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街头的“仁慈餐桌”夕阳把一缕余晖洒在金字塔上,沉入遥远的地平线,饿了一天肚子的人们欢天喜地,终于可以开始进食了———开罗斋月的傍晚到了。街头忽现一排排餐桌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斋月期间,每个成年的穆斯林,只要没有病,不在旅行途中,从黎明到日落时分,都必须不吃不喝、不抽烟等,以此收敛自己的欲望,表示对安拉的虔诚和敬畏。今年斋月从公历10月15日开始,对我来说,来得有点猝不及防。那天我正在外面办事,忽然发现日日走过的街道挂起许多巨幅标语,上面写着“仁慈餐桌”,落款处还写着:“某某在斋月来临之际和斋月期间,谨祝各位穆斯林兄弟安康吉祥,幸福如意!”我这才意识到,斋月又到了。标语附近是大大小小的餐馆,餐馆外面摆放着一排排桌子,那就是著名的“仁慈餐桌”———开罗斋月里的一大景观。仁慈餐桌摆了近40年开罗的“仁慈餐桌”始于1967年的斋月。当时,开罗一家银行出钱在拉希尔清真寺外摆放桌子,向过路的穷人提供餐食,深受欢迎。接着,有千年历史的艾资哈尔清真寺也摆出“仁慈餐桌”,而且规模更大,向路人提供免费饭菜。这个风俗一直延续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成了埃及斋月里一道别致的景观。“仁慈餐桌”通常设在人口稠密的街道两旁、高架桥下面、清真寺门前、广场上和街心公园附近。仅本报记者站附近的谢哈布街一带就有10来处。据说有的年份,开罗“仁慈餐桌”多达20来万,每天光顾的食客有几十万人。吃饭的人泰然自若地坐下来,仿佛自掏腰包进饭店一样心安理得。大多数人彼此都不认识,脸上却挂满了笑容,相互亲切地打着招呼。服务人员也热情有加,跑前忙后,没有歧视任何人的意思。饭菜谈不上多么丰盛,每人手持一个盘子,里面装有鸡块、米饭、蔬菜和椰枣等。大家吃的速度很快,一会儿工夫,整张桌子就被扫荡一空。人们也各自散去,等第二天再来。有些人并不守在一张桌子吃,今天吃了这家,明天兴许会挪个地方换换口味。与陌生人一起饱餐斋月的第二天,我特意走到街上,坐到一张“仁慈餐桌”前。根据规定,只有太阳落山后,才可以结束饿肚子的生活,开始吃东西。此时太阳仍高悬天上,然而很多人却早早占好了位子。来吃饭的人形形色色,有衣衫褴褛的穷人、面带菜色的流浪汉、看大门的保安,也有收入微薄的交通警察、出租车司机、店铺老板和过路人,甚至好奇的外国游客也坐下来,准备美美地吃上一顿。众人对我的到来先是热烈欢迎,接着问我是不是穆斯林,我如实回答说不是,他们立即安慰我:“不是也没关系,就跟我们一块吃吧。”一位叫穆罕默德的老者说:“这饭是安拉赐的,是安拉恩德的体现,谁都可以吃,别不好意思!”埃及人生性豪放,穷人更是如此。说话的时候,太阳已西沉,附近清真寺的高音喇叭里传来“安拉至大”的呼声,接着从电视里传来礼炮的鸣响,那是埃及所独有的“开斋炮”的声音,是在宣布当天的“把斋”告一段落,信徒们可以进食了。于是,一阵喧哗过后,大家放开肚皮饱餐起来。10天吃掉27亿张大饼老者边吃边对我说,斋月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富人体会饿肚子的感受,好让他们富有同情心。说白了,斋月给富人们提供了帮助穷人的机会。“仁慈餐桌”的饭菜,是慈善机构和有爱心的富人委托饭店订做的,然后无偿供应给社会弱势群体。整个斋月期间每天如此,没相当经济实力是承担不起的。当然,家境殷实者一般不会坐在“仁慈餐桌”前,他们会在家中品尝美味佳肴,因为斋月里的饭菜比平时好得多。记者注意到,斋饭开始的时候,所有商店都打烊了,路上平时拥堵得走不动的车辆也一下没了踪影。原来,人们都各自回家吃饭了。据《金字塔报》报道,斋月刚过10天,埃及人就已吃掉了27亿张大饼、8300吨肉类、4000万只鸡和85.8万吨面粉。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仁慈餐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