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踏上西柏坡,便掉进了历史的长卷,在湖光山色,青山翠柏间,我踏寻那段浩荡不朽的岁月,邂逅的全是民族的精魂。
当吞纳百川的红色铁流,蜿蜒过大半个中国来到这太行深处的西柏坡。这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一时名声鹊起,所有的目光都聚到这里,所有的话题都因她而起。不要感叹西柏坡太小,当年她打一个喷嚏,南京的总统府就会发生十级地震。这正是中国革命的道路,革命一开始便在农村酝酿,战斗一开始也是在山山水水间打响。从秋收起义的星星火炬到井冈山中的短刀长枪;从万里长征的艰苦跋涉,到延安岁月的发展成长;无数大大小小村庄赋予革命丰盛昂贵的营养。当解放的交响曲演奏到战略决战的乐章,又是一个小小的山村,成了搏动革命的心脏。 那些扫荡乾坤的壮举竟发生在这平平常常的地方.
走进展厅,沿着历史的河道,我走过了50多年的时光,我胸中翻腾起滚滚波涛,我听见历史发言,领袖说话。那一张张小小的油印传单,风暴中曾撒出多少信心,多少信念;那一束束发黄的党内文件,黑暗中曾燃起多少火炬希望。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名子都闪射着战斗的火花,辉煌的思想;每一件实物都是那段光辉岁月的见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展厅,他记录着中国革命最辉煌的一章。就是在西柏坡,党的革命斗争得以灿烂的绽放。
不要感叹这里的平房太矮小,正是在这里,导演了三大战役的千古绝唱。四个月零十九天杀声染红的日子,西柏坡在史策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先是捉住辽沈战役的“瓮中鳖”,再是吃下了淮海的“夹生饭”,而后又在华北缚住了“惊弓之鸟”的翅膀,去首斩尾,赢得了北平的和平解放。一百五十万敌军的消亡,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托起了红色的共和国。在那三千分之一的军用地图上,红色的箭头,是多么凌厉,他指导哪胜利就在那儿孕育,当然,必须要带着血才能呱呱坠地。那时西柏坡非常拥挤繁忙,通明的灯火天天迎接着早晨的太阳。无线电波是革命的神经,连起了四面八方的所有的战场。战争进入了这么一个阶段和境界,已没有了当初的艰难悲壮,运筹帷幄的将领,豪情高涨;转战围歼的士兵,神采飞扬。那时的天气已度过了严寒,奔泻而来的明媚的阳光。沉默了太久的惊雷一声声掠过长空,烈烈的长风卷起民族的热望。那时的战场啊,宏阔而有壮观,南北西东都然起了反攻的火光。冲锋的呐喊像解冻的冰排,冲锋的身影像奔涌的巨流。真是太频繁了,所以来不及分析每道电报、命令的韬略思想。也真是太神奇了,所以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来形容那频传的捷报和胜利的欢唱。毛泽东像是为气吞山河的指挥家,统领着这天地间最为伟大,壮丽的交响。
如今三大战役的欢畅淋漓,仍深藏在西柏坡平房的深处,那些已被岁月风蚀的照片在供人遥想当年的辉煌,那些沉默无语的桌椅、板凳,还在把当年的主人回想。这里是军人必修的课堂,因为那些扫荡乾坤的壮举,竟发生在这平平常常的地方。如果当今的军人能参研透彻这里的运筹韬略,那么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战争中创下辉煌! 西柏坡在注视着我们,慈爱而又威严.
阳春三月,中央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途中一路春风,大家谈笑风生,喜上眉梢。但队伍的统帅心中并不轻松,它一路所想的是如何能让“赶考”成功。
毛泽东同志最先向队伍敲响了警钟,预言了未来的考验。进京前,他语重心长的告诫大家:不要以为吃惯了野菜,就会对佳肴不动心;不要以为听惯了敌人的谩骂,就能经受住他们的吹捧;不要以为翻过了雪山草地,就一定能在京城站稳脚跟;不要以为穿过了敌人的枪林弹雨,就一定能战胜不拿枪的敌人。他谆谆告诫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此他从自己作起,立下了胜利后的几条规矩: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
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一再证实毛泽东同志的英明与远见,他那一番朴实无华的话语,像一盏桅尖的红灯,照亮了新生的共和国的航程。有这样的导师,怎么可能考不出高分呢?五十年的沧桑巨变,我们仍在赶考。面对新的形势,被淘汰的实在不少,苏联没考好,东欧没考好,那些卷起了旗帜的党,都不知如何完成胜利后的答卷。只有我们国家,我们的党经受住了和平演变的大考,把整个国家建设得繁荣富强,蒸蒸日上。
如今的赶考,都是开卷大考,人人都在用行动赶考,要在赶考中百考不倒,关键取决于我们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能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忠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我们就能在新时代的大考中再创辉煌!
赶考,新时代的赶考,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这“三个代表”并用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就一定能把新的考卷一一答好。
离开西柏坡已好远了,一回头,我们仍没走出西柏坡的视线,她在注视着我们,慈爱而又威严!
作者:秋树s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