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县作为全省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共有回族群众10674人,分布在3个乡镇的15个村。近年来,阳信县按照市委、市政府“30字”工作方针和市委主要领导“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奋斗明天”的指示精神,抢抓省、市重点帮扶的历史性机遇,着眼于“四大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超时谋划、创造优势、协作共赢”的和谐理念,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以“十进村”行动为总抓手,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新路子。2006年11月9日,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到阳信视察工作讲了两个没想到:“没想到阳信的发展这么好!没想到阳信的民族团结搞得这么好!”2006年11月28日,张高丽同志再次对阳信县工作做出批示:“成绩来之不易,希望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标志着阳信县实现了由“乱”到“稳”、由“治”到“兴”的根本性转变,也标志着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在政治上打了翻身仗。
一、突出第一要务,全力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步伐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对此,阳信县认识非常深刻。几年来,阳信县以推进“富民项目、致富信息和科学技术进村”为着力点,坚持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作为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阳信的重中之重,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意见》,在项目引进、企业投资、产品运销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狠抓“三个联合”,切实把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精力全部引导到加快发展上来,促使回汉群众之间结成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一是加强行业联合。肉牛养殖与运销、加工是阳信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他们从民族团结、富民强县的高度出发,专门成立了“鲁北肉牛养殖合作社”,引导广大回族群众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提高了肉牛养殖、加工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并培养造就了杨树善、杨广富等一批资产超千万元的少数民族企业家。目前,刘庙等10个少数民族村从事屠宰、运输、养殖的各类专业户已达到95%以上。二是促进回汉联合。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优势和资金优势,积极促进回汉群众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河流镇刘庙等10个少数民族村主动与邻近的崔家池、耿斗子等50多个汉民村形成“放小收大、订单养殖”的松散型养牛联合体。目前,已有2900多户汉民家庭在刘庙赊养牲畜2万多头,回汉群众携手齐奔致富路。三是开展对外联合。刘庙等15个回民村的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村“两委”成员、经济能人带头招商引资上项目,兴建了亿利源、卓辰、鑫源、华阳等8家投资过千万元的肉牛深加工企业。目前,少数民族村新上各类深加工项目70多家,吸引外资2.5亿元,年产值达3亿元,牛羊肉产品已占到天津清真市场份额的50%、北京清真市场份额的30%以上。2005年,少数民族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余元,超出全县平均水平2000多元。
二、坚持执政为民,倾力为回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阳信县从少数民族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入手,以推进自来水、柏油路、有线电视和医疗卫生进村为切入点,在破解“四大难题”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和各项事业相对滞后的状况,让广大回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兄弟般的民族感情。一是解决“上学难”。多方筹措资金230万元,为温店镇4个回民村新建一处回民海尔希望小学;为刘庙中学新建一座使用面积16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同时,制定完善政策,鼓励汉族教师到少数民族学校任教。目前,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巩固率、初中巩固率由2000年的80.6%、88.5%、72.5%分别提高到100%、99.5%和98%。二是解决“行路难”。投资600多万元,为15少数民族村修建柏油路40余公里,大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三是解决“吃水难”。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县、乡、村多方筹集资金300多万元,为万余名穆斯林群众率先通上了自来水,使广大回族兄弟告别了饮水水质差、取用不便的历史。四是解决“看病难”。配齐完善了3个少数民族乡镇的卫生院和15个少数民族村的卫生室,定期组织专家到回民村为群众义诊,并免费对育龄妇女健康查体,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筹资60多万元为15个少数民族村安上了有线电视,其中刘庙办事处入户率达到了100%。
三、加强宣传教育,大力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不论回民汉民,都是阳信人民”。为增强全县上下特别是回汉之间的团结,我们以推进“先进文化进村”为载体,持续不断地开展了“三个一”活动。一是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采取不同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每年10月份都集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阳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到少数民族村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先后邀请国家民委委员铁木尔、国家民委政法司司长毛公宁、省民委主任于洪文等领导同志到阳信县作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专题报告。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泰安、青州等民族团结先进市区参观学习。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文艺演出、发放宣传材料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对各族群众广泛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二是建立一系列民族教育阵地。在少数民族集居地刘庙办事处建立了“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菅新刚事迹”两个大型展厅、十条法制宣传街、四个综合教育室和一个回族学生家长法制教育学校,先后有3万多人次到这里参观学习。三是倡树一批先进典型。近年来,阳信县先后召开了四次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暨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对全县50多个模范集体、150多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刘庙回民中学的汉族教师菅新刚身患绝症仍不下讲台,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献出了年仅28岁的年轻生命,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以其事迹编排的吕剧《梨花雨》,在全国、全省巡回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菅新刚事迹的激励下,全县涌现出了王玉贵、姚衍庆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其中王玉贵老师作为全国四大“师德标兵”之一,今年教师节期间中央19家新闻媒体作了集中报道。通过宣传教育,“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全县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
四、狠抓综合整治,致力打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阳信县把维护稳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强力推进“民主法制进村”,坚持“三严”并举,积极稳妥地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突出问题。一是严格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阳信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宗教事务管理网络,成立了县伊斯兰教协会,积极协调各宗教场所建立了阿訇聘管细则、爱国公约、管理章程及入寺入堂守则等,依法加强对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和宗教事务的管理,使之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严防各类不稳定问题发生。县、乡、村三级组织起了7400余人的治安联防队,建立了覆盖全县各个层面的治安网络,有效地防止了各类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深入开展“县乡联合大接访”活动,关口前置,重心下移,在全县9个乡镇和854个村全部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五年来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672件、2107人次。群众来信来访结案率达到了100%,成为全省连续3年无集体越级上访的县。三是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阳信县汲取“阳信事件”的深刻教训,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出了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6字”方针,即立足一个“防”字,抓住一个“早”字,突出一个“快”字,克服一个“怕”字,注意一个“活”字,牢记一个“法”字”;“32字”工作法,即领导到位、化解矛盾,控制事态、慎用警力,跟踪工作、现场取证,深挖幕后、首恶必惩。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
五、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夯实民族工作基础
为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组织领导,阳信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十进村”行动和“争创”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实施意见》,并把民族团结工作列入了“十一五”规划;县委常委会每季度对民族工作专题研究一次,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三个坚持”:坚持综合性会议都安排民族工作;坚持主要领导讲话都强调民族工作;坚持县级领导下乡检查都过问民族工作。阳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倡导各级干部“视年长者为父母,视同龄者为兄妹,视年幼者为子女”,在开斋节和春节等重大节日都首先到少数民族村进行走访,看望慰问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做到经济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感情上贴近。
在行政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成立了阳信县民宗局,在3个回民集中的乡镇设立了副科级规格的民宗办,县、乡班子成员都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2001年以来先后提拔县级干部2人,正科级干部6人,副科级干部7人;在今年的乡镇党委换届中,新提拔了两名少数民族干部任党政正职,其中一名是少数民族女干部。以“机关干部进村”行动为契机,扎实推进“双基工程”和“民主议政日”活动,全面落实“机关干部一线工作责任制”,先后选派102名机关干部进驻刘庙等15个少数民族村,强班子、解难题、抓发展、促稳定。几年来,先后调整充实少数民族村支部成员22人,新发展党员45人,每村还确定了2-3名后备干部。同时,落实最严格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每年都对民族工作进行专项考核,真正把“三个体系”建设贯穿和落实到民族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