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人喜欢白色,男子通常穿一种长袖外套,头戴一种四方型的帽子。如果男子无意中窥见陌生女子的脸容,则被认为是件倒霉的事情。女子订婚仪式以后就可以不蒙面了。
仪态礼仪
沙特男子之间若是好朋友,喜欢手拉手地在街上行走,这是友好和尊重的表示。一对正在热恋的情人,如果一方在恋人面前笑了,那么双方的关系就可能告吹。沙特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如果用左手递接物品有污辱人的含义。
相见礼仪
沙特人见面时,首先互相问候:按撒拉姆.阿拉库姆(你好)。当地的阿拉伯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一般顺序为本人名,父名和姓,有的在父名后面还有祖父名。如果全名太长,称呼时只称本人名和姓,或者只称姓。
餐饮礼仪
沙特人的主食是米饭,大饼,面条,面包,他们米饭一般都是用大米与肉,油等混合在一起做成肉饭。常饮红茶,咖啡等。他们严禁饮酒。沙特人传统习惯是用手抓饭吃,不用桌椅。
喜丧礼仪
大多数沙特人仍由父母作主为他们挑选配偶,沙特人把订婚日称作"占有日"。沙特人的丧葬极为简朴。他们信奉伊斯兰教,认为所有穆斯林都是真主的奴仆,死后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
商务礼仪
对初次见面的工商界人士不要送礼,相互熟识之后,可在应邀去对方家中作客时带些礼品。选择礼物以钢笔等办公用品为宜。
旅游礼仪
沙特严格执行男女分处的圣训,为了满足妇女的社会性需要,公共场合都设有专为妇女服务的场所。到沙特旅游的妇女宜穿保守式样的服装,在街上行走时不要与男朋友或丈夫有过份亲昵的行为,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主要景点
麦加大清真寺:也称禁寺,世界著名的伊斯兰教圣寺,位工麦加城中心。该寺占地16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万穆斯林作礼拜。禁寺中有雕刻精美的25道大门和7座高达92米的尖塔,24米高的围墙将门和尖塔连接起来。禁寺广场中央稍南是圣殿克尔白(即天房--真主的房子),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来自全世界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时,都要围着天房游转。
米那:穆斯林朝觐投石避邪的地方,位于麦加城以东15公里处。投石为朝觐的一项重要活动。每年在伊斯兰教历12月9日,信徒站在阿拉法特山诵经后,要到附近的穆兹达利法拾到49块小石头,当晚露宿旷野,第三天(即宰牲节)来到米那,用石子投击象征“魔鬼”的三根石柱,连续三天。
麦地那:伊斯兰教第二圣城,位于西部汉志境内,距麦加约450公里。该城的先知寺为朝觐者主要拜谒的地方。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参加过该寺的建造,寺院占地1.63万平方米,有三道门和五座尖塔,有豪华宽大的礼拜殿和精致的神龛。寺东南角有穆罕默德的陵墓,其北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第一任哈里发阿布?贝克休和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的陵墓。城郊还有不少伊斯兰的遗址,如卡巴清真寺和伍候德山。
主要禁忌
沙特人禁止佩戴装饰物,他们还禁止下国际象棋。他们禁止外人拍摄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照片,忌讳外人给当地妇女拍照。在做祈祷时忌外人干扰。不喜欢有熊猫,十字架和六角星图案的东西,也不喜欢谈论中东政治,妇女权力以及国际石油政策等话题。
沙特人的姓名与其他阿拉伯人有所不同,因为许多人都沿用古老部落的名字。沙特家族的人都喜欢在姓名中表示出自己是谁的儿子。例如穆罕默德?伊本?沙恃,伊本意为儿子,就是此人名叫穆罕默德,他是沙特的儿子。
人们对沙特国王称国王陛下。最近法赫德国王又下令,让人们称他为“两圣之仆”,意为麦加和麦地那两座圣城的仆人。对王储和王子称埃米尔殿下。对各部落酋长称“谢赫”,普通人之间称兄弟,对外国人称先生、女士。
沙特民族源于也门,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艺术上都受到也门文化的影响。沙特传统的体育项目有赛马、赛骆驼、打猎等。沙特尤其喜欢驯养猎鹰隼,携之到郊外打猎。
沙特人的葬礼都遵循着古老的伊斯兰教义,以极其简单的仪式来完成。
沙特阿拉伯严禁饮酒。饮酒者如被抓住,要当众鞭责80,购买酒、私酿酒或酒后开车均要处以重刑,最严厉是袅首示众。沙恃所有餐馆和饭店都不供应酒类饮料。
沙特人禁食猪、狗、猫、驴、马、蛇以及猛禽和猛兽的肉。不愿闻到猪的气味,不愿见到猪和猪肉,甚至不愿提到猪的字眼。
沙恃还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禁止上演电影的国家,全国没有一家电影院。
沙特还有规定:男子不得留长发,留长发要受到强迫剪发的惩罚;不得抢劫和偷窃,违者处罚为杀头和砍手;女子不得穿短裙,不得开车,外出必须由丈夫陪同。
与沙特人谈话时要避免涉及中东政治,特别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争端问题。有两个万无一失的话题可以打开话匣子,说鹰和道马。多数沙特人对此津津乐道。
沙特人有时会邀请客人出席传统宴席。这些场合食物通常盛在大盘子里,没有刀叉可用,吃时只能使用右手。在沙特人的宴席上打饱嗝是不礼貌的。
在沙特国内,除了机场、餐馆、旅店要给服务人员一笔小费外,其他地方都不需要付小费。
节庆活动
开斋节
宰牲节
伊斯兰教新年
阿术拉节
穆罕默德诞辰
国庆日
穆罕默德升天日(圣纪节)
宗教礼习俗
沙特阿拉伯王国占阿拉伯半岛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人口总数约一千九百四十多万,穆斯林占总人口100%。居民大部分是阿拉伯人,游牧部落称为贝都因人。伊斯兰教是国教,阿拉伯语为国语。此外还有二百余万外籍侨民,其中有非洲人、伊朗人、印度人、孟加拉人和巴基斯坦人,还有土耳其人和来自西方的欧美侨民。伊斯兰教从这里传播开来伊斯兰教发源于沙特阿拉伯,历来在国内生活占极重要的地位。1924年伊本?沙特统一了内志和汉志两部分,并于1926年自立为国王,1932年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沙特阿拉伯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王国,国王同时又是教长,王室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没有成文法和立法机关,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是法律的依据。大穆夫蒂是国王宗教方面的副手,掌握着国内最高宗教和司法权力。国内有许多各种类型的穆斯林神职人员欧来玛、穆夫蒂,卡边、毛拉等。沙特政府现设有三个与宗教事务有关的部门:司法部、教育部、朝觐事务与宗教基金部。司法部主管伊斯兰教法的实施。在麦加设有一所最高检察院。伊斯兰教法庭分为三级:汉志和内志地区设有最高法院,麦加、麦地那和吉达设中级法院,各地设初级法院。所有法院按各自的法律权限,依据伊斯兰教教法执行审判。王室成员亦无例外。教育部成立于1930年,在此之前只有在清真寺内设有宗教学校。现在虽有几百所小学和几十所中学,但大多数学生仍在清真寺附设学校接受基础教育,以诵读《古兰经》为主课。全国设有三所宗教高等院校:一是麦地那伊斯兰教大学(1961年建立),又称国际穆斯林大学,除本国学生外,还有来自几十个穆斯林国家的外国留学生,由沙特政府颁发奖学金,毕业后作为传教骨干返回世界各地;另一所是麦加经学院(1942年建立),主要培养经师和宗教职员。还有一所是穆斯林法学院(1950年建立),设于首都利雅得,主要为国家培养穆斯林教法学家、法官和官吏。还有二十几所师范学校(中等、初等)向全国各地清真寺设的宗教学校输送教师。各类宗教学校法律上都受沙特阿拉伯大穆夫蒂领导。沙特政府历来重视朝觐,这也是沙特经济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近年来,国外朝觐者人数逐年增加。每逢朝觐节期,沙特政府都要兴办多种宗教活动,并借此机会召开国际宗教组织会议,交流情况,研讨传教事宜。为便利朝觐,沙特政府修筑了从吉达港到麦加的公路;购置了大量的轿车和公共汽车,近年来,还修建了大批公寓,在麦另附近兴建一座现代化天文台,以准确预报封斋、开斋时间。在沙特阿拉伯绝大多数信徒(96.5%以上的居民)是逊尼派。逊尼派的四个教法学派都有信奉者,其中罕百里教法学派占居民总数的一半左右,主要在内志(纳季德);沙斐仪教法学派占全国居民总数的37%以上,主要在汉志(希贾兹)和阿西尔;马立克派占居民总数的3%,主要在东方省;人数最少的是哈乃斐派(约占人口总数1.5%),他们大部分是土耳其人的后裔。每一教法学派都有自己的卡迪和穆夫蒂,但全体穆斯林的最高宗教领袖为沙特阿拉伯罕百里教法学派的大穆夫蒂。
逊尼派中的瓦哈比教派是人数最多的教派。该派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始者为内志人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勒?瓦哈布(1703-1987年)。该派自称为"一神论者",主张恢复伊斯兰教初期的本来精神,坚持严格的一神论,否认人与安拉之间存有中介,反对崇拜"圣徒"、"圣陵"和脱离《古兰经》的宗教生活,故亦被称为伊斯兰教的清净教派。瓦哈比派对近代各国的伊斯兰教改良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瓦哈比教徒几乎统一了整个内志,但在十九世纪初他们几乎完全失去了赢得的土地。十九世纪末瓦哈比派重新兴起,其领袖为沙特家族,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国,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土地。当前瓦哈比派是沙特阿拉伯最有影响的教派,逊尼派穆斯林中有半数左右是瓦哈比派信徒。王室的许多统治上层都奉行该派教义。国内大多数宗教上层也属于瓦哈比派。此外十叶派信徒人数占全国居民总数的3-5%。在民族方面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当地沙特阿拉伯人,另一部份是外国人,主要是伊朗人、也门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和部份印度人。沙特阿拉伯最有影响的宗教刊物有:由朝觐事务和宗教基金部自1949年在麦加出版的官方刊物《朝觐月刊》,和自1960年在首都利雅得出版之《伊斯兰团结杂志》。二次大战后沙特开始设立广播中心。所有广播都以念《古兰经》中章句作为开始和结束。每逢星期五转播麦加清真寺的礼拜和讲道。此外,对其他穆斯林国家有用阿拉伯语、乌尔都语、印度尼西来语及其它语种进行广播的专门宗教节目。在沙特阿拉伯设有两个影响较大的国际伊斯兰教组织的常设机构。一个是伊斯兰国家会议(世界穆斯林大会),另一个是伊斯兰世界联盟。进入七十年代以来,这两个组织非常活跃,多次举行会议并举办多种活动。在沙特阿拉伯的倡导和大力资助下,近年来又涌现出一些新的泛伊斯兰国际组织,如伊斯兰发展银行、伊斯兰国际通讯社、伊斯兰之声广播电台、伊斯兰团结基金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