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世纪末,阿拉伯盛行多神崇拜,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各部落政治集团间战争频繁,社会经济日趋衰落,酗酒、活埋女婴成风,社会道德日下,史称“蒙昧时代”。蒙昧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激起了阿拉伯人的觉醒,纷纷要求政治统一,减轻剥削,恢复社会稳定与安宁。在这种政治、经济、信仰极度混乱,人民渴望拨云见日的社会背景下,创立一个新的、能够满足于各族人民共同精神寄托的宗教,这已成为阿拉伯各民族广大中下层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历史的必然。
正是在这种危机四伏,社会待变的历史条件下,后成为伊斯兰教“先知”的穆罕默德,于公元570年4月21日,在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古来什部落已经没落的哈希姆贵族家庭降生了。穆罕默德出世前两个月,父亲阿卜杜拉在去叙利亚经商返回途中突然病逝,出世后由祖父阿卜杜•穆台列卜为其取名穆罕默德,意为“受赞颂者”夕并按当时麦加贵族子弟必须委托沙漠平民哺乳长大才会聪明能干的习俗,认海丽麦为乳母。5岁回到生母阿美娜身边,7岁生母病故,由祖父抚养。8岁祖父去世,由伯父艾卜•塔列卜抚养。自幼虽多得宠爱,但不幸的遭遇接踵而至,且家境贫寒,无力求学,唯随伯父牧羊、经商度日。12岁随伯父去叙利亚经商得遇犹太教长老拜赫拉,受到犹太教、基督教教义影响,并听到“圣人”将在阿拉伯半岛降世的预言。25岁受雇于麦加富商遗孀海蒂彻经商,同年与海蒂彻结为夫妻,从此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海蒂彻的堂兄韦尔格是位造诣颇深的基督教学者,曾断言,穆罕默德就是《圣经》中所说的“预许的先知”。
公元七世纪初(约610年),年已40岁的穆罕默德常到麦加城北希拉山上的一个山洞沉思冥想。后据本人自述,翌年9月17日于洞中始接天仙哲卜来依勒给他传来的第一道真主的“启示”,命他为圣。从此宣称奉真主“安拉”之命,创建“伊斯兰教”,其教称即取“顺从安拉”与“和平”,“安宁”之意。
伊斯兰教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信仰、教法和社会制度。其根本核心是“信奉真主‘安拉’为宇宙间至尊至上、独一无二的造物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伊斯兰教以《古兰经》为最根本的经典,其次是《圣训》。要求诚信者顺从真主,遵行“五功”(念、礼、斋、课、朝)。明示人们,既要信“后世”把幸福和希望寄托于“来世天堂”,又要重视今世的自身奋斗和努力,“用今世的钱财修造后世的房屋”,寻求“两世吉庆”。明确提出:“反对剥削、禁止高利贷、崇尚学习、鼓励劳动、行善济贫”等一系列大众百姓和弱小民族期盼已久的主张。这些教义和主张,应天时,顺民意,在当时深受广大贫苦人民拥护,其倡导者穆罕默德被尊为“贫人之父”。与此同时,人们对自幼贫孤,从未上学读书的穆罕默德能够超人地提出这一系列高深完美、济人救世的教义和主张感到震惊,从而更加诚信“真主”和“圣先知”的存在。基于上述原因,伊斯兰教问世以来传播很快,圣妻海蒂彻首先信从,随之由眷属亲友迅速传向社会。
由于伊斯兰教所代表的是当时广大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必然要使麦加古来什贵族及偶像崇拜者的利益受到冲击。所以一开始便遭到以麦加贵族为代表的多神势力的竭力反对。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穆罕默德坚决表示“要我放弃自己的事业,除非太阳落在我的左手上,月亮落在我的右手上,或者是安拉使我的事业成功,或者是我捐躯殉教。” 随着反动势力迫害的加剧,于公元622年穆罕默德指示信徒进行战略转移,自己也同大弟子阿布•伯克尔迁往叶斯里卜(又译雅特里布)。相传在穆罕默德向叶斯里卜转移的途中,几经危难,俱都化险为夷,在酷热中忍着干渴越过帖哈麦沙漠,日夜兼程,整整走了12天,方于公元622年9月24日到达叶斯里卜城郊的库巴。从此结束了伊斯兰教传播的艰难时期,走上了发展的道路。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即为伊斯兰教史中著名的“希吉来”(即“先知”迁徙之意),并以这一年为伊斯兰教纪元的开始,称伊斯兰教历为“希吉来”历。
穆罕默德迁居叶斯里卜后,立刻受到当地一些部落的拥戴和支持,改“叶斯里卜”为“麦地那”(即先知的城),并继续传教。当时,由于信教人员来自不同的氏族部落和不同社会阶层,其中有“迁士”(随穆罕默德由麦加迁来者),有“辅士”(当地信教者),有奴隶和贫民,有生意萧条对现实不满的商人,也有想借助穆罕默德势力抵制外族欺压的部落首领,构成了各种复杂的矛盾,面对这一复杂局面,穆罕默德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团结、统一措施。一是在“服从安拉与使者”、“一切穆斯林皆兄弟”的口号下,号召所有穆斯林不分种族、家庭和部落,共同团结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二是提出宗教利益高于一切,规定信徒处理任何事要先宗教后个人;三是命令每一个迁士必须交一个辅士做朋友,以加强内部团结。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以兄弟关系平衡了阶层差别,以共同信仰取代了氏族、血缘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打破部落界限,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从而确立了伊斯兰教在麦地那的统治地位,为统一阿拉伯奠定了基础。
在建立宗教公社,制止内部仇杀的同时,讨伐多神教徒的“圣战”不断取得胜利。据有关史料记载,在穆罕默德传教期间与古来什人和犹太人之间,前后经历大小战役65次,其本人亲自参加的战役不下27次。经过坚持不懈地宗教宣传和武装斗争,终于在公元628年与麦加贵族反对势力达成协议。于630年占据麦加城,麦加贵族皈依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权威,清除了克尔白神殿的偶像,改为清真寺,确定克尔白为穆斯林朝拜的中心。由此,伊斯兰教从组织上、制度上和军事上取得了对多神崇拜斗争的全面胜利,成为阿拉伯半岛具统治地位的宗教。
公元632年3月,即伊斯兰教历10年12月初,穆罕默德宣布完成传教任务,并率穆民10万之众由麦地那到麦加朝觐,这是穆罕默德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朝觐,史称“辞朝”。朝觐“奔走”仪式完成后,于次日登上阿拉发特山,发表了著名的演说,讲述了伊斯兰教义、制度、法律和对穆斯林的嘱托,史称“辞别演说”。穆罕默德朝觐后回到麦地那三个月,于公元632年6月,即伊斯兰教历11年3月12日归真,终年63岁。圣体葬于爱妻阿依莎的居室中,先以泥土封坟,后嵌光彩夺目的祖母绿宝石于坟上。从此,阿拉伯史所称的“蒙昧时期”宣告结束,阿拉伯半岛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穆罕默德归真后,伊斯兰教的传播并未终止,到七世纪中叶至八世纪,已经传遍西亚、北非、西班亚、中亚、印度河一带,形成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世界性宗教。发展至今,已遍及世界。据有关资料刊载,1981年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人口约八亿,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0多个国家奉为国教。与基督教、佛教相比,信徒总人数低于基督教,高于佛教,三者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