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凤武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强调,“希望未来市民通过公交出行的比例能达到50%。”他同时也表示,应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如上海一般必须花钱买牌照,减少停车场地但提高收费标准等。(见昨日《第一财经日报》)
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让市民买不起车,开不起车,养不起车,进而选择通过公交出行,这种逻辑关系有着良苦用心的算计,让人肃然之余不免哑然。
当然,一定程度而言,控制私车发展有着前瞻性的眼光。问题是,如果只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而不去考虑限制公车,就未免选择性失明,有厚此薄彼之嫌。
关于公车有两组数字。其一,数字显示,我国公车费用每年消耗约3000亿。如果把数千亿公车消耗费分一杯羹给公交建设,来保障公交优先,保障公交绿色通行,想必一定有显著效果。
其二,去年,中非合作北京峰会在北京召开,由于实施了交通管制,大约有49万辆公车被封存,原本有“首堵”之称的首都北京“交通顺畅,秩序井然”,最耐人寻味的是,“49万辆公车入库封存,各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因此而受到丝毫影响。”一言以蔽之,城市交通拥堵和数量庞大的公车难脱干系。
私车和公车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的保有量都数字惊人,对交通拥堵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倘若只提高一方的使用代价,势必引起另一方的强烈舆论反弹。
其实,建设部官员之所以煞费苦心地提出——要提高普通市民使用私车的代价,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提高市民通过公交出行的比例。市民为何不愿乘公交?笔者觉得,更该反思的是公交为何对市民没有吸引力,如果公交一路绿色通行,交通无障碍,市民不可能不选择公交的。
其实,公交优先也好,控制私车也罢,还是提高用车代价,笔者都希望首先从政府部门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