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去汽车站坐车,居然又看见了他——那个西方国家的男孩,没想到我们一路的行程竟是如此的一致。同车还有几个外国人,半路方便时,他们在荒漠上合了影。
车站周围多是价格昂贵的宾馆,不得已把安全放在第二位,住进了一家极简陋的私人旅馆,然后打听如何去哈密王陵,但没人知道,他们只听说过回王陵,而我是不知道回王就是哈密王的,只想去看看,说不定就是的。旅馆的主人——一位老年妇人很热心地帮我打听,但结果仍是没车去,只能坐三轮车,她帮我叫了一辆三轮,于是便直奔王陵。
开三轮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很健谈,一路上不时地向我介绍哪些地方曾是回王的领地。
到了后,在门口一看介绍,马上明白哈密王陵就是回王陵,维吾尔族称之为“阿勒同勒克”(意为黄金之地)。1709年第一代哈密王——清封一等扎萨克额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从此这里便成为历代哈密王王室的墓地。
这是一座伊斯兰式的长方形穹顶建筑,四角塔柱撑立,圆尖拱顶用绿色疏璃瓦覆盖,周身以蓝花祥云白瓷砖镶砌,与木结构亭榭式的小拱背以及土木结构的大礼拜寺互相照应,风彩各异。
现在的回王陵建筑群由大拱背、小拱背和大礼拜寺(艾提尕尔清真寺)等三部分组成。
处于突出地位的高大建筑物是七世回王伯锡尔的大拱拜,建筑风格既有佛教的方园构状又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色彩,就瓷砖砖中壤铁钉的技术已是超前的科学技术。
第二部分位于七世国王伯锡尔陵墓南侧,原有东西排列木质亭式拱拜5座,现仅存东、西2座,东部的为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陵墓,西部为台吉陵墓,东西木质拱拜在建筑形式上以伊斯兰教式的穹隆顶为基础,同时吸收了中式八角攒尖顶蒙古式盔顶的木质结构建筑形式等多种风格融为一体,在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中颇具特色。
第三部分是位于七世回王伯锡尔大拱拜西部的艾提尕尔大清真寺。它最初修建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为殿堂式建筑,后经四世回王玉素甫和六世回王额尔德锡尔的不断扩建,寺内可容5000人左右,规模属新疆之前列。
我不时向领我进来的维族解说员询问,以一一解开心中疑团。这是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回教风格,第一次见到回族墓地。眼前所见,从黄蓝绿等色彩到奇怪而高的圆形穹顶都让我感到新奇。维族大姐不厌其烦,细致给我讲解每个建筑物的风格、大小、墓主、地位……看到墓尚新且完好,色彩艳丽,我不禁产生疑问,外表这么华丽的墓就没被盗过?大姐告诉我,回民信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所有墓地都没有陪葬品,王也如此。人死后,只用清水洗净,然后裹上白布,放入墓中,盗墓没有意义。一般在墓上还要盖一间小房子,有钱有地位的在小房子外面再盖一座大房子,上面镶上琉璃砖,比如这座墓室。
进入清真寺,偌大的清真寺空洞地回响着单调的脚步声,幽暗的空间里见不到生机,让人倍感压抑。与佛教、道教不同,寺内基本没什么摆设,仅有无数房柱(有点儿像藏族的黄教寺院的某些殿堂,只是这里的房柱感觉要细一些,且上面没有包裹),凭借无形的力量将礼拜场所切割成无数小块,地下铺着地毯,供人们做礼拜时使用。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这里便挤满了做礼拜的穆斯林。维族大姐告诉我,伊斯兰教不讲人物崇拜,因此所有的礼拜堂里不见画像,更没有雕像,只有阿訇的座椅方向朝着西方圣地。
她自称回民,可刚才她明明说自己是维吾尔族,她又解释,回民包括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维族、回族……我这才知道,回民和回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看来我对这儿了解得实在太少了。但接下来的行程,我将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伊斯兰教,将会更清晰地了解这个奇异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