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最后35个交易日,行情将如何演绎
年末的股市往往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冒出来。11月8日,正值我国传统的立冬时节,记者走访证券营业部时,感觉今年比较特别的是利空消息和传闻似乎多了一些:机构要年终结账、基金要套现分红、资源税政策即将出台、CPI数据继续高位运行、基金申购被暂时叫停、年末要进行各类检查、周末会担心加息以及首只做空中国股票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本周内在美国“早产”……而股指的不断下跌好像也在印证着这些利空因素。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并不总是朝着利空方向发展。机会是跌出来的。冬播春收是A股不变的主旋律。跨年度行情往往在“冬眠不觉晓”的市道中诞生。
年末情结带来市场调整
中国证券市场有一个很奇特的股市文化现象——行情走势最低迷的时期,往往都集中在每一年的下半年。自从1995年中国股市真正企稳,1996年开始了一个上行趋势,此后年末行情的低迷一直困扰着这个市场。即使前所未有、波澜壮阔的2006年跨年度大牛市在11月启动前也经历了下半年长达4个月的震荡调整期。
大盘调整为什么会有 “年末情结”呢?多数分析师指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必须过“年关”。我国会计制度以年为单位分期,股市行情在很多情况下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相配合,三季报后面临信披真空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形成一种特有的走势,即进行冬季休整,准备发动春季攻势,市场称之为“年报行情”。二是年末资金面偏紧。大部分资金拆借以年度为计划,到期集中在年末,尤其对于一些私募基金来说,一般“年”比较难过。这种习惯思维被投资者进一步“市场化”,加之年末机构的心态趋于保守,更加强化了这种走势特征,市场整体资金面进一步偏淡。
综合来看,多数机构认为,目前股市调整,与近一年来的每次调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股市站得更高,风险更大。由于支持牛市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牛市不会就此终结,牛市趋势仍然可以信赖。
“冬播春收”时机初现
立冬时节,股市“冬寒”也扑面而来。然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2007年的最后35个交易日,股市行情将如何演绎?天相投资策略报告明确指出,大盘调整过后,还会再创新高。中国股市之所以能够不断改写新高,主要是上市公司业绩持续高增长,为市场高估值提供了支持。综合多数分析师的看法,冬播春收,是中国股市不变的主旋律。其主要理由有三个方面:
从基本面看,分析师认为投资者仍然可以较为乐观地看待当前股市。他们认为,截至10月30日,按照可比的1075家公司公布的数据分析,上市公司全年净利润增长60%,基本没有悬念。
从技术面看,中长线优势还在,冬播春收的时机初现。从周五的走势来看,不但已经完全弥补国庆节前后留下的所有跳空缺口,而且是以三个跳低缺口来回补三个跳空缺口。理论上周五出现第三个缺口的时候,才可能是真正的诱空。在此背景下,趋势交易者会暂停杀跌行为,套利交易者会小心奕奕地抄底做多,而作为价值投资者该是做冬播的准备工作的时候了。
年末行情的风险与机会
大跌当前,年末行情将如何演绎?采访中,无论看空者还是看多者,大家都认可“冬播春收”的特征。沪深股市十几年来股价波动规律表明,不管牛市还是熊市,春节过后第一周或第一个交易日,其股价上涨概率明显高于下跌概率,持好股过冬(或称“冬藏”)的选择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基于此,多数投资者认为,年末行情风险与机会并存。
至于风险,有券商经理认为,虽然经过持续调整系统性风险基本集中释放,但散户的风险仍然存在。整体上,股市由落袋为安的止赢阶段转为割肉出局的止损阶段再进入逢低建仓的筑底(或错杀)阶段。错过了止赢、止损阶段的散户,当前最大的风险是错杀。
有基金经理也持相同看法,11月或见到本轮调整的低点,可是5000点的牛市大底不会破,也不能破。因此在11月,投资者看到本轮调整低点的同时应该保持清晰的思路,这次下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杀。调整也许在11月下旬或12月初结束,但个股风险不会随之结束。总之,牛市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投资者应该把握住大跌带来的最佳“冬播”的建仓机会。
机构分析师则进一步认为,即使大盘进入中期调整,市场也不是没有机会。因为在近两个月以来,接近80%的个股始终处于下降通道,进行了连续的调整,而且跌幅超过30%的个股比比皆是。这部分个股持续下跌的动力不大,并且随着指数下跌而被动下跌之后,其中的很多个股将迎来超级的反弹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