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伊斯兰教派是流不是源
中国伊斯兰教的各种教派,追根溯源,绝大多数都是阿拉伯和中亚地区各种伊斯兰教派影响的结果。它们或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或是由中国穆斯林从国外引进,而不是中国穆斯林独创的。
格底木、西道堂、新疆维吾尔等族的逊尼派,都源于阿拉伯地区的逊尼派,而且都遵循大伊玛目哈乃斐学派。
伊合瓦尼、新疆维吾尔等族的圣训派,提倡“尊经革俗”,“凭经立教”,被称作“尊经派”,显然是受18世纪中叶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瓦哈比派及本世纪初期该半岛的伊赫万运动的影响。伊合瓦尼的创始人马万福(1849-1934),又称“果园哈吉”,清光绪十四年(1888)赴麦加朝觐,曾受教于沙特阿拉伯的“海里夕巴氏学堂”,归国时带回一批瓦哈比派的教律经典及其批判“异端”的经籍。正是在研读这批经典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十大纲领棗“果园十条”,创立了中国伊合瓦尼教派。
门宦教派和伊禅教派都源于阿拉伯和中亚地区的神秘主义修道派别苏非派。
门宦教派中的哲合林耶门宦,创始人马明心,雍正六年(1728)赴麦加朝觐,次年抵也门,在沙孜林耶道堂受教于“筛海”(道长)穆罕默德·布录·色尼,乾隆九年(1744)归国后即传哲合林耶教理。因此,至今该派教徒自称他们的“根子在阿拉伯,枝叶在中国”。
门宦教派的嘎的林耶,创建人被尊称为“盘龙道祖”,名叫花哲·阿布都·董拉希,据传系穆罕默德的廿九世孙,是从中亚来华的传教士。康熙十三年(1674)经两广、四川,到甘肃、青海传教,将嘎的林耶教理传给了祁静一(1656-1719)和西安广德门的马道祖,祁遂创嘎的林耶大拱北门宦,马的后辈则分别创立了嘎的林耶的韭菜坪门宦和青海后子河门宦。
门宦教派的虎非耶,下分许多支系门宦,其中几个较大门宦都源于阿拉伯或中亚地区。如花寺门宦,是马来迟(1681-1766)创建的。他于雍正六年(1728)去麦加朝觐并在虎非耶道堂学习3年,后到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等地游学,先后研究了乃合西板底耶、嘎的林耶、赛哈来外勒顶耶的各种苏非派学理,又拜阿拉伯的苏非派学者茂俩拉买合都米为师,接受了这位导师所赠的道号“艾比力夫图黑”(意为“开路者”)和8件礼物(宝剑、大印、《冥沙勒》经、《卯路提》经、八十本书籍(克塔卜)、拜毡、羊毛长衫(苏夫)、克尔白幕幛)。雍正十二年(1734)归国后,遂一处讲学,传授虎非耶学理,创建了花寺门宦。其他又如毕家场门宦和穆夫提门宦,其第一辈教主分别是马宗生(1639-1719)和马守贞(1633-1722),他们都是赫达叶通拉希的学生。赫达叶通拉希,中亚苏非派传教士,全称为华哲·赫达叶通拉希·阿法格·曼什乎勒。自称是穆罕穆德的二十五世孙,从中亚经新疆到青海湟中凤凰山传教,先后向马宗生、马守贞及其他几人传授虎非耶学理。穆夫提门宦保存的《道统源流》中,追述了从穆罕默德到马守贞的道统继承关系。这种追述的可靠程序姑置不论,有一点则是肯定无疑的,马守贞创立的穆夫提门宦是流而不是源,它的源头在中亚或在阿拉伯。
四大门宦之一的库布林耶,也是苏非派的一个支派。据该门宦穆斯林传说,他们的始祖是位侨居中国的阿拉伯传教士,名曰穆呼引的尼,系穆罕默德的后裔。这位“圣裔”曾三次来华,先后在两广、两湖及新疆、河南、青海、甘肃等地传教,最后在甘肃临夏东乡大湾头定居,乞讨为当地汉族的张姓,号张玉皇,字普吉,故该门宦又有“张门门宦”之称。总之,这个门宦教派也是舶来品。
新疆维吾尔等族的伊禅教派也都来自中亚地区。撒马尔罕、布哈拉、卡桑等地的苏非派教徒,如伊朗的海比甫乃吉米伊禅,布哈拉的阿布海比克比尔、尔西丁外里,拜里黑的谢赫沙合比丁,帕尔甘的和加穆罕默德玉素甫、和加华达瓦旦买合木提,撒马尔罕的和加穆罕默德西日甫,卡桑的赛义德·艾合买提·卡桑尼·本·加拉里丁(买合吐木·艾扎木)等人,从14世纪至16世纪,陆续从中亚来新疆,在喀什、莎车、阿图什、库车等地传播神秘主义;17世纪末,18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伊玛目热巴尼这位著名神秘主义宗教学者的崇拜者,如阿布教热合曼、米亚尼买苏木汉、哈亚尼纳赛尔汗、坎米尔汗等伊禅,自称是伊玛目热巴尼的后裔,从中亚帕尔阿乃、纳曼甘、撒马尔罕来新疆,在喀什、莎车、和田、叶城等地传播伊玛目热巴尼的神秘主义经典《买克吐巴特》及其教义。在维吾尔族穆斯林中间,迄今保存着很多道统谱系和传教凭证(依尔夏特纳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把自己的教源追溯到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