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上:伊斯兰标签的爱情悲剧“梁祝”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文精粹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打上:伊斯兰标签的爱情悲剧“梁祝”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7-11-0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打上:伊斯兰标签的爱情悲剧“梁祝”《穆斯林的葬礼》我之见

口阿布杜·瓦哈卡·陈敏正

        在文学体裁中,小说是最具普遍意义的文学样式。它拥有最为众多的读者群。以小说为蓝本改编的戏剧、电影、电视剧其受众面则更为广泛。在文学领域,由于其影响力,小说在近、现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远在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文学处于劫后余生的复苏之中。至中后期,己从伤痕文学步入了五彩缤纷的繁荣创作阶段。其中描写少数民族风情的小说,迎合了读者的猎奇心理,风靡一时。如马强的《伸出你的舌头,或空空荡荡》等。(后因藏族人民反应强烈,被禁。有关人员亦受到了处理。)《穆斯林的葬礼》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表的。这部以回回民族为题材的,弥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的长篇小说,一经问世,便吸引了包括回族在内的广大读者的眼球。在读者的反馈中,一开始就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不过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持否定观点的一方无法在公共媒体上陈述自己的意见。如今在小说发表二十周年之际,几家媒体又召开了座谈会,听到的仍然是一片誉美之声。既然老话重提,我想利用人人有发言权的网络所提供的便利,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穆斯林读者听一听另外一种声音。

        如果单纯从写作技巧角度看,《穆斯林的葬礼》无疑是成功的。小说创作手法新颖,结构巧妙。描述男女爱情,细腻入微,情意缠绵,颇具言情风格。经过了几十年情感禁锢的国人,初睹此书如饮佳酿,大解精神饥渴之需,正中下怀,因而受到了的欢迎,特别是青年人的欢迎,则属必然。此外,小说为广大读者掀开了鲜为人知的回族穆斯林历史、风俗与现实生活的神秘面纱,这也是吸引读者一看究竟的主要原因.

        然而一时或在一段时期受到一定欢迎的事物,不一定经受住历史的验证。社会上流传的"只求一时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话,适用于"文化快餐"类的东西。一部文艺作品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青年读者(他们当中不少是穆斯林)料己步入中年,二十年的成长与积累,他们的思想也当趋于成熟。以今天的成熟,去审视过去,反思历史,应该是更为客观。既然小说冠名为"穆斯林的葬礼",那么评论这部小说,作为穆斯林读者就更具有发言权。

        民族史研究者,对回族形成的历史定义是:由于历史契机,来自西亚、中亚以及其他地区的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入华后,经过内外部的融合,所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就这个意义而言,回回民族是建立在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础上的民族,这种与宗教密不可分的相生相伴,也是她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因此,创作一部回回民族的文艺作品,就应对本民族史有深刻了解,怀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并具备较深的伊斯兰教知识,才不至于写出有悖教义,有伤民族情感,误导世人的作品来。那么,《穆斯林的葬礼》的作者是否如此呢?这部作品又给读者展现了什么呢?

        一个没有争议的话题是:维护一个民族的存在,就要最大限度地保存他的民俗。而回族的民俗源于伊斯兰教。千百年来回族未被同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坚守了两条民俗底线:饮食与婚姻。回族穆斯林不食猪肉,是人所共知的,这是来自伊斯兰的基本经典《古兰》的戒令。一般穆斯林皆能遵守,一般外族人也能理解并尊重。至于婚姻问题,一般教民只知选择族内婚,对教律之详细规定,则不甚了了。其实对于穆斯林婚姻,《古兰》亦有详尽的规定。请看《古兰》第2章221节:“你们不去与多神崇拜的女子结婚,直到她们信仰了。的确,一个有信仰的女仆比二个多神崇拜的女子更好,即使她使你们倾慕。也不要嫁给多神崇拜的男子,直到他们信仰了。的确,一个有信仰的奴仆比→个多神崇拜的人更好,即使他使你们倾慕。--------"千百年来,虔诚的回族穆斯林就是这样恪守着《古兰》的天命,坚守着信仰的底线,屹立于华夏大地,并与其他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这两条底线犹如两座大堤,防止了异质文化的侵袭,维护了一个民族的独立存在与尊严。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正是以这两条底线之----婚姻为主题而展开的。

        “爱情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作者选用爱情主题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作者将小说中的两段爱情故事,都放进了二个极端的背景和极端的环境之中,以这样极端的杜撰去廉价换取同情一族的读者群,使得整个故事处于自相矛盾之中,不能自圆其说,而失去其民族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首先看与这两段爱情故事都有直接关系的核心人物-一一韩太太(梁君璧)。作者对于中年的她,定性是这样的:"她极力维护自己端庄、威严而又不失温柔、宽厚的形象,她生就一张无遮无拦、畅所欲言的利嘴,经过半世生涯的磨练却变得常常"逢人只说三分话”,甚至对丈夫和女儿也不得不言不由衷;她的性子本来藏不住半点儿秘密,人生的颠簸却让她的内心成了一个封闭的世界,只能对万能的主菜能敞开--------"这就辛作者所树立的一个所谓虔诚的回族穆斯林的妇女形象。作为穆斯林读者,我们很难想象,个从九岁就开始斋拜的人却由于社会环境而变得如此无情和虚伪。这种把一个净化灵魂的戒炼与实际生活分割开来的矛盾描述,实际上是对穆斯林功修的亵渎。那么接下来,由于这个人物的存在而葬送了-对"美满姻缘气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让我们再看看故事的核心------楚雁潮与韩新月的师生恋情。这是身为回族的作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拼凑之作。楚雁潮,身为高等名校的老师,高级知识分子!他的理智足以使他对身边事物作出理性判断。如果在追求他的学生韩新月之初,未曾考虑对方的民族和信仰,那么,当他对韩太太表明态度而遭拒绝!而且这样的拒绝并非无理的干涉。楚雁潮这位心地善良、多情善感、颇能赢得女子芳心的人,并没有作出一个冷静的判断,而是不顾一切的一意孤行,其结果不仅伤害了自己,而且给一个不谙世事,情窦初开的女孩儿一个致命的伤害,进而导致了二个原本就伤痕累累的家庭解体。这种所谓的"爱情至上”,实际上是一种极为自私的情感泻露,这种"叛逆性格",实际上是对自我内心善良的一种叛逆,是不应改作为一种健康的情感来加以讴歌的。

        如上所主小说中的韩太太(梁君璧)被作者塑造成一个信仰与实际相脱节的,情感上备受伤害而性情变异的妇女形象。她煎熬着内心的苦楚,却迁怒于无辜的新月身上,造成了新月身、心两伤,而断送了性命。这一切都与伊斯兰教教规有关,我不知道作者的居心何在?尽管作者也在小说中大大地赞美了伊斯兰,如教人"老实做人,宽厚仁爱"等等,然而,具象到一个勤于功修的虔诚的穆斯林妇女身上,却成了如此虚伪、如此尖刻的模样。作者的"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把戏,运用得十分老道,于是乎,梁君璧就成了一个阻碍神圣爱情的恶婆婆,不合理的婚姻制空的维护者和卫道士的形象,<<穆斯林的葬礼》也就成了打上了伊斯兰标签的梁祝,也就由作者精心打造成了伊斯兰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实际上,伊斯兰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涵盖了-个十分宽容、十分灵活、通观达变的思想方法。比如在禁食方面,她允许在不得以的特殊情况下解禁;同样,在婚姻上,她也允许非穆斯林(不论其种族)在皈信伊斯兰后与穆斯林的自由嫁、娶.(如上引经文的规定).如此,楚、韩之爱就不会是死棋一盘了.可是作者偏偏将其“将死”,可谓用心良苦.

 

评论内容只代表作者和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