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夏王陵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当结束参观时,已近下午两点多钟。导游提议我们到下一个景点——镇北堡影视城吃午餐。从地图上看,两地相距并不远。
感到肚子有些饿,一上车就歪倒在最后一排座位上。一边拿出零食吃,一边翻看刚才在西夏博物馆内买的扑克,画面都是关于影视城的,可惜这副扑克外包装的质量不好,刚拆开,盒子就快散架了。我不知道实景地,是否也这样经不起捏摆。
导游在前排副驾驶的座位上,开始对景点的来龙去脉作介绍,我因为离他较远,听得不太清。隐约听到“作家张贤亮”几个字。
早就听说,张贤亮是在下放劳动改造过程中,偶然发现镇北堡的。历史给他开了个玩笑,却又厚厚地回报了他。一个见证了金戈铁马的古城堡,曾经的光华被历史掩埋,却因为一双慧眼,让它重新焕发别样的生机:为经典电影“提供”残月、古堡、漫漫黄沙、刀光剑影,那苍凉意境、悲壮气势,非它莫属。
“留个小小的悬念给大家,待会儿进到景区外围后,会看到几个醒目的标识——‘镇北堡西部影城’,猜猜,这七个字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
说着、聊着,旅游车已经行驶到当天的第三个目的地——镇北堡影视城。“我们主要参观明城和清城,离这里还有一小段路。先在这里留个影吧。这就是我刚才要大家猜的,是什么原料做的?”导游指着一排字说。
“很象是化工材料,但既然要我们猜,肯定有点名堂,不至于是什么猪皮、牛皮之类?”
“叫你给猜着了,每个字后面都是一整张牛皮,不多见吧。”
我的疑问是,怎么冒出个“明城”和“清城”来?难道与明朝相关的戏,就在“明城”内拍?或者与汉人有关的戏,在“明城”内拍?当然不是。
导游说,这与拍戏内容无关,与历史形成有关。刚才我们看到的沿山公路的古城堡,就是“明城”,是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的一所驻扎边防部队的兵营,俗称“土围子”,是西北地区特有的“覆土建筑”,完全用石夯擂筑黄土建成,除了城门,墙体上没有一块砖。乾隆三年的一次地震后,清政府在明城的废墟地带重新筑建兵营。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原先整个地方都叫“明城”,那次地震后,被政府维修的地段叫“清城”,没有维修的地方仍叫“明城”。
不管历史真相如何,找地方吃午饭已成当务之急。“一餐不进,饿得慌”。车子本想开得离餐区更近些,但几乎走不动,因为我们已经陷入“大庙会”的漩涡,只好下车走几步。这里当然不是庙会,它只是影城剪票口前的一大块空地,但此时已经被数不清的车辆和唧唧喳喳的行人,排得水泄不通,比正月十五前的庙会还热闹呢。
我纳闷的是,景区门口哪来这么多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还没有吃中饭吗?不会的。能够解释过去的一个理由,是他们都刚刚到此地。
“越通俗,就容易普及,也就越受民众欢迎”?来这里游玩的群众总数,好象比我们这两天去过的三个景区的人数总和还要多。
导游直接带我们到单间点菜,幸好事先已经联系好,不然哪里还剩雅间呢。抬头一看,进去的是“红高梁”餐厅,巧了!
吃饱喝足后,走出来四周观望,原来每个单间餐厅都以一部电影命名。它提示我们,这里不是集市,不是庙会。这里的一切,都和电影有关。
一走进正式景区的大门,就听到有人吆喝,如果要听讲解,往那边站齐。等我们靠近时,却听见说,“来的时候是游客,离开之后是明星”,什么意思?原来,如果游客有雅趣,想在影城中扮演一个角色,由他们提供服装和道具,不仅全程奉陪,临走时还送上拍好的光盘做纪念,当然是有偿服务。初听这个主意不错,可惜我们几人哪有什么表演天分,怕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女讲解员穿着传统的青色花布服饰,显得简朴而庄重。听她开头讲话,就觉得她接受过专门训练,且不说字正腔圆,语意表达准确,关键是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到讲解知识中。说到影城,她认为最精彩的表达,就是她指的那幅字——“聚山川雄豪之气,集影视艺术之宝”
“张贤亮先生手写的,他是我们影城的董事长。”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同时把手掌抚在自己的胸前,很敬重的神态。真乃忠诚的职员也。
听导游介绍才知道,我们站的这个大院子,只是大景区的一个引子。经过一个颇具传统色彩的影壁,才进入所谓拍摄电影的正式外景地。但“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把我弄糊涂了,我们到底参观什么,影城还是缩微园.
因为导游讲得好的缘故吧,听讲解的人越围越多,我因为东张西望,还忙着拍照,等诸多疑问涌现,才发现自己已被隔离出来。导游和那群游人不知去向,家人也不见了踪影。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电影《牧马人》的剧照,朱时茂和丛珊的样子,一眼能认出来。据说,该片是第一部选取镇北堡作为外景地的电影。看着用土堆夯实的连间茅房,真实得跟脚下的黄土一样厚重。
继续往前走,不大的几块地,居然是好几部电影的实拍地。在影片中看到的外景好象很丰富,难道只是几个画片在翻来覆去?
直听得前方右手边的小院内,锣鼓喧天,高音喇叭喊声震动,革命歌曲格外嘹亮。走进去一看,见四周墙壁全是标语,各种大字报铺天盖地。看到穿着清一色服装的红卫兵小将们,让我想起记忆中的那个文化大革命。刘晓庆和姜文主演的《芙蓉镇》,有部分画面即取材于此。
在革命小院遇见了我们的宋导,我叮嘱他赶紧把我们一家人找齐,小宋满口答应:“这是我的责任,请放心,不会走丢的”。
走出群情激奋的革命大院,八面景点一起涌入,内容太多,看来不逛个几天,根本走不完。有的地方,不经导游解释,还真不知道是什么。看来,再好的景物,如果没有相应的历史人文背景作铺垫或者陪衬,只会显得苍白而飘渺。好在心想事成,又一个导游带着一拨儿游客过来,我赶紧混进去。
远处的那个土山上,有一个月亮造型的土门,看起来很熟悉,但一时想不起是在哪部电影中出现过。原来来自《红高粱》!
跟着新导游,绕进一个土门,来到《红高梁》九儿他们住的地方。最早看《红高粱》这部电影的时候,好象是在1988年前后。近二十年以前,当时还在高校读书呢,一下子喜欢上张、巩二人,还期盼这对有情人早成眷属。电影中的场景细节已经记不清了,想必就是眼前的这些画景吧
七弯八拐,来到“酿”红高粱的酒坊。老爹聊发少年狂,撩起衣袖、端着大酒碗,主动提出要以一排“十八里红”酒坛为背景,照像留念。一路下来,已经照了不少,想必可以充实一下他老人家的网站。
离开红高粱主题区,腿脚已经发酸,走的地方确实不少了。看见前面有一间貌似休息室的大厅,就直接就走了进去。原来这是一间摆满中外电影海报的展览室,门口处放了一台电脑和打印机,说是给游客提供“海报制作服务”,就是把海报上明星的头像换成游客本人的,蛮有创意的。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少男少女真的可以去试试。以前去过吉林长春的影视拍摄基地参观,可能是因为定位不一样的原因,几乎没有为游客提供的个性化服务。
走出海报室,见不远处,家人早已齐刷刷地站在那里等我。导游已经把他们全找到,而且知道我就在这间屋内。
因为时间关系,导游建议尽快去看“清城”。想起来了,刚才看的只是“明城”的一小部分。跟着导游,走过一段尘土飞扬的土路,就到了“清城”。进门三十米右手处,有一块成旧的木版,上书“镇北堡邮电所”,一个不足三平方米的单间。
“道具吧,真的是邮局?可以发明信片吗?”我上前问道。在充斥道具的摄影基地,真的很难“去伪存真”。
“当然是邮局,没问题的”。站在屋里的那位服务员回答(注:可是,我从那里发出的明信片,至今没有收到)。
在“清城”拍摄的电影也有很多,比较有名的该数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了,所有景点都拍摄于此,还有《新龙门客栈》等等。走了几处,脚又开始发酸。不远处是“百花厅”,那里长排的凳子可以休息,有自动刷鞋机,还有冰激凌卖。对“清城”还是有些意犹未尽,又带着相机独自走了出来,瞎逛,拍了几张照片。回放时,有人问:“这个人是谁?”
“!·#¥%……*—…”。
————“哈哈,跟真人还挺象”。
离开“清城”后,大家坐在旅游车上聊开了。
“这里迟早是废墟。今后拍电影,可以用低成本的高科技电脑制作,很多外景地就会被替代,影视城会逐渐成为夕阳产业”。这个说法可真是一针见血。
“但是,用电脑制作,那不就太假了嘛?”我问。
“外景地就不假?高超的电脑制作,完全可以以假乱真的。”
“也是哦”。
“好在张贤亮董事长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并且开始实施战略转型,把这里变成一个以古代北方小城镇为主题的博物苑”。
刚开始参观的迷惑,在离开时终于找到了答案。影城!即将成为历史的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