,外文局与阿拉伯思想基金会签署了“‘同一文明’中阿翻译出版合作项目协议”;2010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签署了“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埃及出版商协会签署“图书翻译出版及文化项目合作协议”等。这些工作无疑将在未来有力地推动中阿双方在图书方面的交流,加强双方的相互了解。

但从现有情况看,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图书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数量都极少,即便是外宣图书,阿语版也少得可怜。以隶属于国务院新闻办、以制作外宣品为主要职能的五洲传播出版社为例,近年来,该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一大批的外宣图书,其中包括基本国情、中国文化、中外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经济中国、外国人看中国等多个系列,总数达到300余种,但其中阿语版图书不足10%。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从阿拉伯民众对新疆“7·5”事件的反应看,大部分阿拉伯人对中国国情和民族宗教政策缺乏基本了解,对不少重要问题持有偏见和误解。然而除《新疆的招商引资政策》外,关于新疆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的外宣图书均没有阿语版。由此可见,由于数量少,加之缺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图书在增进阿拉伯国家对中国了解、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影视作品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化消费品,它还可以潜移默化地传播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因此被视为重要的软实力手段。在阿拉伯国家,美国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尽管阿拉伯人有较强的反美情绪,但他们同时也痴迷于美国影视作品所反映的西方生活方式和自由主义精神。近年来,“韩流”开始风靡中东,韩国向阿拉伯国家出口了《冬日恋歌》《大长今》等一大批电视剧版权,韩国文化通过电视剧开始被阿拉伯民众所熟知和喜爱。

与此相比,中国影视作品在阿拉伯国家可谓难觅其踪。虽然成龙、李连杰主演的一些影片能够在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影视频道中出现,但这些影片往往由好莱坞制作和推广,语言、情节、价值观都是西方的,因此只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元素的美国电影。通过多方查阅,中国电影、电视剧还没有以 版权输出的方式在阿拉伯国家上映。目前,中国影视作品走进阿拉伯国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参加开罗电影节、迪拜电影节、大马士革电影节等区域性电影节的展播活动;二是在一些国家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上进行影视作品展播;三是通过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播出影视作品。前两种方式都属于小众方式,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第三种方式具备较大潜力,但由于目前央视阿语频道的认知度较低,语言制作水平有限,且片源受限,所以效果还不好。在没有大规模商业运作的情况下,中国影视作品在阿拉伯国家无法形成影响力。

中国的文艺团体目前主要在政府文化交流的层面上走进阿拉伯国家。东方歌舞团、新疆歌舞团等艺术团体的演出主要是配合高层领导人出访、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高层会议和文化节等,这种演出水平高、层次高,但受众范围小,普通民众很难有机会接触。近两年来国内的一些演出团体开始尝试在阿拉伯国家进行商业演出,例如在2010年,四川德阳杂技团赴阿联酋商演,江西杂技团参加利比亚商演,残疾人艺术团赴阿曼、科威特商演等。这些演出在当地都获得了好评,但由于刚刚起步,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一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国文化的吸引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一国的文化影响力又可以借助留学生的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来华留学的阿拉伯学生主要是政府间教育协议框架下数量有限的公费留学生,自费留学生还非常少。2010年,马里兰大学和佐格比联合进行的阿拉伯民调显示,只有2%的受访对象愿将中国列为留学目的地,这个数据在大国中排倒数第二,只略高于俄罗斯的1%。2010年5月,中国8所著名高校参加了中东地区最大的教育展——迪拜国际教育展,与欧美大学受到热捧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各大学的展位前门可罗雀,没有招收到一名学生。

综上,中国在阿拉伯国家传播文化的平台和核心文化产品数量较少,成效有限。这也可以通过阿拉伯官员在“中阿文化高层圆桌会议”上的发言予以佐证,如叙利亚驻华大使穆罕默德·海依尔·瓦迪认为,“目前,在阿拉伯的书店、图书馆中,还很少能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而在阿拉伯国家和中国的电视台,反映阿中文化的节目也还不多。”约旦文化大臣阿迪勒·图维斯表示,“通过电影、旅游以及对文学、诗歌和哲学作品的翻译,可以推动文化交流。但是,阿拉伯人民很少能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影视节目,也很少看到介绍有关中国文化、文明、工业发展及中国在当代世界贸易活动中独特地位的电视节目。”总之,文化影响力是在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如果承载文化的产品和平台数量少,那么必然会影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进而无法提升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