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风情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回族风情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7-03-28 点击: 我来说两句

a6ef65e0cb6a57b98a0c94e7213f3448.jpg

6000cff143ab09523bebf759a1ddafb7.jpg

8eab8a338935437dee2b70ed9fbcabd4.jpg

df13a7cbe4e06d5796e3ef53fdf1102c.jpg

   回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据 1990

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回族人口为8,602,978人,其总数仅次于

汉族、壮族和满族,居第四位。

回回民族遍华夏。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北起黑龙江,南到海

南岛,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东海之滨,都有回族居住。回族的分

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全国绝大多数的县市都有回族,而以

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人数较

多。凡有回族分布的地区,大都是围绕清真寺而居,皆有大小不一

的聚居区。

地处祖国大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最集中的地区,有

“回族之乡”的称谓。这里既有“翠岚千顷接天浮”的山地,也有

黄沙漠漠浩无垠"的沙地,还有哺育过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黄河,

以及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富有生机的宁夏平原。这条“母亲之河”流

经本区的中部和北部,为发展本区的农业经济提供了充沛可靠的水

源。历史上,回族人民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开

凿了一道道纵横交错的大型渠道和密如蛛网的分支毛渠,引黄河之

水灌溉农田,把这个原来“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的

塞外荒原,变成了如今平畴如画、田园锦绣、麦浪翻滚、稻香鱼肥

的“塞上江南”。

和宁夏回族一样,全国其它地区的回族也多以农业为经济生活

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回族分散居于全国,所以其经济状况又与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多种多样的客观实际相适应,而

呈现出多层次、多结构的显著特点。甘肃、宁夏、青海地区的回族

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的回族却是农牧结合,

或以牧为主;河南、河北、山东等内地的回族除务农外,多兼营季

节性的小商业、小手工业;云南及西南各省的回族,多为农商兼营,

或以商业、运输业为主;海南省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回族则从事

航海和渔业;散居全国城镇的回族多从事商业和各种服务业。

回族散居全国,与我国众多民族杂居的情况相当突出。在新疆

和内蒙地区,回族多与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杂居;在甘、

宁、青地区,回族多与东乡、保安、撒拉、裕固、土等民族杂居;

在云贵高原,回族多与彝、苗、布依、白、傣、景颇等民族杂居;

在青藏高原,回族多和藏族杂居。但从全国来看,回族和汉族杂居

的情况是最普遍的。这种各民族相杂居住的分布格局,为各民族之间的

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回族和这些民族的关系的

历史,是我国民族关系史的组成部分。应当指出,这种关系在历史

上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友好的,曾经有过争斗,甚至流血事件,但共

同缔造祖国、推动历史发展,仍然是这种关系的主流。

由于回族分布全国,主要和汉族杂居,所以主要使用汉语文。汉

语文在帮助回族之接近汉族的经济和文化水平上是起了重要作用

的。不承认汉语是回族的共同语言,是不现实的,但如因为回族使

用汉语而否认回族是一民族,也是错误的。除了使用汉语外,回族

和其他民族杂居的,也使用或兼通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并受到他

们文化的影响。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回族,就还使用傣语、傣文,穿

傣族服装,住傣族式的竹楼;云南洱源县的回族,穿白族服装,使

用白族语;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拉萨地区的回族,使用藏语

文;和彝族杂居的四川凉山的回族,兼通彝语。此外,在内蒙古和

新疆地区的回族,有不少人兼通蒙古语、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

回族分布全国,回族自治地方也分布全国。宁夏是省一级的回

族自治区,地区一级的回族自治地方有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甘肃

临夏回族自治州,此外,还有新疆焉耆、甘肃张家川、青海化隆、门

源、河北大厂、孟村等六个回族自治县,在云南西部,有巍山彝族

回族自治县,东部有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贵州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

自治县,青海有民和与大通两个回族土族自治县。回族自治地方的

广泛分布,显示了回族分布全国这样一个特点。

回族散居全国,但却保持着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在

回族中长期流传,不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

还渗入到他们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成为回族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宗教活动及日常生活的便利,回族人民每到

一个地方,往往聚族而居,或自成村落,或自成街道,形成一个个

别具特色的回族社区,并习惯在住地修建清真寺,以清真寺为中心

居住。历史上,随着回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逐渐扩散,清真寺

亦遍布全国,其中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杭州真教寺、扬州仙

鹤寺被称为东南沿海“四大古寺”;北京的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

寺、法明寺、普寿寺在历史上被称为“四大官寺”;西安化觉巷清

真寺以规模宏大、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造型别致、庄严浑朴,在

全国清真寺建筑群中首屈一指;济宁西大寺的礼拜大殿,其规模之

大,仅次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即使在佛寺、道观中也罕见;宁夏

同心清真大寺,其整体建筑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巧

妙地融为一体,典雅别致,朴素大方。上面所列举的清真寺以其中

国内地伊斯兰教特有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份

珍贵遗产,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回族居于形成较晚的一个民族。然而,由于她是在中

国封建社会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起点较高,所以从其伊始就以生气

勃勃的精神活跃于中华大地上,对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回族形成于中国,但她又不同于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那些

土著民族。元代回回人活动之初,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地域。但是,历

史上,回族人民在祖国的开发建设中,特别是在地多人少的边疆地

区的垦牧活动中,以及在西北、云南等地的农田水利建设中,都曾

付出过很大的努力。他们靠勤劳的双手,使自己扎根于中华沃土,并

为这片沃土增添了新的风采。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