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扮演着巴以冲突调解者的角色,但最近巴以局势的发展则使其徒有调解者之名。在巴勒斯坦方面,被美国视为恐怖组织的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巴立法会议选举中获得明显多数并组成新政府,哈马斯放弃巴方以前做出的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巴以冲突的承诺,拒绝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并坚持采取暴力手段反抗以色列的权力。在以色列方面,势力强大的中间派联盟则针锋相对,扬言准备断绝与巴勒斯坦方面的一切联系,采取单边行动,划定以巴边界。巴以双方之间的强硬较量,造成和平进程出现严重倒退。巴以和谈的列车面临脱轨危险,美国这位调停者也面临半下岗状态。
由于美以关系密切,巴以关系的恶化,势必激化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影响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反恐和推进“民主”大业,对美国利益构成严重威胁。面对即将失控的局面,对推动巴以和谈一直不太热心的布什政府现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考虑应对之策。
布什曾寄希望于通过选举推进巴勒斯坦民主进程,到头来发现事与愿违。布什四年前曾承诺要建立一个“没有恐怖成分的”巴勒斯坦领导层,而今,巴勒斯坦政府则是美国所认为的“恐怖分子”建立的。在美国看来,哈马斯的上台,大大鼓舞了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极端势力,将原来虽然艰难曲折、血腥,但理论上还是有解决希望的冲突变成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宗教战争。而且哈马斯在巴勒斯坦影响的扩大将造成中东地区伊斯兰强硬派力量上升,为反美伊斯兰极端势力提供土壤。
美国最担心的是,哈马斯利用掌握政权的优势在巴勒斯坦建立起伊斯兰共和国,接着在这一地区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蔓延到周边邻国,引起其他国家包括已经和以色列签订了和平条约的约旦和埃及政局动荡甚至更迭。因此,对美国来说,巴以关系在中东地区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为迫使哈马斯承认以色列存在,放弃武力,接受以前达成的巴以协议,承诺使用和平手段解决分歧,美国采取了以压促变的强硬遏制方针,实行“三不”政策,即“不承认、不对话、不援助”。这一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美国呼吁国际社会保持一致,不与巴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在哈马斯今年1月赢得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之后,美国政府就一再施压,要求哈马斯“洗心革面”,放弃暴力主张,否则美国就不与其打交道。3月29日,以哈尼亚领导的巴勒斯坦新政府正式宣誓就职后,美国方面又发表声明,继续把哈马斯视为“恐怖组织”,称不管该组织成员在新政府中担任什么职务,美国都不会与他们接触。
为维持并确保国际共识,向哈马斯施加压力,美国呼吁参与巴以和平路线图的欧盟、俄罗斯、联合国等各方发表声明,要求哈马斯改变立场。在中东地区内部,美国通过国务卿赖斯出访等形式,大力做埃及、约旦的工作使他们与国际社会保持一致。
其次,通过停止援助,切断哈马斯的财政来源。哈马斯掌握巴勒斯坦立法院多数后,美国称将根据哈马斯自身的改革情况重新考虑对巴勒斯坦的援助问题。在哈马斯声明坚持原来的立场后,美国于4月7日宣布停止对哈马斯领导的巴勒斯坦新政府提供直接援助,美国原计划向巴勒斯坦方面提供的约4亿美元的援助拨款随之冻结。在美国的带动下,欧盟也宣布暂停向巴政府提供经济与金融援助,导致巴政府处于严重财政亏空状态,14万巴政府工作人员无法领到工资。
但是,美国推行“三不”政策也面临很大困难。例如,国际社会与美国的共识已经出现裂痕。俄罗斯率先采取行动,邀请哈马斯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接着土耳其、卡塔尔也接待了哈马斯代表团。同时,哈马斯也通过积极争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打破美国的孤立。约旦国王呼吁欧盟继续向巴勒斯坦提供援助。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也表示,西方国家应当与哈马斯建立关系。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美国孤立巴勒斯坦政府的政策到头来有可能造成自己的孤立。所以,美国的强硬更多的是一种暂时的策略,目的一是以压促变,迫使哈马斯改弦更张,与美合作;二是如果行不通,则通过外部压力,造成巴勒斯坦内部的政治危机,实现更换巴领导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