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发展贫困线标准为1147元,所涉及人口扩大到8000多万;而目前农村生存性贫困线标准为683元,涉及人口2000多万
在贫困人群解决温饱之后,下一个希望是什么?
昨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近20家单位组成的专项课题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发展报告2007》(下称《报告》)发布会上建言,导致农村贫困的原因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原有的以维持生存为基本出发点的农村贫困线已不足以反映农村居民在发展自身能力方面的基本需要。
课题组表示,有关部门应研究并建立包括医疗和教育基本需要在内的发展贫困线概念,争取在下一个扶贫十年计划(2011~2020年)中启用新的扶贫标准,并进行相应的战略研究规划。
贫困户的受益差别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比2002年减少67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3%,比2002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但剩下的2000多万人口,目前减少速度相对较慢。继续按照原来开发扶贫方式,解决效果并不会很理想。”报告作者之一、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小鲁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现有农村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点是通过项目实施“整村推进”。这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将主要的扶贫对象从贫困县变为贫困村之后所确立的。
报告课题组认为,开发式扶贫面临的第一个主要问题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没有能从扶贫开发中同等受益,扶贫开发带来的好处更多地被贫困地区内部的中等甚至高收入家庭享用。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汪三贵教授调查发现,整村推进村中,富裕户的收入增长比非整村推进村富裕户的收入增长高6.6%~9.6%,而整村推进村中贫困户的收入和消费增长与非整村推进村中的贫困户没有显著差别。
第二个问题是部分扶贫项目缺乏可持续性,信贷扶贫到户贷款的回收率很低。到2005年底累计的农户扶贫贷款余额的不良贷款率高达76%。
另外,汪三贵对本报表示,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时间已过半,而在中西部21个省市的10.6万个贫困村中,启动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只有近三分之一。
他认为,如果国家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10年要基本解决全国绝对贫困人口将很有难度。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贫困人口已基本覆盖。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市区已经初步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2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得到保障。民政部要求,今年内要把农村低保资金发放到户。
发展贫困线标准:1147元
报告认为,在农村低保制度覆盖到目前还未达到温饱线的全部人口之后,贫困人群的能力发展问题又凸显出来,现有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扶贫标准亟须作出调整。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李实表示,一定意义上,城市贫困线是建立在发展贫困的观念上的,它包括用于教育和医疗的基本支出。对于农村贫困线,也应考虑容纳教育和医疗的基本支出。
而调查也发现,贫困人群中对在发展能力上脱贫的欲望,要超过解决温饱的需求。
报告课题组在2006年15省市4000户农户致贫原因调查中发现,三分之二的农户自述经济困难,其中表示看病和孩子上学有困难的农户占61%,远超表示有吃穿困难的农户,后者比例仅为12%。
另外,课题组利用参与式评估方式对河北、云南和甘肃等贫困地区719户农户的投资需要进行的评估表明,农户在减少子女上学费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降低看病费用、增加教育设施投入和增加医疗网点等人力资本建设方面的投资需求占了总投资需求的46%。
“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和医疗保障使得贫困人口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致贫的因素。”王小鲁说。
课题组建议,鉴于农村目前的实际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能力所需要的支出项目可只考虑基本的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需要。据此,计算出当前的发展贫困线标准应为1147元,所涉及人口扩大到8000多万;而目前的农村生存性贫困线标准为683元,涉及人口2000多万。
王小鲁认为,从操作上看,贫困线标准一提高,瞄准对象更容易,也就更容易取得大的政策效果。而且,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相关费用的免除、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实施发展贫困线的资金压力也不大。
相关
国家统计局: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增1111元
国家统计局25日发布《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之六: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报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统筹城乡发展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增加1111元。
报告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4~2006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粮食单产连续三年超过300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111元,打破了“十五”前三年收入增长缓慢格局。2004~2006年农民增收连续三年超过300元,历史上前所未有。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2年的1834元增长到2006年的2829元。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发展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现金消费比重较快提高,信息化设备加快普及,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继续大幅减少。
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积极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农村增加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比2002年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9个百分点。
四是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