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道德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政策法规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民族道德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7-07-1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民族道德  世界各民族在其经济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道德观念。例如,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这五十多个民族所遵从的独特的道德构成了中华民族道德大系。
    民族道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每一个民族的道德都受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制约。各民族道德之所以相异甚多,最根本的原因是受当地之政治、经济关系的制约,受当地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条件状况的限制。
    其二,任何民族道德都有其独特性,都是根据自己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道德风俗习惯逐渐演化而来的。其道德想不仅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往往以行为习惯、风俗民约的形式,与宗教一起制约着民族内部的个体生活,支配着个体成员的日常生活行为。处于锄耕和刀耕火种原始农业阶段的景颇族就是把道德观念、习俗法规与宗教禁忌浑为一体的民族。他们有祖先崇拜的信仰,因而就有互助团结、血亲复仇等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和习俗法规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共同起作用的。
    其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许多少数民族道德往往具有法律的意义。因为许多民族中还没有法律存在,因此民族道德在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作用极大。道德的作用在于,它不仅是人们行为的准绳,而且是惩奖族人的标准。比如苗族的“议榔”,虽是以道德规范的形式被人们接受、实行的,但却有法律的效果,起着法律的作用。再比如,毛难族婚姻道德中不落夫家的道德要求虽属道德规范,却能起法律作用。不落夫家的女子虽不受娘家和夫家的限制,有一定的生活自由和一定的土地支配权,但其性生活却受到限制。如果不落夫家的妇女有通奸行为,不仅要惩罚奸夫,而且妇女自身也要受到惩戒。
    其四,民族道德差异很大,一个民族的道德往往与另一个民族的道德迥然相异。因此,在某种条件下,民族道德还是一个民族与另外其他的民族相区别的判断标准之一。比如,布依族与布朗族,二者虽然都有赶表习俗,但其婚姻家庭道德的差异仍是区分二者的主要标志。这可以
    从两个方面看出来:一方面,虽然两个民族中未婚男女都有交往的自由和“赶表”的习俗,但布依族婚姻的缔结,靠的是“父母之命,煤妁之言”;而布朗族则保留着原始社会的对偶婚特征,他们族中的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婚姻都很
自由、自主。另一方面,虽然布朗族和布依族道德中都含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但布依族“男人不愿一张纸,女
人不愿就得死”,强烈反对离婚,尤其是反对女人主动提出离婚,同时更反对离婚之女或寡妇再嫁;而布朗族中男女离婚非常自由,并且在离婚过程中男女权利也比较平等。
    其五,民族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一种相互融合的态势。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民族道德由原来的地域性极强、民族特色极浓厚,逐步转化为吸收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道德思想,使自己的民族道德与其他民族道德相融合。民族道德的发展呈现出一派互相影响,对自己和其他民族的道德兼收并容的局面。就满族道德而言,在进关之前,其民族刚完成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转化。入关以后,虽然汉族封建社会制度对其影响极大,但由于其观念意识的保守性,其道德仍然带有浓厚的原始遗风。在其民族内部,集体行围射猎、成员互相帮助等传统仍继续被保留;勇敢尚武、奋发图强、邻里相和、有难必帮、借贷赊欠不需立契、恪守信义等“山野之风”仍是满族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满族非常多地把汉族道德观念纳入了自己的道德观念之中。
为了适应其民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满族的道德观念也具有了鲜明的汉民族特征。清朝统治者竭力宣扬汉族的传统伦理思想,提倡“主敬存诚,尊君亲上”,使“三纲五常”这样极具汉民族特色的封建伦理思想也成为满族接人待物时所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汉民族的贵贱分殊、礼仪繁琐也逐渐被满族消化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甚至汉族的男尊女卑、男外女内、贞妇烈女等道德观念也被满族融合吸收为自己的道德。象朝鲜族、回族等与汉民族经济、文化背景相似的民族,其道德观念几乎走向了完全统一。即使象景颇族、傣族、傈傈族等与汉民族经济、文化方式相差甚远的民族,也与汉民族之间有相融合之处,如尊敬老人、热情待客、互帮互助、知礼节、讲礼貌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中的所有民族的道德都是中华民族道德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华道德传统的重要因素。归纳起来,中华传统民族道德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华民族最注重道德。重德不重法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每一个民族道德都具备的。以中华最大民族――汉族为主体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其道德的地位的重要显现在各个方面:一方面汉族讲究以礼治天下道德在社会调节、安邦治国中的作用一直与法律相并,甚至还高于法律;另一方面,汉族的礼仪制度最健全,最久远;第三方面,汉族理论中最有深度、影响最大的就是道德理论,其哲学基本是道德哲学,其理性也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理性,其思辨同样是以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辨。
    其他少数民族虽然不象汉民族那样,以具有实践精神的道德理性著称于世,但无论从社会作用的广度看,还是从社会作用的大小看,其民族的道德都比与之同起作用的法律、宗教要强得多。比如,纳西族的道德,其道德作用范围就包括恋爱关系、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舅父与外甥和外甥女的关系及社会交往过程中老人、同族人、同一母亲血缘的人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其道德作用的强度也较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大得多。道德在其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到族内日常生活的各个侧面。
    其二,中华传统民族道德都注重对老人的赡养和尊重。比如纳西族人不仅尊敬老人,果树第一年结的果只能给老人吃,吃饭先给老人,遇到老人要让路;而且每个家庭之中都有“养老田”,养老田由诸子代耕代收,用来供老人食用。社会不仅用舆论谴责不孝敬老人者,而且如有不孝情况发生,亲属还会采取强制措施。再比如,达斡尔族,老人不仅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威信,而且在各种场合都能受到年青人的尊敬。
    其三,中华传统民族道德还推崇互助之德。互相帮助而不讲条件,不仅有血亲关系的人互相帮助,而且把对于全族、全村甚至素不相识之人加以帮助作为自己的义务,这也是中华传统民族道德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持有原始共产主义遗风的少数民族有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习俗,诸如,纳西、达斡尔、鄂伦春、景颇、傣、苦聪等等,其有乐大家享、有饭大家吃、有难大家帮的风气非常盛行,就是封建色彩非常浓厚的满、回、朝鲜、苗、汉等民族,这一
特点也非常突出。比如,汉族道德中就不仅提倡乐于助人、有福同享、有难共当,而且对舍己救人、甘做人梯等牺
牲精神大加宣扬。苗族道德宣扬关心群体、与邻里友好相处等,而鄙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见利忘义的行为。
    其四,中华传统民族道德的又一个突出内容是以礼待人、热情好客。中华各民族,不管其生活条件好坏,经济状况如何,都有殷情好客的习俗,宁可自己多受罪,莫要委屈远来的客人,这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道德习
俗。
    其五,中华传统民族道德中还有勤劳勇敢的规范要求。无论哪一个民族,都把勤劳节俭、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勇敢顽强作为自己的道德信条,把怯懦、浪费、懒惰作为鄙视的对象。
    其六,中华传统民族道德把教育后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求人们不仅从生活上爱护孩子,而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发扬本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使之更快、更早地成为对社会有益之人。这方面的内容在中华各民族的道德中都有突出的体现。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