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教和科技事业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协会组织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教和科技事业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7-07-1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
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尽快取得物质文明方面的进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政策。早在1957年周总理就说过:“各民族的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等方面给少数民族地区以大量帮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明确指出,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为此,党和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新时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这些方针政策主要有:
 第一、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新中国成立近50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建设,在财力、人力、物力方面扶持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同时要求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和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文教事业,如目前已建立了北京与内蒙、上海与云南、天津与甘肃、广东与广西、福建与宁夏、江苏与陕西、浙江与四川、辽宁与青海、山东与新疆、深圳等四个计划单列市与贵州及全国内地省市与西藏经济、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关系。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第二、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确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方针。要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区别情况,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实行多种经营,发展本地的民族经济。例如:内蒙古有丰富的铁矿,就建设了包头钢铁厂等大型企业;新疆、甘肃有丰富的油田,就建设了克拉玛依、玉门等炼油厂;甘肃、宁夏、云南、青海、广西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就建设了许多水力发电站。其他如新疆、内蒙古、甘肃的毛纺工业,广西的制糖工业,广西、云南的建材工业。东北、内蒙古的乳品工业、皮革工业等都是规模较大的民族工业。
 第三,实行民族地区的特殊的经济政策。
      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的情况,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新中国成立近50年来,民族地区的工农业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加。1978年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为367.7亿元,1997年达8412.8亿元;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97年民族自治地区工业企业(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达55413个;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有很大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新疆的北疆、南疆铁路、塔里木油田,内蒙古东胜煤田、准噶尔煤田、云南漫湾电站,广西平果铝厂,青海龙羊峡水电站,宁夏固海扬水工程等,有的已竣工投产,有的正在建设;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边境贸易活跃,民族地区现有国家级陆边口岸40个,地方级口岸200个,建设了一批设备良好的新机场和5条通往境外的铁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逐年增加。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基础产业落后,市场经济发展较慢,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交通通信基础设施较差等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较大。
      从中国的实现现代化的全局来看,西部民族地区不发展起来,中国的现代化是谈不上的。我国东部地区要保持长期高速度发展,就必须从西部寻找后续力量。从长远来看,中西部不加快发展,东部地区的高速度发展必然受到制约。?有西部的统一整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挥作用,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在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的同时,我国正在实施中西部发展战略,就是靠长江流域建设促西南,靠新亚欧大陆桥推动西北、?河流域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只有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制定好基本对策,加速发展步伐,才能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民族地区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由于历史上反动阶级的残酷?削和压迫,解放以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大多数地区,直到解放前夕,尚达到近代的教育发展水平,几乎?有自己的近代文化和技术,。全国?有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普通教育也极为落后。有的少数民族地区虽有极少数学校,但大都是反动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同化而开办的,入学的儿童极少,到1949年全国少数民族的中小学生,只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2%左右。更有甚者,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还是一张白纸,有的少数民族?有文字,还处于刻木结绳的原始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为了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了大量援助和照顾。如在经费上,除正常的教育事业费外,国家还专门设立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专项补助费/在那些地处边疆,教育事业比较落后的民族自治地区和有关省份,国家采取了对口支援的办法,从内地抽调大批有经验的教师到那里工作,帮助培训师资队伍。再如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考生,根据其具体情况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对杂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也采取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办法;国家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在内地普通高校和重点中学开办了民族班和新疆班,在内地有关省、市的学校举办西藏班(校)和新疆,有的省市在所属学校举办了民族班,培养当地的民族人才,等等。
      由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视,?予的大力支援,以及特殊的照顾,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从无到有,有小到大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1997年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总数为1248.2万人,比1951年内的92.3万人,增长13.5倍,职业中学少数民族在校生为229335人,比1963的12135人增长18.9倍,普通中学少数民族在校生为4039314人,比1915年40316人增长100.1倍,中等师范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为91267人,比1951的4531人增长20.1倍,中等技术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为237100人,比1951年660人增长395.1倍,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在校生为216831人,比1950年的1285人增长169.2倍。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的开发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生产、科研岗位上奋发努力,锐利进取,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大力支持民族地区振兴经济、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旧中国,现代科技在民族地区几乎是空白。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内地的支援和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民族地区的科技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民主自治地区县以上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科技行政机构和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的各级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开发、推广机构。据统计,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科研与开发机构已达2033个,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推广的职工总数已达143448人,科学家及工程师达70412人,其他科技人员有26779人,年经费投入达21.2亿元人民币。民族地区的科技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民族地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许多内地有志青年不怕艰苦,自愿到边疆民族地区从事科技创业,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