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世界能源专家喜文华教授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学者讲坛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穆斯林世界能源专家喜文华教授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7-06-30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前不久,来自五大洲28个国家的44名外国朋友汇聚甘肃兰州,参加由甘肃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举办的2006年国际太阳能应用技术培训班,在为期两周的学习中,他们将接受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等相关内容的培训。2006年12月1日,在高新区太阳能培训授课现场,课间休息时,来自乌干达的学员芬里克丝奥 克特说,他2005年和2006年两次来到甘肃兰州学习太阳能技术,为的是多学点东西,为祖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做点事。
 
  在大多数人看来,甘肃位于西北,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但当甘肃科学院副院长自然能源研究所喜文华介绍说甘肃太阳能技术囊括全国七个第一时,也许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惊讶不已。喜文华说,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是我国第一个从事自然能源和太阳能研究与开发的机构。后来在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的资助下,在兰州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太阳能采暖与降温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如今,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技 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并且在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首位,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原因,甘肃的专家学者们早早就开始了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利用,太阳能领域的许多开拓性工作都是从这里开始 的,甘肃自然研究所拥有全国七个第一:第一栋太阳房、第一个太阳灶、第一个太阳能采暖与降温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测试台、第一个太阳能电 视插转台、第一个太阳能学校和医院、第一个太阳能企业。
 
  太阳能作为一种完全零排放的清洁能源,进入到21世纪,这一能源已引起包括发展中国家等多数国家的关注。作为亚洲最大的太阳能研究与培训中心,自1991 年至今,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不断地通过开展技术转让和人力资源培训等活动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太阳能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员来自全球五大洲。据介绍,15年来,他们为80个国家培训了650名太阳能技术人员和政府官员。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太阳能技术转让上,他们曾帮助坦桑尼亚编制全国太阳能发展5年规划,在吉 布提、巴基斯坦等国进行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培训,帮助科特迪瓦制定全国光电推广利用计划,援助古巴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应联合国工发组织之邀,草 拟关于非洲国家开发利用太阳能的建议书等。目前正在执行的有与泰国、巴基斯坦、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政府间太阳能技术合作项目等,与南太、非洲、亚洲一 些国家的有关太阳能技术合作项目亦正在洽谈之中。
 
  甘肃太阳能技术覆盖了五大洲,也让一个穆斯林专家名震全世界!人们记住了,喜文华,这个平凡的西北回族汉子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喜文华,回族,研究员,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毕业于兰州大学.致力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研究、能源经济的研究近30年。先后任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甘肃省科学院副院长、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主任、中国太阳能风能情报中心主任、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英国国际科学中心高级技术顾问等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甘肃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多项。曾出访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作为我国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其传略曾入编《中国当代技术人才荟萃》、《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中国回族大辞典》、《中华人物辞海》等。 2001年5月被评选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多次应联合国开发署、教科文组织、工发组织及国际学术机构的邀请,作为中国政府或科技界的代表在有关会上发言。
 
  2001年10月,由费孝通、钱伟长任名誉主编,季羡林等几十位知名学者和十几位院士任顾问,被卢嘉锡等著名科学家誉为“世界版科技文化资治通鉴”的《20世纪科技与文化大事记》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手捧心血结晶的245万字巨著,回思16年的辛勤劳作,主笔喜文华不禁潸然泪下。
 
  编大事记,资料搜集工作十分浩繁。喜文华与20多个国家的800多个单位保持资料交换关系。业余工作无经费扶持,他家每月的收入除基本生活费外,全部被他用在买书和资料上,先后向几十个朋友、亲戚借钱,花费达12万元。国家领导人、国内许多知名专家都给了他热情关怀。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生前亲笔题写书名,周培源、钱三强都在告别人生前留下信件,希望他一定完成这一世界版的科技文化“资治通鉴”。严济慈、费孝通、钱伟长、冰心、宋健等也题了词。1996年6月20日,他将400万字的书稿和2000多幅图片打成几箱,交给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下定亏大钱也要出此书的决心,派出6名编辑审稿,历数年之功,将此扛鼎之作推出,成为甘肃省科技、文化界的一件盛事。
 
   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倾星星之火点燃太阳"
 
  作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主任、国内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喜文华曾访问、讲学或工作过70余个国家,从事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近30年,并为之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去年9月,为推动和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计划,受国家有关部委的邀请和安排,甘肃省科学院派出以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喜文华研究员、李世民、张兰英高级工程师等三人组成的中国太阳能专家组于分别前往埃塞俄比亚和突尼斯承办由中国政府与上述两国政府联合举办的两期“非洲太阳能适用技术培训班”。在我驻外使馆及所在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全部讲学任务,顺利回国。
 
  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为此专门给甘肃省科学院发来感谢信,对本次培训班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培训班的成功举行与中方专家组全体同志的积极努力和团结协作是分不开的。在筹备、讲学和讨论过程中,中方专家组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精心撰写教材、讲义,不畏艰难,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长途旅行劳累、气候不适和疾病威胁等困难,积极开展工作,培训班结束后及时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秘书处对喜文华等同志所做出的出色工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甘肃省科学院精心选派专家、积极支持秘书处工作、为培训班的成功举办而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出色完成类似这样的培训等工作任务,喜文华不仅传授了中国太阳能适用技术、相互沟通了信息、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的友谊,为今后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打下了基础。
 
  在太阳能应用方面掌握了许多适用技术和经验的中国,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前来学习,成为发展中国家太阳能应用技术培训的中心。在太阳能利用方面,中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许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太阳能应用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提出加强南南合作,将太阳能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与发展中国家共享。目前,一个占地8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的太阳能采暖与降温技术示范基地已经在兰州近郊的榆中县建成。
 
  一些国际专家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太阳能应用技术培训中心。著名科学家、前国际太阳能学会主席乔治 洛夫教授说:“我确信,这个基地将对太阳能事业的发展起到世界中心的作用。”
 
  造福西部乃至中国的一座无字的丰碑
 
  近日,中国西部喜讯频传:兰州将建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细心的群众不会忘记,这正是喜文华等人多年多方奔走、辛勤劳作鼎立促成造福西部乃至全中国的一座无字的丰碑!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项目建设日前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国家和甘肃省将共同斥巨资在兰州建设这一国际中心。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主任、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喜文华告诉记者,该项目建设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中集研发、培训、国际会议中心为一体的联合国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大楼为项目主体部分。另外,项目还将对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太阳能采暖与降温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修缮、改造。 根据批复,不包括土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项目总投资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甘肃省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共同解决。 中心大楼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兰州市黄河北岸中心滩。喜文华说,目前清华大学等4家单位已经提供了8套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有望年内开工。中心项目落户兰州,与中国政府重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利用、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太阳能应用技术有着直接关系。喜文华说,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多年来举办数百期国内和国际太阳能技术培训班,已成为国际太阳能技术培训中心。去年10月,在兰州举行的一个国际会议上,23个国家的代表还联合发表了“国际太阳能技术合作兰州宣言”。 去年12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代表和中国政府代表在维也纳正式签字,同意在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基础上建立“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
 
  无庸置疑,该中心能落户在中国西部的兰州,靠的是喜文华他们这群默默耕耘者骄人的实力和不凡的成绩。
 
  2001年10月初,当一部历时11年成稿、又经5年编辑出版的《20世纪科技与文化大事记》问世时,甘肃新闻出版界人士把目光投向了他的姓名:喜文华。当我们轻轻翻动着这部近300万字的巨帙,看到著名科学家卢嘉锡在序言中称它:"无异于一本世界版的有关科技与文化的‘资治通鉴"时,感动自然地涌上了我的心头。10年前与他的一次邂逅及初始印象渐渐浮现眼前:伏案于如山资料和文稿中的他,衣衫不整,发须不修,外表略显土气,但说起话来如洪滔滔,一副眼镜后闪着睿智之光。只记得那时,"忙"字如身,身兼数职,刚近不惑之年已垒砌了事业的高度:经荜路蓝缕,与同事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太阳能研究机构--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及太阳能实验示范基地,创建了亚太地区太阳能研究与培训中心并任主任;先后负责创办了《太阳能应用与研究》、《太阳能(风能)信息》、《甘肃科学学报》、《科技信息通报》等刊物;译著《直接利用太阳能》首次为我国引入了国际前沿成果、独立编著《简明英汉能源工程技术辞典》,兼任中国太阳能风能情报中心主任、《甘肃科学学报》编委、副主编,《中国建设信息阳光能源专刊》编委;兰州地区专家联谊会成员、甘肃省专家咨询团成员、甘肃省青年科技创新大赛专家指导团副团长;中国太阳能学会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世界穆斯林情报科学家与图书馆学家大会理事会中国首席理事;国家科技风险投资评估委员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节水专委会委员、中国南南合作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喜文华,一个在科学长途中不停跋涉的斗士般的回族共产党员,今天他还好吧?那久违但又似曾熟悉的身影和眼前这部厚重如石的皇皇巨著,像迷像磁石般勾起了我们急切与他相见的欲望。
 
  "快来先享受一下我们这大自然的伊甸园"。在距兰州市50余公里的甘肃太阳能研究基地量,仍是热情似火的他,仍是一见如故的他,引领我们漫步绿茵芳草,穿行无污染果园,钻进太阳能温室大棚。在不事铅华又充满野趣的太阳能休息大厅里,他与他的同事们端上自种的水果和玉米,欢声笑语的聊起了天、地、人的协调关系及和平与发展,也聊起那部用10余年心血和汗水浇铸而成的《大事记》.
  
  1985年10月,喜文华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和国家科委的派遣,代表我国政府起点印尼雅加达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情报学术研究会",他在会上看到,美、德、日、法等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记载20世纪重大事件,尤其是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有关中国的极少,一些西方国家代表在发言中也对中国的成果不加认可。此时,他的民族自尊心被伤害了!心被重重刺痛了:"在世界这个小小的角落,我们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应有的尊重。"于是他慨然而起,向会议组织者提出异议,又在大会发言中斗胆向与会者声明:"我们中国人要编写一部公正记录20世纪科技与文化方面的大事记,而且保证忠实于历史,把世界各国人民的贡献全面准确的反映出来。"他的声明如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引来了与会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代表们热烈的掌声。
 
  从回国后第二天起,他就给自己立下"誓言":这件事豁出命也要搞成!又自我铁定一条:不远成《大事记》,永远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
 
  从此,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式的攻坚战役打响。他的身心尽瘁于斯。无论天气阴晴,无论春夏秋冬,每晚都要雷打不动地走向办公室,疏窗细雨,夜夜孤灯,潜心伏案,常至凌晨。两个孩子需要辅导,他说"爸爸身不由已,咱们只能各自管好自己,两代人同时奋斗,成功的机率可能更大些";每次出差回家,无论多晚多累,他都不由自主地要踏进办公室;他要如机器般全身心去实现那个"誓言"。家务重担自然就落在爱人身上。爱人是中学教师,本身就忙得不亦乐乎,又挑着事业生活两副担子,其劳累困顿可想而知,但她默默地咬牙承担着。妻子的无尽付出,他心领肚明,也常常抽暇去帮厨洗碗,逢家中有急事,屋小又无处工作,他往往又不由自主地去爬到厨房案板上奋笔疾书。妻子有时忙得委屈,泪水涟涟中嗔怪一句:"你还是这个家中的人吗?"他赶忙"认错"表现一下,之后仍是心怀歉疚照样去办公室。同事们开玩笑说“你呆在家里,老婆已不习惯了",他只是抱以无可奈何的微笑。如某一晚偶尔迟一点离家,孩子都会问:"爸,你怎么还不走?"家庭的温暖,妻子的缱绻情意,使他更热烈地期盼着另一种爱……
 
  肌体之苦他从不畏惧,那时他刚年逾三十,血气方刚,总觉得健壮的肌骨中潜力无穷。他更忧心更感困难的是,浩繁工程所需要的浩如烟海的资料、信息和硬件,以及必须大量索求和购买的国内外第一手最新科技文化成果。为此他不惜倾已所有,花费10多万元;也为此求教国内上百位著名科学家和学者并邀其担任顾问,得到120多个国家级学会的支持;利用每次出国交流机会,他广交四海宾朋,同20多个国家有许多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的情报交流联系。以至到编纂后期,他建立的国内外信息源已达到上千个。
 
  惊人的数字有活动后面,必然是一个惊人的灵魂和精神,是一串串坚韧坚实的足迹和汗水的挥洒。是啊,4000多个日日夜夜,燕子飞来又归去,野草一岁一枯荣,而喜文华,时时刻刻与《大事记》相伴,一步步行进于知识的隧道里,以超乎建党的非凡毅力,为科技的"资治通鉴"发愤而作,个中甘苦怎可为外人道!
 
  2001年底,当喜文华拿到这部鸿篇巨著后,临风抚事,百感交集。他的同事们问:"是不是庆祝一下?"他的热泪却不由地注满眼中:“我真想大哭一场、、、、、”,此时,他的泪眼中掠过的是一条滔滔的事业求索的长河……,他的眼前是历经长途的坎坷,是付出无数心血后终于看到的绿洲……
 
  这部足可"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大型工具书奉献于世后,学界好评如云。称赞其:将20世纪世界各地各个科技领域的重要发明、发现、创造及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诸葛亮方面业绩、成就有相关重要事件尽收其中,其恒久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显示出其光芒。此时此刻,喜文华感念丛生,他把这桩夙愿的了结归结为一句话:是社会各界无数人、海内外朋友有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才使我有火焰般的持久热情,才有了我强烈的生命力的洋溢勃发。他永远不会忘记来自各方的情谊和支持:李先念主席生前亲自题写书名,费孝通、钱伟长等科学巨匠和世纪老人冰心,东方文化泰斗季羡林等分别题词,周培源、钱三强等学界泰斗在告别人世时或留下题词或写下信件,殷切嘱托一定要以持久的热情和恒心,完成这一工程.更令他感到鼓舞的是,严济慈先生充分肯定了他的大胆和作为:"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他还深情的回味,他所在的甘肃省科学院有自然能源所的领导和同事们,总是不遗余力的为他解忧,主动参与资料收集工作。有好多个大年三十和初一,同事们将一个个拜年电话打到他的办公室,也将热望和暖流传遍他孤寂的心头……。在书稿的《后记》中,他特意感谢甘肃人民出版社及其责编同志们,为出此书,他们不惜代价不收分文,夜以继日地付出了5个年头的编辑校对辛劳。
 
  有志者事竟成。光华熠熠的《20世纪科技与文化大事记》,是喜文华事业交响曲中的一部厚重精彩乐章。
 
  生于忧患 志于鸿远
 
  喜文华出生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个农民家庭,家乡贫瘠的土地和幼时艰难的生活,铸造了他吃苦耐劳、知难而进的秉赋和性格;翻越座座黄土山峦去求学和一灯如豆的读书生涯,养成了他惜时如金、珍惜万物的习惯和品质。当他第一次跨进大学校园、第一次走进甘肃省科学院的办公室实验大楼,看到明亮的日光灯时,眼前交叠的是家乡的小煤油灯,此时他就暗暗在心底刻着自励之词:“我要终生贱尺璧而重寸阴,不让生命如灯光空耗一分钟。"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在一些省市或高校及企业作学术演讲后,他总喜欢把这句话题给要求签字的学子们或青年人。这缘于他刻骨铭心的幼年生活。人不堪其忧,他不改其乐;人埋怨命运,他感念生活。他认为,那段日子奠定了自己未来之路的基石,给了自己丰厚的馈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踏入社会的20多年中,他将生命的分分秒秒化作了事业上的点点高度。20多年中,他像一个定时的钟摆,每晚看完电视《新闻联播》后就迈向办公室,学习研究,整理资料,埋头写作,直至深夜,雷打不动。这是一个“苦心僧”式的工作状态,在常驻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近乎"苛刻"的自我约束。"你不觉得这种生活方式过于单调寂寞甚至有点痛苦吗?"好多人曾这样问过他。这时,他会朗声回答:不!我喜欢也习惯了这种生活和节奏。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夜晚的办公室是他亲密的智慧的朋友,在连续的伏案之余,他会放一些喜爱的音乐调剂身心。他的案头常摆着一本《贝多芬传》,他无数次地捧读它,并从中感受着其隐忍、舍弃与征服的精神内涵,以及那种充盈的震撼人心的崇高与壮美。他以"用痛苦换来的欢乐"来概括自己对贝多芬的理解和感悟。而他的一个个研究成果、一本本专著也由此而来。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