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寂寞天堂里的生灵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读书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西海固-----寂寞天堂里的生灵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7-03-0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西海固-----寂寞天堂里的生灵 
 
      西海固位于西部中国宁夏自治区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泾源、隆德、彭阳、同心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这里长年干旱,且多发各种自然灾害。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09秒,这里曾发生8.5级地震,震中位于海原县干盐池,裂度达12度,仅海原县死亡73604人,占总人口的59%,伤4522人,压死生畜倒塌房屋窑洞无数……。二十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西海固人口增加,水土流失加剧,现有回族人口一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宁夏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 北部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坡降相宜,沟渠纵横,自流灌溉,美丽富饶,史称 “塞外江南”。宁夏南部西海固山区,属黄土高原西南缘,有着无数的沟、壑、塬、峁、梁、壕、川,属宁南黄土丘陵地带。这里年平均3――8℃,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30℃,全年无霜期90――100天,年降雨量200至700毫米之间,大都集中在6至9月,多冰雹,而年蒸发量1000至2400毫米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干旱气候,水源奇缺。这里由于流水切割及千百年来的盲目垦殖,,水土流失严重,除少量河谷川台外、大部分地方生存条件极差,且多发生其它各种自然灾害,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扶贫的三西地区之一。为改变这一状况,近年来各级政府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移民吊庄、扬黄灌溉、打井打窖、蓄水节灌等旨在扶贫脱困,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工程。但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的制约,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还有待时日。
     宁夏回族的形成,特别是西海固地区回族聚居地的形成,是伴随着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而完成的。1227年蒙古军灭西夏,为镇守其地,在大肆剿洗夏国居民的同时,签发大批“回回军”进驻其地,屯垦牧养。参加屯垦的“回回军”具有军民的双重身份,形势安定后,他们便成了拥有土地的屯民。当时定居宁夏的“回回军”据推算,有5――7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有10万人左右。而处在以家为本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一旦与土地结合,回回作为民族脱胎于故土的使命也就基本完成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变。元代宁夏回族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元世祖之孙阿难答自幼受一中亚穆斯林抚养,笃信伊斯兰教,能流利背诵《古兰经》,写得一手好大食文书法,后袭封安西王(其安西府在今宁夏固原开城一带),镇守秦陇川等地。他命令统领下的15万蒙古军队全部皈依伊斯兰教,对西北回族聚居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清代中期,清政府对西北回族施行高压政策,民族矛盾激化,遂酿成了严重的后果。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苏四十三领导撒拉族、回族起义,起义遭到镇压后,清政府对回族实施了更加残酷的高压统治。由此激起了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田五起义,这次起义涉及宁夏南部海、固、隆等县,根据地为甘肃通谓县的石峰堡,起义坚持了三个月后悲壮地失败了。在清政府的所谓处理“善后”中,回族人民遭受了空前的劫难,起义涉及地区十室九空。终于同治年间,爆发了席卷西北各省、持续十几年、规模空前的清未回民大起义。宁夏是这次起义的主战场之一,金积堡(今宁夏吴忠市西)是起义力量所瞩目的核心,建立了以马化龙为领导的包括宁夏和陇东地区的反清根据地。同时形成了以河州、西宁、肃州为中心的联合反清斗争的其它根据地,起义从1862年至1873年,前后历时近十二年,最终在清廷的恣意剿杀下惨遭失败。清政府在处理起义“善后经政”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徙戎”,宁夏回族在居住环境上的优势被完全剥夺,沿黄河的交通干线、冲积平原地带的回族村落荡然无存,他们被迫离开辛勤垦殖了数百年的肥沃土地,抛家弃舍,远徙他乡,栖身于荒凉的滩边、湖边、河边和渠稍、沟稍及山沟谷地。原先人鸟不惊、连日常饮水也十分困难的宁夏南部干旱贫瘠的山区――西海固,则成了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后经数十年艰苦卓绝地奋斗,川区流散的回民又逐渐回归本土,一些小的回族聚居区重新形成。
     在宁夏,在宁夏南部山区的那片黄土地上,当有人举起右手食指问道:“这是啥?”任何一个回族穆斯林都会坚定地回答:“依玛尼!我的信仰还在。”在这里,象征着信仰――依玛尼举起的右手食指,是鉴别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有力方法…….
 
寻找人的尊严-----我拍西海固的回回们
     我是回族,生在西吉。
     说起西海固,说起那绵绵不绝的黄土地:你,久站坡头,夏日里的旱风能把你骨头缝里的最后一丝水气撕扯出来;你,久望大地,冬日里的旱土也能把你眼球里的最后一根血管撕扯开来;你,做完邦布达(晨礼),慢慢地走上山去,向西,那是一片还挂着新月蔚蓝蔚蓝的天空,它博大,博大的无边无际,它深遂,深遂的无始无终。你静静地体会:这是一个朴实、宁静、祥和的早晨。在那里:你,一个刚刚出世的生灵、一个才离开母腹的婴儿,听到人间的第一个声音,便是母亲或亲人们在你耳旁轻声念诵的“邦克”(招拜词):“安拉至大!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安拉!我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快来礼拜祈祷啊!快来走向成功啊!”。从此你便知道了将终生感赞和崇奉的造物主的名子――安拉(即真主),从此你将顺从真主的旨意,用生命去争取和平与安宁,从此你便是一个顺从与和平的使者,有着与这里大多数人同样的名字――穆斯林(顺从、和平之意)。
     你,慢慢长大,感赞真主,到了娶妻嫁夫的日子,面对阿訇(清真寺执教者)的提问,为了证明你是个穆斯林,你会大声唱颂:“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主的使者!”以此来宣布你对人类生存繁衍的神圣承诺。
你,感赞真主,有一天受主宠召复命脱尘归真时候,在穆斯林为你站“者那孜”(举行殡礼)的时候,生者替你在现世中最后一次礼拜安拉,你听到的依然是:“安拉至大!万物非主,唯有安拉!”。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是啊:“你从真主身边来,你是穆斯林,将回到真主那里去”。
     “主之清真:无所始也,而自不落于空无;无所终也,而更不拘于方位。不受阴阳而超然自在,毫无干杂而行微自明――此主之清也,永远常存而似万物,至尊独一而靡所与同。天地至大,巨细莫不任其掌管;人神至广,贵贱莫不听其生死――此主之真也。
     教之清真:教本主圣而不似诸家与自立,道合天人而非若异说之偏枯;圣与圣相传而无所用其聪明,人与人相习而不敢私其臆见――此教之清也。自上天以及地下,而尊教者不别仙凡;自开辟以至今日,而服教者无论亲疏。至其向背各异,则所以证其先天之自取;迷悟有兮,则所以辨诸身后之升沉――此教之真也。
     人之清真:异端邪说不能惑其志,功名富贵不能乱其衷;身寄浮生来去不淆,躬居尘世而一心常静――此人之清也。心唯一主而二念不立,行唯圣训而迨忽不生。孝悌忠信之事本乎主命,而奉主唯谨;礼仪廉耻之端出乎径传,而佩服益深――此人之清也。”(刘杰三撰《清真教说》)
     主――安拉――清真;教门――伊斯兰――清真;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回族穆斯林们依然清真。这便是这片黄土地上人们崇奉的真主;这便是这沟沟壑壑芸芸众生信仰的伊斯兰教;这便是宁夏回回――坚守心灵纯静追求人类和平的多斯达尼(信教的民众)。
     1992年,时任《现代摄影》主编的李媚女士,给我推荐了张承志先生所著的《心灵史》,这是一个描写西吉县沙沟哲赫忍耶教派为坚守心灵的纯静而不断牺牲生命的故事,很感人。也正是由于这个契机,我才第一次地看到了我出生地西海固这么的事情,想想在我三个月的时候就离开了这里,几乎再没有回去过,《心灵史》是我决心重返家乡的唯一读本.我在做了一定的案头工作和一些必要的物质准备后,于1995年进入西海固,开始走访、了解、体会并记录西海固回回们的生存现状,开始了解西海固,走进西海固,去体会西海固的尊严,西海固人的尊严。记录是从西海固回回们的风俗开始的:去看他们的婚丧嫁娶,去拍他们的衣食住行,慢慢地去区别个教派间不同的表征形态,接着逐渐开始关注一些个案的历史背景,用录音的方式记录有关当事人个人命运的口述.这时候拍照片儿时间少了,聊天唠家常的时间多起来,就是在这种闲聊的状态中,逐渐知道一些人或者一些的村落为何沿袭保留着他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种方式相关的种种背景。也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田野作业”方法,设计了包括家庭基本状况、家庭收支状况、婚姻状况、社会交往状况、宗教信仰状况、出生死亡状况等调查表,开始进行入户抽样调查,试图作一些有关他们生存状态的定量分析,并尝试着使用一些在细枝末节中体会意义的记录方法,想想每年100个左右的工作日,到2002年已经7年了。可我觉得这些事到今天也没有做完。这类摄影的真正目的也许是为了发现、收集、保存常态中某种有关人类生存的视觉素材。那么对素材的使用以及对影像的解读有多种方式。你可以把它看成是纪实的、报道的甚至艺术的,但我想我的使用将是一种综合的文本形态,不仅仅是影像。当然,这事能否做完整,可能取决于我有没有那么幸运了。
 
1、环境―那里曾经是一片大泽
     西海固在120万年至170年前的第四纪中期是连绵不断的大泽,这里的主人铲齿象、双峰驼、羚羊还有无数的飞禽走兽悠闲地生活着.我们有理由想象那时的西海固比今天何任一个非洲热带草原还要美。随着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脉的隆起,在燕山山脉及第四纪冰川的作用下,在100万年左右的时间,来自中亚和蒙古高气压区的西北风,将北部戈壁荒漠的黄色粉尘扬上天空,在秦岭这样长而高大的山脉阻挡下风力的减弱,那粉尘落在了太行以西秦岭以北的大地上,这扬上天空的黄色粉尘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沙尘暴”,民间的老百姓叫它“黄土雨”,黄土雨慢慢地慢慢地下呀下呀的,终于堆起了一个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西海固就是这黄土高原西南缘边上降雨最少的部分,这里再没有了铲齿象,再没有了那美丽的大泽。环境的自然法则是残酷的,就像死亡面对生命,无论你曾经是什么。在二十世纪初以前很长很长的一段日子里,西海固的自然条件虽然恶劣,但也还能勉强养活着这里的先民们,人口的稀少和以畜牧业为主的生存方式,让这里的生态保持着最基本的平衡。西海固中的固原县,从汉代起就有了行政设制,也曾作为北中国的资源地之一,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环境的急剧恶化是从清末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清末回族大起义失败后,大量被镇压了的起义军,被强迫驱赶到这里. 西海固中的泾源县当时的四万余人,是把原有的汉族居民迁移到相对富足的地方之后,将陕西西安和渭南一带起义失败后被镇压的民众迁徒而来的. 据不完全的统计,清末西海固的移民人口近15万人.大量的移民给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西海固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二三十年代的西海固,也曾有过连续多年的风调雨顺,农业开垦的短时间丰收效应,使得开垦的面积进一步扩大,人口迅速增加,从那以后生态环境便开始了逐年恶化的趋势。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趋势进一步加重,农业的无序垦植、畜牧业的过度放养、人们乱砍乱伐、以及挖草根要用于生火的等各种对生态的严重破坏的行为,终于使西海固的黄土地彻底裸露了出来,变成了几乎没有任何植被的荒原,光秃秃的黄土一望无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联合国宣布这一地区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后,旷日持久生态移民开始了,一批一批西海固的居民被迁了出来, 迁到了富足的银川平原.但是西海固人口的高增长率,没能使得人口逐渐减少,却依然在增加,各种移民工程还在继续着。今天政府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多项生态工程,客观上缓解了生态继续恶化趋势,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
 
2、水---渴命的甘露 永久的企盼
     在西海固,几乎每一个生命都可以给你讲叙一段他们生命中与水相关的故事. 在这里人们永远地渴水盼水,水几乎成了每一个西海固人最揪心的字眼。西海固多数的人们,饮水是靠一种叫做窖的容器来收集的,这容器是一锹一锹地在黄土地上挖出来的.打窖要向地下挖一个八米左右的大坑,再一锹一锹地把它向外揎大,等到约摸着到了可以盛下二三十方水的时候,把一个个棒状的胶泥砸进窖底窖壁, 砸的瓷瓷实实,来保证将来不渗入土里一滴水去,再用棚板盖住上口,这窖才算是打成了。人们企盼着夏日里来场暴雨,只有这样灌进窖的水才可以多一点.如果夏日旱了没下暴雨,那就要等到冬日背尽山凹里的积雪,来年化作一窖浊水便养活一家人的性命。在以前,家里的殷实程度主要是靠储水量来体现,媒人到了婆家要看的家底,就是看看这家存下没存下几窖水,没有存下水的家户是很难娶上媳妇的,女儿嫁过去一定是要受苦的。天实在是旱了,旱到了一滴水也不肯从天上落下来的时候,乡亲们便要十里八里地去排队等上很久很久, 到几十米的大沟深处去打点苦水来活命。这苦水很苦,苦得连牲口都不肯喝,骗着牲口喝水的方法, 是在苦水上撒一层牲口爱吃的麸子,牲口喝掉一层抬头看看,人们再撒上一层……. 每年初冬时节,你经带可以看见一群一群的人们带着罩列背着背斗去沟底里捞水, 因为刚刚开始结冰的水,最先冻住的冰茬儿一定是水中最纯洁的部分,捞上来化开了便是甜水。苦水的矿化度很高,一般在5-7度之间,最高的地方水的矿化度达到了10度以上,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饮用水标准,  就是这样的水,也不是每一个村子的沟底里都能冒出来的, 有苦泉的村子也往往比没有苦泉的村子人要多了许多。在西海固有关水的故事太多太多,人们的现实愿望和希冀也大多与水有关,海涛、泉有、水生、水花等等的人名比比皆是,旱天岭、一碗泉、水断头、喊叫水这样的村名让人看来心颤。为了水人们甚至要撕破脸皮要流血; 为了水们会被挖窖时突然塌下来的黄土砸伤砸死; 还是为了水, 整村整村的人们荒废了自己的家园去寻找新的水源地新的希望.为改变西海固人严重缺水的局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政府实施了多项引水工程,从几百公里以外的黄河中, 分多级上杨,的确解决了一少部分台地平原的人畜饮水需要,但真正生活在土塬之上的山民们,收集雨后的地表水入窖,依然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饮水方式。
 
3、土地―旱海薄土下的火焰
     没有水的土地是稀薄的,西海固土地薄得让人寒心。在这里,一亩小麦的产量, 有雨的正常年份是三四十公斤左右.干旱的日子,每亩撒下去五公斤左右的种子,经一年的辛勤耕耘, 收回来的也就十来公斤.遇到大旱, 土地便绝产.绝产的年份现在是越来越多,每五六年几乎就要遇到一次.人们却依然年复一年的播下希望的种子,企盼天降甘露有所获得。西海固的人们盼雨的心切,既希望细雨朦朦,也盼望着暴雨猛至。连绵几日的细雨, 可以让久旱的土地饱尝一下水的滋味, 只要晚春和初夏各来一场,今年的收成就有了一半的把握.但千万不能遇上盛夏里的窜地风.窜地的热风贴着地面跑,农作物经它一吹,上面还绿油油的枝叶, 根子已经干了。盛夏如果你感觉脚下的温度比身上的温度高的话,那你很可能遇上的就是窜地风,你会感觉到地下在着火.西海固的降雨量每年就那么多,细雨连着下上几天, 人们也要心慌意乱的.这么个下法人吃什么,没有暴雨地表不可能迅速积水,水窖的收水成了问题. 来了暴雨水窖饱收一窖雨水,可大沟边上的土地又会随着暴雨一块一块地被冲走,冲到遥远的黄河里去,一场雨过后, 村里少上几亩或者十几亩地早已是常事儿了。在西海固人均也就十亩左右的旱地, 地太薄长出来的东西太少,人们只好继续开垦新地,没有了平地就把山坡也开垦出来,坡地最陡的地方斜角能达到30度,这地越陡水土流失也就越加严重,但人们不能没有土地,不能没有这可以长食物的东西.西海固种植最多的作物是土豆(马铃薯),它耐旱,生长期短,只要秋天来点水气它就可以长出来,肥施足了,每亩也可以产到五百至一千公斤,所以土豆是西海固老百姓的主要口粮,每人每天的消耗三五公斤。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这几年也有了一些像旱作地膜玉米、旱作冬小麦等新的种植方式也在推广之中。
 
4、副业----能找到的生机
     西海固的土地粮食打不出来几斤,种其它经济作物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了,人们只有去寻找能寻找到的别的出路以解决生计。在西海固为了生计的几项重要副业,与土地同样地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掏龙骨,即在黄土层以下的海沙层去挖掘100万年前各种动物留下的遗骨化石。龙骨是味中药,主要药效为镇定安神,固涩止血,因其难采,常为中药中的珍品。西海固的同心县窖山乡和纪家乡, 是中国古生物化石的重要出土地之一,中国自然博物馆的唯一的一具铲齿象化石骨架,就出土于纪家乡的丁家二沟,博物馆内的其它馆藏化石,有40%也出自于这一带。就是这地下的古生物化石,今天却以每年近百吨的产量, 被当作中药被人们从地下挖出来,销往全国各地,熬进了人们的中药汤里. 掏龙骨的洞子要伸向地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洞子很小,大了容易塌方,人们只能爬着进出,就这样还是有一些人进去后再没有出来,几乎每年都有.农民从洞子里掏出的龙骨每斤的售价也就一块多钱。挖甘草.甘草也是味中药,一种耐旱的野生植物, 主要药效是清肺解毒,同时是调和诸药的药中基药, 因此用量特别大.它曾是宁夏红(枸杞)、黄(甘草)、蓝(贺兰石)、白(滩羊皮)、黑(发)的五宝之一,也曾给宁夏人民带来过自豪与荣耀。甘草采用的是植物的根部,要得到一根指头粗的上等甘草,得挖下一米多深,这粗根的枝枝叉叉细须碎节,收集起来只有不同等级不同价格区别,但都可以拿来换钱.甘草被挖走了,留下却是被掘开了的黄土,再没有了植被呵护与照顾。抓发菜.发菜是一种形似头发的野生食用菌,生长在地表草根附近,因其与发财谐音,一直倍受东南亚和沿海一带的人们所喜爱,也曾是宁夏的五宝之一。抓发菜的工具是地抓子,用排列得密密麻麻细铁丝勾做成,他可以将草根和发菜一起从土里抓了出来, 抓出来毛草再用水一点一点地去淘,淘完后再一根一根地去拣. 拣出来晒干就有了头发的模样,一砣一砣乌黑发亮的发菜也就名贵了起来.一个能手出去半月二十天的,抓好了的确可以抓上半斤八两,至少可以卖上百拾块钱,这在人均收入五六百元的西海固, 可是一笔大钱。掏龙骨、挖甘草、抓发菜的营生现在都被禁止了,但是人们习惯的传统副业不可能完全按照行政命令的方式就消失了,在查的不紧的时候人们还是继续着,你查你的我干我的,抓住了东西给你, 然后继续。回族有经商的传统,在西海固,几乎每个农民都在贩点什么,农闲了便到集市上去转转.集市非常热闹,有专门为人砍价的价人,有专为人把秤的秤行,还有专门辨别货物真伪和货物等级的看家,这些行当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干的,大多数人还是靠着东边说好了价才到西边去找货的方式,干上一天赚碗面吃,吃了这碗面今天就没有白来.至于传统皮货羊毛羊绒生意,西海固早就是西北的集散地了. 有些危险犯罪的行当也有人涉及,今天西海固中的同心县, 还没能从五个全国贩毒重点整改县的名单中剔除出去,就因为这里可做的和能做的副业实在是太少。
 
5、居住---我们的空间是有准备的
     西海固人们居住的坐落是有讲究的, 要讲的并不是汉学中的风水,而是他们与居住相关的苦难经历和他们为了这经历而不停变化中的民居形式。初到西海固的回族先民,特别是清末被强制移民到这里的回回们,在这山大沟深, 人烟稀少的黄土腹地,为躲避战乱防止盗抢,多采用单孔深窑的居住形式. 窑挖的很深,要挖进黄土五六十米,一孔窑就是一户人家。窑面一般无窗只有个小门,门上留一个三角气孔,进窑后先是一盘大炕,炕后是灶,灶后为粮,粮后存柴,再往里就是一个大大的圈, 家里的所有羊只]牲口, 晚上都要被赶了进来圈里,窑底才是放杂物的地方。在这孔大窑里还一些小的侧窑和通向窑外的暗道,侧窑一般是与宗教相关的专用场地,有用来礼拜安拉的静房,有专为沐浴用的水房,也可能在大窑某个暗处再挖上一两处暗窖,专门用来藏粮食。当土匪来抢时,只要顶住窑门,家人财产就有所保全,如果敌人强攻则干脆把窑的前半部分彻底捣塌,用塌前保后的办法将窑封死,人从暗道逃生。随着世道安宁,人们开始逐步结束了单窑人畜一窑的生活,修建起了旱箍窑,用相对省时省力的办法,在平地里用泥土箍窑而居,以保持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最怕连阴雨,有上一周左右的连阴雨,窑项受潮便要塌下来。现在人们多用夯土筑后墙、前脸加窗上砖、架梁上椽加平项的办法建造平房居住。你走进西海固,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百余年所留下来的各种民居形态. 在西海固不同的区域,民居形式也有所不同,往往带有很强的祖居的民居特点,像泾源西吉一带的回族居民,则完全保留着他们曾经在八百里秦川时, 所居住的民宅样式,即半边起脊、前低后高、屋顶加瓦的高房。
 
6、宗教---万物非主 唯有真主 穆罕默德 主的使者
     生活在西海固的回族穆斯林们,残酷的生存现实的确让他们缺衣少食,但对精神生活丰富和永恒的追求,他们一天也没有停止过,笃信伊斯兰教已成为他们生命的支点,顽强地支撑着他们全部的生命意义。回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基本的信仰方式包括内心诚信、诵念表白、身体力行。有六大信仰和天命五功。六大信仰:1、信安拉。安拉是独一无二的,造化天地万物,主宰日月星辰和宇宙的一切,安拉具备一切美德,至知、至能、至全、至善。安拉慈悯、公道、多恕,回族不崇拜任何偶像,也不崇拜图腾、植物、动物、自然、灵魂,更不信财神、火神、风神等鬼神。2、信天使。天使是真主造化的,无姓别、无老幼,遵照真主的意志管理天上和人间一切周转和善恶以及自然现象等。回族强调信天使,但绝不允许崇拜天使。3、信经典。确信《古兰经》是先知穆罕默德接受安拉特遣,由安拉直接或通知天使根据天上原型本逐字逐句地授于先知的“天启”。《古兰经》体现了安拉的意志,,是穆斯林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社会立法的依据。对穆斯林来说,《古兰经》既是安拉昭示世人的最后一部经典,同时也是先知穆罕默德接受“使者”使命的凭据,是伊斯兰教万古不易的根本法典。4、信圣人。安拉在各个历史时期向不同的民族地域内派遣了无数先知,指引人们去邪崇正,皈依安拉的道路,历代先知分为列圣、钦圣、大圣、至圣四个等级,只有先知穆罕默德一人称为至圣但穆罕默德是人而不是神,他和凡人一样也有妻室儿女。5、信复生。终有一天安拉将毁灭宇宙和一切生物,无一幸免,世界毁灭之后任凭安拉的意志,一切生物将被复活,集中于安拉预备下的审判场,复活的生物将根据生前行为记录,接受末日审判,真主赏善罚恶、毫厘不爽、至人感恩。行善的进天堂,作恶的下火狱。6、信前定。人生的寿命长短,贫富贵贱,善恶丑美,一切均由真主在你生前已定夺好,回族穆斯林认为,前定虽不可移易,但是,在前定支配一切的前提下,人们仍有一定抉择的自由,弃恶从善、趋利避害。前定是绝对的,自由是相对的,人世间样样如此,人各有志,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去猎取需求,至于成功与否,则始终超越不出前定的范畴。天命五功即:念、礼、斋、课、朝。念――信仰的表白,即念主,要求人们必须在口头上公开申明安拉独一,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感赞安拉之洪恩,通过念词,树立牢固的信仰基础,以获得心灵的归宿。礼――礼拜安拉,意义在于以身体力行的功夫,接近安拉,昭事安拉,表达对安拉创造养育、赐福的感赞。礼拜规定一日五次,有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礼拜首先要沐浴,然后才可以临拜;其次要“盛服”,拜服要洁净庄重;再则要求礼拜选择“洁处”。礼拜的朝向必须以麦加的克尔白圣殿为向往,西海固居于麦加以东,回族穆斯林向西朝拜。斋――节制嗜欲,即斋戒,其意义和基本目的在于通过戒持,即不饮不食,忍饥耐渴,断绝各种尘情抑制个人私欲,以敬事真主,相近真主。还要求省过、节欲、靖心。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过失,但只要知过悔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过失自然消失。课――施济贫困,即天课,一种济贫制度,也称“济贫税”。每一家回民到年未将资产清算一下,除自己生活所需外,盈余都按比例纳课。这些钱物,可以散给贫穷者、管理赈务者、无能力还债者和无依无靠的人,也可以用于修桥、办教育及其它慈善和公益事业。朝――复命归真的实践,即朝觐,伊斯兰教的一项法定功修,即朝觐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克尔白”圣殿,回族称作朝罕志,视为复命归真的实践活动。回族穆斯林对一生中能去麦加完成朝觐的人,非常尊重称为“哈吉”,认为这是人一生中非常荣耀的一件大事。
 
7、人生---两世吉祥的人生
      两世双修说是构成西海固回族穆斯林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即追求现实生活的“今世”幸福与复活后的“后世”吉庆。对于今世幸福的寻求,回族穆斯林认为,既然真主给我们安排了自然资源,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要用阳光、空气、土壤、水来种殖植物,要利用各种条件从事经商活动,要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财物。回族把劳动看作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是获取财物的正当手段,是实现今世幸福的最重要途径,反对那些因好吃懒做而造成贫困的人和事,歧视乞讨,厌恶游手好闲的人,认为讨来的钱再多,也不如虽然自己受穷,但有着坚强的意志与高贵的气节,这就是穆罕默德所说穷是好的。以劳动谋生、劳动高于一切的观点、养成了生活在西海固的回族穆斯林们,有着非凡的的忍受力和勤勉持家的基本生活习惯,以此来追求今世幸福的人生的目标。对于后世的幸福,也不是渺茫的,可以在今世预先寻求,回族穆斯林把信道、行善、去私看作是进入后世天园了基本途径。信道就是坚定的伊斯兰信仰,信仰必须是真诚而又内在的,必须“入你们的心”。行善就是所有利人、利群、利社会的行为,如帮助人、救济人、劝导人等。去私就是行善时动机要纯,目的要端正,不能为个人利益而行善,不能以得到回报与虚荣去行善,沽名钓誉、患得患失,都是私的表现,有了私就不可能实现正真的善。去私是行善、信道的前提;行善是核心,是最基本的内容;信道是行善的灵魂与精神支柱。回族穆斯林把寻求后世幸福的过程,看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过程,把信道行善获得的报酬看做是衡量人的最高标准,把行善的人生看作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而价值的大小,则取决于行善的多少和信仰的程度,只要真正做到信道、行善、去私、实现后世的幸福是不难的,而一生行善、信仰坚定,就会实现真正穆斯林的人生价值。
 
8、人际---严肃的人道
     在西海固,每个穆斯林都负有着双重的职责:奉行“天道”与“人道”。信奉安拉,实践安拉昭示的道路,便是完成了“天道”,必须严格按照人间伦理规范对待“五典”,即夫妇、父子、君臣、兄弟, 朋友的关系,这样才尽到了“人道”。回族穆斯林对“人道五典”的排序, 不同于儒家的“君为臣纲”,突出强调的是夫妇代主育人作用。所有穆斯林都是安拉的儿女,父母也是代替主来养育主的孩子,从而把它提到了天命的高度,其理由是有天地才生万物,有男妇而生人类。“天下穆斯林是一家,天下穆斯林皆兄弟”的理念,便得西海固的人们更重视血脉相连, 亲密无间的情感渊源和情感联系。夫妇间强调的是夫守夫道,妇守妇道,洁身自好同甘共苦,患难而无怨。父子间强调拜主之次便是孝亲,作为父母既便生计艰难, 也要为子女完成男娶女嫁的使命。你如果问及某个老人,他告诉你, 他的子女都成功了,那就说明他已经完成了代主育人的使命。作为儿女,克尽子道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有“敬身”,同时要和世济人, 才能不辱父母的德行。穆斯林视兄弟为一体分成的二身,兄弟间强调的是兄宽弟忍,兄弟共义。而朋友间的关系, 则被视为帮助自己完善德行所必须的联系,真正的朋友是自己的照垢之镜,疗疾之医,对待朋友要讲的是大义大礼。在西海固,泛爱芸芸重生,助丧、探病、释讼、解争以及顾爱亲戚、和睦邻里、体恤孤弱、悲悯贫困,一直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所倡导的行为准则,西海固的百姓们也努力地实现着这些行为要点. 在清真寺阿訇宣讲的卧尔兹(演说词)中, 你经常可以听到关于人际间做人的道理; 当你踏上这块土地, 人们对你的热情,你甚至有些不太习惯, 他们会把家里唯一的食物先给你吃,也会一家接着一家地请你去串门; 进到家里只要客人吃上一嘴,这个客人才算是招呼了,为此也许你有可能一天要吃上好几顿饭,这要看你这天一共去过几家。
 
9、女人―祥和宁静的面孔
     有人说有信仰的女人和没信仰的女人看上去是不一样的,有信仰的女人祥和面善,没信仰的女人多少有些无助与紧张。是呀, 生长在西海固的女人的确有些不同,她们总能给你一种圣洁而又宁静的感觉。很小的时候老奶奶们就会在耳边不停地念道着,我们是安拉的女儿,我们是纯洁无杂的,有一天我们回到安拉那儿去,身子和心一定要是干净的,否则安拉就不收你了……。在西海固无论生存条件如何艰苦,从小一切保持洁净, 是女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恪守的原则。她们一定要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四角分明, 炕单拽得平平展展整整齐齐,锅灶擦得明明亮亮一尘不染,就是红砖铺的地面也会被女人们用拖把拖出光亮的油来。女孩到了十二三岁,老人们就会教着她去做礼拜,开始了净化心灵的身体力行,从此顺从主的意志,顺从男性的意愿,不因贫困而违礼,不因燥动而违教,就成了西海固女人们一生所必须体现的品质。女人们到了十五六岁, 便到了婚配的年龄,完成这一体现穆斯林美德的人生大礼,是对人类生存繁衍的一项神圣承诺。它是一项积极的宗教义务,因此在西海固穆斯林女子, 是不可能嫁给非穆斯林的。在她们看来,没有彼此一致的宗教信仰,就没有了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寄托,也就没有了共同语言,同床异梦,终无幸福可言。西海固的女子是顺从的,她们顺从着父母的意愿,顺从着父母对她们婚姻的安排,几乎在婚前根本就不知道今后的丈夫什么样,也不明白要嫁过去的村子在什么地方, 就这样在阿訇的证婚下, 就嫁了过去,开始承担一个女人所能承担的一切义务与责任。在西海固的农村, 完全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缔结的婚姻, 今天依然罕见。西海固的女人是很难露面的,只有在给客人们端饭的时候你才能见到她们,听到她们的声音,也只是些与吃饭有关的话语,她们很少与自家男人同桌,更不要说是外人了。地里的农活儿她们一点也不比男人少干,特别是在今天,男人们出外打工去了,地里家里的全部活计就落在了她们肩上。到了孩子慢慢长大,儿子一个个地分了出去女儿都嫁了出去,女人们这才彻底地放松了下来,其后每日的功课就成了从早到晚五次的念主拜主,而且从不间断。这时候你再去观察一下她们:安静、祥和、悲悯、超然, 她们是有信仰的女人。
 
10、男人―残酷现实里的智慧
     西海固的男人是精明的。没有了这份精明, 就没有了残酷现实下的精打细算,也就没有了那易货贸易间的微薄利润。西海固的男人是忙碌的,忙碌着春种秋收的庄稼,忙碌着自己的妻儿老小,还要忙碌着一日五次礼拜安拉的功课。西海固的男人是顽强的,只有有了这份顽强,才能面对旱土棵粒无收的打击,才能面对暴雨冲走那养育生命的土地。在西海固如果你有机会,坐下来随便和任何一个男人聊聊天,你便会明白什么是旱土里长出来的汉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海固的男人是很封闭的,他对外族的非穆斯林,热情的背后总有一种提防,他们总给你一种审视的目光,总要怀疑你和他交往的目的,这也许与他们长期遭受外族欺辱的历史有关。但他如果接受了你,接受你走进他的内心,他又是最豁达最宽容的,他有他一整套的生命理论和生存学说, 要讲给你听。他会告诉你生活在城市里是多么不幸,甚至连田里的牛马都不如, 因为城里的只知道没完没了物质享受,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静谧的田园,没有灿烂的阳光,没有和土地在一起的实实在在的感觉,更没有能与主在一起的那份安全。他还会告诉你平时里在城市里很难听到的有关形而上的种种宗教故事和寓言,并能把苦难的生活现实解释的合情合理,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都以宗教化的方式给予一定的答案。他们几乎是没有上过学或者上过几天学的文盲或半文盲,但你和他的聊天却丝毫感觉不到这一点,而时时感觉到的是他们来自土地里的那份经验与智慧,像是在大学里上的哲学讨论课,一群人中总有不同的观点,总在不停地理论着。也许是物质生活的贫乏导致了他们精神生活异常丰富,西海固的男人是有精神的,真的是旱土里长出来的品种,耐旱坚硬的汉子。
 
11、孩子―跑着土奔向阳光
     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孩子是大人们未尽理想的承载者。西海固的孩子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玩具, 他们最爱玩的游戏, 是从那深深的沟底里挖出来一块块胶泥。把它和软捏成碗的形状,然后口朝下在黄土地上狠狠地一摔,喊一声“炸”!炸开的“碗”底是要让同伴的泥巴补上的,那洞有多大, 对方就要把自己的泥巴拍扁了补上多少, 这样来回交替往返不断, 一直到把对方的胶泥赢光了为止, 然后举着一大块胜利的胶泥回了家. 女孩子赢回去的泥巴,被捏成小鸡小狗之类的动物, 当成了自己心爱的玩具.而男孩将这些胶泥, 揉成一个个的圆球晒在院子里,第二天干了装满自己的衣兜,就成了开土坷垃仗的自己最好的武器。女孩最奢侈的玩具要算是跳绳了, 都是小姑娘们, 用破布条和废麻绳一点一点地编出来的,她们跳绳跳得很轻,绳头有节奏激起的黄土显得她们跳得很高,像是在云里雾里, 很美很美。男孩子最奢侈的玩具应该是铁环了, 铁环是大人们用鸡蛋到集市的电焊铺里换出来的, 十几个鸡蛋才能换付铁环。滚铁环发出来的当啷啷当啷啷的声音, 在空旷的山野传得很远. 一个滚着铁环的孩子的身后, 总有一在群孩子跟着跑跟着跳跟着闹,从场院闹到地头,从地头闹到沟边,再闹到了山顶,闹到了最高的地方。在西海固,男孩子一般到了七八岁开始上小学,初小(一至三年级)就在村子里上,大部分村子都有这样的学校,高小(四至五年级)则是要到乡里的中心小学去上,往往要走上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的山路。再往上到了初中高中, 那一定是要到乡里或者县里才能读的,能读下来的孩子就已经很少了。女孩收教育的水平更差,一般上过初小就开始留在家帮父母干活了。有幸考上大学从旱土里走出来的孩子,毕业后大多都留在了城里再也没有回来,但对西海固来讲,他们依然是未来,依然是希望。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