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民族中的伊斯兰教育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教育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维吾尔民族中的伊斯兰教育

来源:《新月华》 时间:2007-07-10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伊斯兰教育,是伊斯兰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主要渠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信奉伊斯兰教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维吾尔民族中的伊斯兰教育,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产生的。 

一、发展阶段>>维吾尔民族中伊斯兰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单一的伊斯兰教育阶段。在新疆建省以前,伊斯兰教育是维吾尔民族所接受的唯一教育。早在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初期,即喀喇汗王朝时期(公元9世纪――1211年)的萨图克?布格拉汗,在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一带)就建立了新疆历史上第一所伊斯兰教的高等学校――沙吉耶买德来斯(买德来斯,系阿拉伯语,意为教经堂)。这是专门培养伊斯兰教高级神职人员和学者的最高学府,也是伊斯兰教的文化学术中心。13世纪初,沙吉耶买德来斯被毁,察合台汗国时期又在原址重建。14世纪时,这里仍是喀什噶尔城中著名的买德来斯之一。喀喇汗朝时期,著名的高等宗教学校还有罕勒克买德来斯(皇家教经堂),它是由穆萨?阿尔斯兰汗创建的,后多次扩建。据说当时的一些著名学者都曾在此学习过。学生在这里学到背诵和解释22本经书,并能当众背诵3本经书者才能获得毕业。另外,马赫穆迪亚买德来斯、和田的吾依巴阿达教经堂(建于1854)年、墨玉县吾依巴阿买德来斯(建于1879年)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教经堂。此外,进行初级经文教育的普通经文学校及清真寺进行伊斯兰教育的附设遍布维吾尔族的聚居区。 

      与世俗教育共存,但伊斯兰教育仍占主导地位阶段。新疆建省以后,清政府将“分设义塾”作为新疆善后事宜的七大措施之一,开办世俗教育。要求凡穆斯林儿童,自8岁至14岁都得入学,对入学的维吾尔族儿童,给予提供笔墨,免除徭役,学习成绩优异者毕业后可予顶戴等奖励,鼓励维吾尔族送子女上学。然而,由于学校每天要拜孔夫子像(伊斯兰教禁忌拜偶像),且“四书五经”、“八股文章”教材令学生们望而生畏,致使教育受阻。至辛亥革命,全疆只有民族学生1500余人。维吾尔族基本上仍是接受伊斯兰教育。1911年王树楠编纂的《新疆图志》中称“虽数十家必建寺,寺必学”,既为当时经文学校的写照。 

      民国初年,杨增新统治时期,为了维护其统治,支持兴办伊斯兰教育。他认为,一切宗教都以劝人为善为宗旨,如果人们不信宗教,不敬阿訇,便不免会做出越轨的事来。因此,他鼓励和支持阿訇兴办伊斯兰教经文学校。规定除了由毛拉教授读、写《古兰经》的清真寺学校外,不得开办任何其他学校,于是经文学校垄断维吾尔族知识教育的局面仍得以延续。盛世才执政后逐步开办国民教育,要求穆斯林子女入民办学校。当时政府将清真寺收取的宗教税收“乌守尔”、“札卡提”等转交给各民族命名的文化促进会作为教育基金,兴办国民教育。至40年代初,全疆公立和会立小学已有少数民族学生21万多人,其中维吾尔族学生近16万人。虽然维吾尔族中单一的伊斯兰教育的局面已被打破,但整体来看,至解放前夕,儿童入学率不足20%,即使公立或会立小学,每周也要开设6节左右的经文课。经文学校教育仍占维吾尔民族教育的主导地位。 

      伊斯兰教育退出主导地位,国民教育得到普及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实行政教分离。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教育政策,对经文教育做出“不得妨碍公立小学正常发展”的限制规定,国民教育得到普及。政府兴办的公立学校,采用维吾尔语授课,课程设置与教材是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义务教育教材。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科学知识教育得到普及和深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培养了大批有知识的中、小学生,而且大批青年维吾尔学生进入了大学,登上了科学殿堂。但同时,由于伊斯兰教影响到维吾尔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基本常识和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此,伊斯兰教教育仍然存在。但各时期情况不尽相同。 

     50年代时期,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些经文学校保存了下来。据1954统计,全疆约有各类经文学校2600余所,在读学生达10万人。次年,在全国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全疆约有5%的经文学校停办,在读经文学生较前减少了约20%,不足8万人。据1956年调查,南疆莎车9个区计有经文学校104所,在读学生2422人。与上年相比,经文学校减少5所,学生减少683名。1958年以后至60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正常的宗教活动无保障,经文学校则属禁开之例。但部分穆斯林群众还是希望子女接受一些经文教育,于是地下经文学校便应运而生。 

      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地下经文学校走出地面,读经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以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五地州为例。据1989年不完全统计,喀什地区读经学生总数为4000人,和田地区读经学生总数1500人,阿克苏读经学生1125人,克孜勒苏州读经学生350人,巴音郭楞州读经学生489人。至90年代,随着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进程的加快,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了“不得擅自开办经文班(点),代培学经人员”的规定,对伊斯兰教育实行规范化管理。 

    综上所述,解放以后,随着国民教育的普及,总的趋势是,伊斯兰教育在维吾尔教育中退出了主导地位。  

二、教育形式>>维吾尔民族接受伊斯兰教育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经文学院。如前所述,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在维吾尔民族聚居区,就建有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文院校。据调查,1949年以前,仅喀什地区就有经文院校17所之多。解放以后,在限制宗教院校发展的同时,对一些影响较大、历史较久、办的较好的宗教院校给予了保留。如喀什的罕里克教经堂。经文学院不但有固定的校舍,而且有瓦哈甫地。少则20――30亩,最大的经文院校有瓦哈甫地3000――5000亩。这些经文院校,除传授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教规、教律和宗教仪式外,还教授阿拉伯文词法学、句法学、修辞学,以及理性学科,例如宗教哲学、逻辑学等,以能通读、背诵阿拉伯文伊斯兰教经典为合格。经文院校主要是培养伊斯兰教的接班人,诸如各种等级的阿訇、毛拉等宗教职业者和宗教活动家,许多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就出身于经文院校。经文院校的教师称为穆德力斯,他们必须具备哈提甫(主麻日领拜者)以上的资历。经文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初级经文学校的学历,他们来自全疆各地。学习期间衣、食、学等一切费用均自理。 

     进入80年代,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为解决宗教后继乏人的突出矛盾,1987年,自治区开办了新疆伊斯兰经学院。学院学员规模为200人,教职员工的编制45人。学制五年,宗教课课时占70%,政治文化课课时占30%。学员毕业后参照本科毕业生工资发给生活补助费。到目前为止,该院先后招收了八届五年制本科学员421人,已有六届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一些重点清真寺担任宗教教职。2000年,新疆又修建了一所伊斯兰教经文学校,现已作为宗教人士培训基地投入使用。        

     二是清真寺中的伊斯兰教育。在新疆,清真寺不仅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还兼有传道授业的功能。因而也是伊斯兰教育的基地。据记载,公元十一世纪中期,新疆清真寺内的教经堂已有相当规模。其中喀什袷袢巴札清真寺内附设的教经堂最为古老,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的东、南、北三面,解放前有房屋96间,可供400名学生住宿就读。从那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宗教职业者。清真寺中的阿訇向学员传授伊斯兰教各种经典和功课,主要教材通称13本经,内容涉及阿拉伯文、波斯文、修辞学、《古兰经》、教法学、“圣训”注解、哲学等。从课程设置来看,阿拉伯文是经堂教育的基础工具课,波斯语在学习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三是宗教人士自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是维吾尔族中伊斯兰教育的基本初级形式。维吾尔族的经堂教育初期阶段的学习是以设在宗教人士家庭为主,后来才进设在清真寺的教经堂学习。它的源流和发展与回族的经文教育有着很大区别。由于伊斯兰教是入世宗教,其教义、教规渗透到所信仰民族的各个方面。因此,维吾尔族有相当部分人认为子女应当接受伊斯兰初级教育,懂得伊斯兰教的基本常识,以供日常生活之需。还有希望自己的子女学一些伊斯兰教知识,通过宗教知识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品德,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德行的人。也有少部分人看到阿訇的职业利益,期望孩子将来通过宗教功课的学习与深造,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阿訇。他们自愿将子女送到宗教人士那里,学习经文知识。 

     通晓一定伊斯兰经典知识的哈提甫、伊麻目所带学生数量不等,有的带二、三名,有的带一二十名。学生的年龄和性别也不受限制,五岁左右至十五六岁的男孩、女孩同在一起学习,教学不分班次。有时按智力高低或年龄大小分别面授。学生中一切事务由教师管理,如果学生数量较多,教师便指定一名水平较高的、年龄较大的学生协助。授课内容由教师自定,有宗教礼仪、“五功”、《古兰经》等一般的宗教常识。宗教人士自带学生的教学方法单调,基本上是教师口授,学生记诵,没有课本。教师在口授教学内容时,既不讲解,也不进行翻译,所以学生一般只会念不会写,更不解其意。学生学习期限不限,视自己情况而定。有的学生学会诵念《古兰经》部分章节,知晓伊斯兰教礼仪后,因家里需要劳动力就离开了;有的则时间较长,一般学会背诵《古兰经》30章以上,并熟悉伊斯兰教礼仪,这段学习就结束了。 

三、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育对维吾尔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单一接受伊斯兰教育阶段。 

     对文字的影响。阿拉伯的语言和文字,是伊斯兰教统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是安拉用阿拉伯语颁降的“天启”经典。因此,任何民族,只要是穆斯林,就只能用阿拉伯语言和文字诵读和书写《古兰经》。随着伊斯兰教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虽然出现了其他文种的《古兰经》译本,但诵读时仍要用阿拉伯语。这样就使得伊斯兰教育中,阿拉伯语的学习是必设课程。古代维吾尔人所使用的是中亚粟特文字母的回鹘文。喀喇汗朝接受伊斯兰教以后,随着阿拉伯文的盛行,阿拉伯字母逐渐取代原来的粟特文字母,形成了新的文字――察合台文。察合台文使用阿拉伯字母,在语汇、语音、语法诸方面都受波斯语、阿拉伯语的很大影响。察合台文又区别于现代维吾尔语,是连接古代维吾尔语和现代维吾尔语的桥梁。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伊斯兰教传入后,喀喇汗朝统治区内社会经济的相对稳定和发展,促进了民族科学文化的进步。这时期在维吾尔文学艺术史上是一个十分辉煌的时代,其中尤以文学的发展最为惊人。一方面涌现出大批杰出的学者、作家、思想家,如《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玛合穆德?喀什噶尔、《福乐智慧》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等都曾在喀喇汗朝时期著名的宗教院校罕勒克?买德来斯学习过;另一方面,所有维吾尔的文学作品,或宏扬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或描写穆斯林的生活,无不带有伊斯兰教的影响和烙印。仍以堪称维吾尔族文学史上的里程碑――《福乐智慧》为例。其内容虽然主要是谈治国为君之道,但开头部分,都是对安拉、先知穆罕默德、四大哈里发表示敬意和热忱的赞颂,全书的主导思想也是按照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标准宣扬治国、为民、为臣、为人之道的。再如《真理的入门》、《萨图克?布格拉汗传》等等作品,都是以弘扬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作为中心内容的著作。 

      对历法和建筑艺术的影响。 维吾尔民族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一样,通用“希吉来历”,即伊斯兰教历,以月亮运行计算年月,并以穆罕默德由麦加迁移麦地那之年为纪元; 在绘画、雕塑等艺术中,严禁出现人物或动物形象,这是伊斯兰教教义的规定所至。维吾尔民族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多为阿拉伯式或中亚式尖拱形洞式门窗,穹窿形大圆屋顶,在清真寺、麻札等宗教建筑上表现尤为突出。维吾尔民族的主要节日是渊源于伊斯兰教的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孩子出生后请阿訇用阿拉伯语起名等等, 其丧葬、饮食、服饰等风俗习惯无不遵循伊斯兰教规定或受伊斯兰教影响。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