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贴”的内涵及其演变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爱心行动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乜贴”的内涵及其演变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7-08-0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乜贴”是阿拉伯文Niyyh的音意合译,意为“心愿”、“决心”、“意念”、“动机”等,经堂语为“举意”。有些外国学者将其译为intention(动机),指穆斯林在礼拜、斋戒、朝觐、施舍、宰牲等宗教活动和礼仪之前,通过内心或口头表达的意愿。旨在纯正内心,祈祷安拉佑助。其根据来自“一切功课维系于意念”的圣训。汉文伊斯兰教著述释其为“虔心致意”,强调“意也者,事功之枢纽也”。①穆罕默德曾说:“一切行动唯凭意念,人之所得乃其所望”。主要是强调凡事须有一个明确的动机,坚定的信心。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回族地区,尤其是西北回族穆斯林聚居区,“乜贴”已逐渐演化为三种形式:举“乜贴”、过“乜贴”和散“乜贴”。

      举“乜贴”指回族穆斯林在举行或参加宗教活动和礼仪之前,或者在做一些事情之前,通过内心或口头表达的意愿,它与“乜贴”的本意相近;过“乜贴”实际上是一种宗教仪式活动,指穆斯林在亡人的忌日、出行归来或侨迁新居时举行的纪念活动。一般都要请阿訇诵经、设宴待客并向阿訇和到场的人施散数额不等的钱财;散“乜贴”是穆斯林因各种原因施舍或捐赠财物,也称“纳乜贴”②。笔者在本文主要探讨散“乜贴”这种行为。

      散“乜贴”作为一种有意念的施舍行为,一般包括“费特勒”(开斋捐)、“索得格”(随心“乜贴”)、“海迪耶”、“卧各夫”(“瓦克夫”)等。散“乜贴”的对象一般为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和清真寺、道堂、阿訇、满拉等,关于回族穆斯林施舍、济贫的行为,我国史书上早有记载。

      《诸蕃志》曰:“有番商,曰施那帏,大食人也。轻财乐施,有西土气习。”③《瀛涯胜览》曰:“忽鲁谟斯,风俗淳厚,故无贫俗之家,或一家遭祸致贫,众皆赠以衣食财物而救济之”。④施济是每个回族穆斯林的善举,他们利用本身所拥有的钱物、知识等帮助别人,无论其付出多寡,都是对真主的归顺,亦是对其同胞表示友爱、关心的行为。《古兰经》云:“你们当量力地敬畏安拉,你们当听从他的教训和命令,你们当施舍,那是有益于你们的”。(64:16)又说:“谁干清廉的善功,是属于他自己的。” (45:15)需强调的是,散“乜贴”并非仅指以财物施舍予他人的行为,还包括学问、知识、技能、各种特长等。回族穆斯林认为,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体力、智力、爱心、关怀、祝福等都是财富,均可施舍予人,与人分享。

      多年来,中国回族穆斯林已将“施济行善”的经济思想转化为一种惯常的行为和自觉应尽的义务。散“乜贴”作为回族穆斯林施济穷困,救助他人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形式,在回族穆斯林社会广泛存在。这种经济文化现象,对回族穆斯林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回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族群凝聚及社会整合起到了不容忽视的辅助调节作用,是其人际关系艺术、心理调适艺术、经济平衡艺术、道德教化艺术以及社会控制艺术的生动体现。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