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人物,倍受争议的胡曼莉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慈善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慈善人物,倍受争议的胡曼莉

来源:楚天慈善网 时间:2007-08-0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当胡曼莉遇到张春华

  张春华与胡曼莉第一次对簿公堂是2001年。此前她已经以“美国妈妈联谊会”会长的身份从事了9年的慈善。

  60岁的张春华看起来优雅大方,她回忆自己做慈善的动因,与少年经历相关。她有一段悲伤的孤儿经历,父亲死于战乱,12岁时母亲病逝,她在宋美龄办的华兴育幼院供养下完成中学与大学学业,婚后随丈夫到美国。1992年成立慈善组织“妈妈联谊会”,1996年,在老师南怀谨的建议下,她开始到中国大陆开展助孤工作,开展得极为顺利,重心由河北、湖北等省转移至云南的贫困山区。

  曾任原 丽江行署副专员、丽江市慈善会第一任会长的马立超回忆:到1998年底,丽江慈善会曾与市妇联做过一个为期两月的调查,发现由于接连的几场强烈地震,丽江地区有孤儿800多人,“非常可怜”,于是政府考虑办一个孤儿学校,“把他们的吃、住、教育的事情都解决”。一个偶然的机会,马立超在丽江市工商联主任屈春亮那里听说有一个叫张春华的美籍华人来丽江考察过孤儿的情况,便跟她取得联系,邀请她再次到丽江来。

  张春华再度考察之后,决定办一个孤儿学校,看中了现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地址。当时这里是丽江农职学校校址,还有两个班的学生在上课,丽江政府跟张春华签订协议,同意张春华免费使用校址,但须出资60万元来安置农职学校两个班的学生。张春华答应了,签下了协议。但是,等她回到美国后,情况生变,她发传真给丽江慈善会,说“美国妈妈联谊会”理事会不同意出这60万块钱,“我们在大陆做捐助,资金都是捐给当地政府的,应由当地政府提供校舍与土地,如果这60万由我们出,这个学校就不办了”。马立超回忆,当时丽江市政府正忙于抗震救灾,拿不出钱,办校之事就此搁置下来。

  这个时候,胡曼莉出场了。“大约过了两三个月,胡曼莉就来丽江考察,带了几个人来,准备办孤儿学校。”当时她在福州的日子不好过,福州不承认她的学校,她的学生是黑户口,学生上不成学,马立超回忆。丽江市工商联帮胡曼莉找房子,找了3天时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马立超就把张春华原定的办学地址告诉了胡曼莉,她很满意。

  钱当然是个重要问题,胡曼莉说有人家捐给她看病的钱,马立超很慎重,“娃娃要吃要喝,要完成学业,办起来就不能撤掉”,但胡曼莉“说她能找得到钱,能办成”。马立超于是把与张春华签订的协议拿给胡曼莉看,“胡曼莉觉得很好,60万块钱她能拿,她说不要签新的协议了,把张春华的名字换成她的名字就可以了”。

  胡曼莉在丽江的“助孤”事业就此开始,她和张春华的合作与纷争也就此开始。

  从武汉到福州

  认识张春华之前,胡曼莉已是中国民间慈善的标志性人物。谈起早年的经历,和张春华一样,她也强调儿时经历对其日后助孤事业的影响。她的慈善路从1989年在武钢收养陈斌、陈燕兄妹开始,当时她是武钢钢花中学的英语教师。恰逢全国掀起学雷锋高潮,电视剧《渴望》热播,胡曼莉被树为武钢集团的先进典型,“成了一个刘慧芳式的人物”。

  “媒体就开始注意她了,开始采访与宣传她,社会上就有了反响,更多的孤儿被送了过来,”时任武钢关心下一代协会秘书长徐之江回忆。徐之江1997年提前退休,被反聘为湖北省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直追随胡曼莉慈善事业的义工。当时胡曼莉出现在媒体上的照片,几乎都出自“爱好摄影”的徐之江之手。

  在徐之江看来,“一开始,她并没有把抚养孤儿当做事业来做,是历史把她推上去的”。而胡曼莉自己回忆,“当时我只是养了很多孩子,民政部的领导建议我办个民间孤儿院。当时我真是没什么雄心壮志的人,是他们给我指出了这样一个方向,说从官办慈善向民办慈善转变是大的趋势,我就办了中国第一个民办孤儿院。”

  1992年9月,胡曼莉的“中华绿荫儿童村”在武汉正式注册。事业刚刚起步,就遇到一场“义演风波”。按照胡曼莉的说法,由武汉市委、妇联、宣传部等部门在1993年11月发起的这场大型义演活动,目的是为她建儿童村筹钱,但是义演后,儿童村不但没有收到钱物,反要倒贴8万元给演员做路费。胡曼莉说自己把事情告到中央,时任武汉市妇联副主席的韩燕君被撤职。用胡曼莉的话说,是“100多个党员干部被这场义演拉下马”,儿童村最终也拿到了一些募捐的财物,但胡曼莉感觉自己“说白了,在武汉呆不下去了”。

  徐之江给困境中的胡曼莉策划了一个“手拉手”夏令营活动,他先去了厦门,与厦门市政府、报社、旅行社、教育局各部门联系,随后胡曼莉带着儿童村的孤儿们第一次到达福建,看到大海。夏令营结束返回武汉后不久,没有通知任何相关部门,胡曼莉带着儿童村的数十名孤儿悄然离开,第二次到达福建。她向外界宣称,此举是因为受到“福建方面的热情欢迎”,但福建官方的措辞,是绿荫村“滞留”福建。

  绿荫村的孩子们后来住在福州西郊一座三层的楼房里,是胡曼莉用华侨捐助的钱买的。其间“基本上素食,胡曼莉还要求孩子信仰宗教”,“每日诵读经书”。

  记者得到的一份由福州市政府办公厅督查处1998年2月出具的调查报告还显示,胡曼莉到福州的途径是,“1995年夏,胡曼莉认识了福州市佛协会的陈某,经陈某牵线搭桥,1995年9月,胡在未与武汉方面打招呼,也未经我省、市职能部门同意,未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擅自从武汉将绿荫村的57名儿童(最大17岁,最小6个月)分批迁至福州”。

  福州官方1996年在时任副市长陈伦召集下开会,专题研究绿荫村问题,鉴于“该村有一定知名度,情况又较为复杂,处理得不好将会带来不良影响”,并没有采取强制措施,而是试图“继续说服绿荫村返回武汉”。这份报告指出,“胡也明确表示绿荫村在福州是暂时的,在福州过冬后,准备春天返回武汉,但是事实上胡却没有回武汉的任何行动”。

  4年后,胡曼莉终于带着她的孤儿们离开福建,落户丽江。这次的确获得了丽江官方的认可,她甚至把自己的户口也迁到丽江。可是因为“美国妈妈”张春华的出现,她遇到的是比在武汉与福州期间更大的麻烦。

  “一个不诚实的人”

  “我认为胡曼莉这个人肯定有爱心,但她不诚实,说话‘两面三刀’”,马立超说。马立超的这种疑虑从丽江民族孤儿学校成立没多久就开始了。

  为了让丽江各方面的人来参与学校的管理,“丽江妈妈联谊会”与学校同期成立。马立超回忆,联谊会成立的那天,他不主张请客吃饭,认为“开个会就可以了”,“因为这是善款,不能随便吃喝”。但是胡曼莉不同意,她向马立超表示要在丽江长期工作,就要获得大家的支持,她愿意自己拿钱请客。

  这次请客吃饭花了大概2万元。可张春华到 丽江后却因此向马立超发火,“你们慈善会不像话,逼着胡曼莉请客,让她花了三万多块钱”。马立超顿时讶异。他这才知道,胡曼莉对张春华的说法是,那次是政府“逼她请客”,“花了3万多块钱”。

  问题还在后头。孤儿学校成立两个月后,马立超就发现学校的账目非常混乱,“收入不公布,支出也不公布。”他告诉胡曼莉,“你办慈善,

  应该按慈善的原则来办,账目要透明。”胡曼莉解释说她的会计不懂账,马立超就派了一名会计去帮她做账。“帮她做了三个月,会计回来说,她的账目非常乱,有些账根本就做不下去。”

  马立超因此认为,“胡曼莉当个老师,好好教育孩子,教个英语还可以,当校长有为自己牟利的倾向,钱用到哪我们都不知道,没有这样搞慈善的”。半年之后,马立超向丽江行署专员报告,要求免去胡曼莉校长职务,重新派个校长,只让胡曼莉做个英语老师。这个报告到了地委,但并没有获得批准。马立超虽然不满意,也没有继续较真。

  较真的人是张春华。她一直对胡曼莉在财务方面的问题穷追猛打。

  与丽江市政府的办学合作暂停之后,张春华并没有放弃办学的想法。在胡曼莉介入之后,张春华的美国妈妈联谊会就不断给学校汇款。刚开始,胡曼莉给张春华的感觉“一直以一种代理人的身份”在向她“请示、汇报”,到了丽江之后,张春华却发现胡曼莉“另行一套,明明是我们寄来的钱,也被她说成是她看病的钱,是她省下来的钱”。马立超也有相同的记忆,“对于办学校,我们本来以为是胡曼莉一个人在做,并不知道她的背后是张春华,也不知道她用的是张春华的钱,直到半年以后张春华来丽江,才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胡曼莉的对立者

  张春华是个极为认真的人,她对每一分善款的使用都几乎是怀着“斤斤计较”的态度,“非常认真,每拿到一份材料,都要拿着放大镜,一行一行地在那里仔细地看。”她一直检举并督促地方政府对胡曼莉进行调查,核心问题一直是她怀疑胡曼莉用慈善机构的名义募款,部分捐款却进了她的私人账户。

  马立超见证了这两个人之间的较量,他也一度被夹在中间,两头不讨好,甚至政府方面也对他有意见,觉得是他“把张春华这个‘麻烦’引到了丽江”。2001年马立超退休,不再插手孤儿学校的任何事情。7年之后,虽然已经久不往来,张春华提到马立超,评价却是“他是一个正直的好官”。而张春华同样让马立超记忆深刻,“她很有爱心,生活也很节俭,吃得很简单,每次来丽江,她都住在那些便宜的小宾馆,认为善款不能多花”。但马立超也感叹张春华的“过分较真”、“不依不饶”。

  云南省侨联一位工作人员的话也许能有助于理解张春华的较真:“10年来张会长每年两度攀山越岭,核实种种捐赠项目。与其他大规模的公益事业相较,数字也许并不起眼,但这是一个真正的小百姓团体,一分一厘都是海外的会员们点点滴滴辛勤劳动积攒而成,所代表的是海外华侨的一丝心声。”

  张春华并不是唯一站出来检举胡曼莉的人。从武汉时期开始就跟胡曼莉合作的田宣传,也站到了胡曼莉的对立面。自中华绿荫儿童村成立,田宣传的职务就是办公室主任。但他曾一度离开儿童村,原因说法不一。他走后20多天,1995年元月22日,胡曼莉于“一个零冷的下着雨的星期天”,给他写了一封长达5页的信,倾诉“心中的话”。不久,田宣传重新返回儿童村,并在“义演风波”之后跟随她去了福州。

  艰难的福州时期,他是这个以双亲健全的家庭形式抚养孤儿的民间孤儿院仅有的两名工作人员之一,另一个自然是胡曼莉。可是胡曼莉的事业在丽江获得转机之后,田宣传却再度离开,原因在校方表述中是:“由于深夜摸进女生宿舍企图非礼女学生和私刻公章冒领公款被银行发现通知我们而被开除”。离开后的田宣传开始向有关方面检举胡曼莉,从她收养孤儿用心不纯“是为了名利双收”,到财务问题的混乱,甚至提供了1995年元月22日那封胡曼莉若干次流露出爱的心意的私人信件。

  更令人诧异的是,胡曼莉的现任丈夫老段也站到了她的对立面。老段的父亲曾经担任过丽江财政局局长等诸多官方职务,他本人在当地经商,他的家族在当地也是人脉广阔。他们的婚姻从2003年底开始。根据老段回忆,那时候的胡曼莉正被经侦警察调查,她的三次出国申请都被官方拒绝,丽江一度风传“胡曼莉要出逃”。老段并不介意这样的传言,觉得胡曼莉“挺有爱心、挺可怜的”。他的家人也都很满意这段婚姻,因为“胡曼莉是个名人”。

  婚后,老段也介入了胡曼莉的慈善事业,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在孤儿学校担任校长,“没有聘书,只是印了两盒名片”。夫妻间的合作在2006年6月28日之后陷入僵局。老段回忆,这一天胡曼莉没有任何征兆地提出了离婚,他没有同意。之后胡曼莉为了离婚两度将老段告上法庭,让老段耿耿于怀的是,离婚理由并不是感情破裂,而是说他“调戏孤儿学生,与其他女人有不正当关系”。

  法院两次受理之后的判决都是“不准离婚”。所以,尽管现在两人如仇人般反目,但在法律上,仍是夫妻关系。2006年7月,老段开始成为检举胡曼莉的材料提供者。他认为除了胡曼莉本人,以及她的养子陈斌之外,在担任校长期间,他是最了解学校资金和各方面运作的人。

政府审计和官司

  在张春华的推动之下,2000年8月,丽江地区行署审计局对“丽江妈妈联谊会”自1999年成立以来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只查出少数问题,结论是“该会财务机构健全,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控制度,基本上保证了各项捐款的合理有效使用”。但张春华认为这次审计“不够全面、深入,查出的问题没有落实”,当时就要求省审计部门重新审计。

  同时,张春华也将以胡曼莉为法定代表人和会长的“丽江妈妈联谊会”告上了法庭。核心问题还是关于善款使用的分歧。张春华原本不想诉诸法律,马立超回忆,因为“张春华觉得打官司还得花钱,不如捐给孩子们”。张春华曾三次来丽江想面见胡曼莉,由政府出面协调,但胡曼莉都避而不见,最终只能对簿公堂。

  从丽江市中院到云南省高院,历经了两度司法程序之后的终审判决,同样是美国妈妈联谊会胜诉,法院责令“丽江妈妈联谊会将未按照美国妈妈联谊会捐赠意愿使用的9.789万元人民币如数返还”。这笔钱指的是给丽江县教育局的安置费和孤儿学校的征地款。胡曼莉说败诉是她做出让步的结果,“政府天天给我打电话,让我退让,息事宁人,把钱还给张春华算了,不要让她再闹了。”

  可胡曼莉觉得,她的“让步”,并没有能“宁人”。张春华在官司结束之后,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对胡曼莉的刑事检举,并于2005年4月,将检举送到云南省管政法的副省长李汉柏手中,李汉柏下令丽江市政府彻查,见丽江市没有动作,2005年11月,李汉柏再次下令限期回复。

  2006年6月19日,中国社会调查所台商事务中心聘张春华担任事务中心顾问。张春华向记者透露,台商事务中心的官员还曾就胡曼莉问题给云南省委打电话,之后云南省委又通知丽江市委,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张春华还一再表示,如果有关方面不对胡曼莉进行调查,她将在台湾召开记者招待会。

  各种力量的督促下,丽江市审计局终于在2006年下半年对丽江妈妈联谊会自成立以来的财务进行了再次审计,审计结果显示出了诸多的财务问题。审计评价部分指出,丽江妈妈联谊会“在管理使用各项捐款上,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之后的2007年2月14日,丽江市民政局做出对“丽江妈妈联谊会”给予撤消登记的行政处罚,3月12日,丽江市政府做出《关于接管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决定》。

  胡曼莉的“慈善规则”

  4月15日前后,胡曼莉开始耐心地接受各路媒体记者的采访,就有关学校财务问题的疑问一遍遍作答,她一再声称自己“不懂财务”,以此来为审计报告中的诸多问题辩解。

  事实上,财务制度不过是一种有完善范例可循的规则而已。胡曼莉在她的慈善生涯中,并非不懂规则的重要性。她能向记者提供一整套有关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规章流程图表,《管理部门架构图》,《接待来访工作流程表》,《票据管理流程图》,《资金收入流程图》,《资金支出流程图》,《财务、审计工作流程图》、《物品购置流程图》等等,完备而详尽。

  甚至潜规则,她也很通透。除了可以随时改变孤儿们的宗教信仰之外,她的病情也是一个例子。回顾以前的媒体报道,从福州迁往丽江前后,胡曼莉一直以罹患脑瘤依然对孤儿们不离不弃的形象出现。这为她赢得了更多有慈善之心的人的同情和支持。胡曼莉的确在北京做了脑部手术,但她的主治医生林峰证实,并不是脑瘤,只是脑囊肿而已,“就是一些水,把水放出来就好了,以后再也没有复发过”。

  林峰现在是胡曼莉的好友,面对关于胡曼莉的所有非议,仍旧坚决地站在胡曼莉这边,她的理由是,“一个医生的好坏,要看她手术的结果,而一个老师的好坏,主要看她教出来的学生”。而胡曼莉孤儿学校的孩子在学业和各方面的口碑,在丽江是公认的。

  胡曼莉感慨自己“这一辈子就从来没有消停过”,“从国家慈善向民间慈善转换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我身上发生了”。张春华则认为,“既然胡曼莉认为她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代表,她就应该作为表率,遵守慈善事业的规则,严以律己,让‘监督机构的约束’来‘呵护’她,而不是让无原则的‘善意帮助’来姑息她。”

  张春华和胡曼莉唯一的共识,是都对地方政府颇有微辞。张春华认为有关部门一直是在姑息与包庇胡曼莉,胡曼莉则认为对她的学校的审计以及接管是有关部门迫于张春华的压力,“地方政府太丢人了”。

  “这本来就是她们两个人的事情”,这是4月16日,丽江市委宣传部新闻办主任张文银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态度。得知记者分别采访过张春华和胡曼莉之后,他很好奇地追问记者“张春华怎么说”?“胡曼莉怎么说?”对于接管日期的再次延后,他表示:“政府肯定要接管这个学校,但涉及到财务、人员等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