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友谊历久弥坚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中阿友谊历久弥坚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7-04-1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图为埃及开罗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本报记者 黄培昭摄

    友好交往自古至今

    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中阿两大文明之间的交融和互动构建了伟大的丝绸之路,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四大发明及中国丝绸和瓷器通过古丝绸之路进入阿拉伯国家,尔后转往欧洲。同时,阿拉伯民族光辉灿烂的医学、天文学、几何学乃至公元7世纪诞生的伊斯兰教也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融入中华文明。长期的友好交往使得中国与阿拉伯两大古老灿烂的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也为中阿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近代史上,中阿两大民族都有着同样的命运和遭遇。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共同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双方关系和友谊不断发展。

    1956年,埃及、叙利亚和也门成为第一批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1963年12月,周总理在开罗发表了发展中阿关系的五项基本原则:1.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反抗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者的斗争。2.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奉行的中立、不结盟政策。3.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为实现统一而选择的道路。4.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在解决其内部争端时达成的,以和平、不干涉内政的方式进行解决的办法。5.中国尊重所有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不干涉其内政。

    1971年,以阿尔及利亚为代表的23个国家联合提案,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其中就有8个阿拉伯国家是提案国,在随后的投票中,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投了赞成票。

    友好关系不断深化

    半个世纪过去了,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东地区战乱不断,但中阿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历久弥坚,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坚定地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正义事业。阿拉伯国家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进入21世纪,中阿双方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1999年1月,中阿双方签署了阿中协商机制谅解备忘录,其目的是:研究和加强中国与阿盟成员国在各个领域合作的新途径和方法;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事务等问题交换意见和看法;加强在国际会议和国际其他领域的协商和协调;拓展并加强双方共同利益的范围。此后,中国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磋商机制。

    2004年9月14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简称“中阿合作论坛”)正式启动,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出席会议。会议发表了《中阿合作论坛宣言》和《中阿合作论坛行动计划》。其宗旨是:一、加强中阿集体对话。建议2006年在北京举行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二、提高经贸合作水平。逐步开展投资、贸易、工程承包和劳务、能源、交通、通讯、农业、环保、信息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三、扩大文化交流。鼓励文化、新闻团体互访,支持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四、开展人力资源培训。

    中阿论坛成立两年多来,中阿双方在论坛框架内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对话与合作,除了首届部长级会议外,论坛还举行了高官会议、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环境合作会议、商务合作研讨会、专题国际研讨会、阿拉伯―中国对话研讨会等等。事实表明,论坛有力地促进了中阿之间的合作。

    双边合作硕果累累

    经过50年的共同努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已经进入全方位、多领域的全面合作阶段。除双边贸易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双向投资、人员培训等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随着中阿双边政治、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同所有的阿拉伯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并在这些协定的框架内,签署了一系列的文化合作执行计划。阿拉伯国家的首个中国文化中心已于2004年在开罗落成。

    近年来,“中文热”在阿拉伯国家持续升温,各大院校竞相开办或计划开办中文系、中文专业或开办中文教学中心。中方为此提供了大力支持,以满足日益密切的中阿交往对中文人才的需求。

    如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已成为相互信赖的好朋友、真诚合作的好伙伴。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合作,不仅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也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荷香月色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