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十大历史人物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影响中国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十大历史人物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7-11-26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前言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整理出一条中国伊斯兰发展的脉络并非易事,而从中选出10位对中国穆斯林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是一件容易引起争议的事,但我们做了,而且很坚决地把它呈现于学术界。我们的初衷是善良而乐于接受挑战的,因为二十世纪已经过去,我们需要总结,中国的穆斯林需要继往开来,提纲挈领是十分必要的。
  感谢许多穆斯林学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著作,感谢学界的穆斯林兄长和同仁为我们提供咨询,也感谢读者的阅读和可能的关注。
  我们既不想树立权威,也无意于标榜,我们只是提供一种主张,展示一种看法,这是激情的、理想主义的表达。呈现之后,我们要做的只是期待——期待真诚的学术的高尚的负责的争鸣。

胡登洲

  在浩瀚绵延的历史长廊中,胡登洲无疑是一座庞然巨碑,他没有拱北,他的拱北建立在中国穆斯林的心中。在波诡云谲的文化和思想嬗变中,是他保存、延续、巩固并发扬了中国的伊斯兰,他开创的经堂教育模式,塑造并成就了自明嘉靖年间以来的中国穆斯林,其影响至今不衰,而且将继续影响着下个世纪的中国穆斯林。
  胡登洲(1522~1597),字明普,经名穆罕默德·阿卜杜拉·伊勒亚斯。陕西咸阳渭城胡家沟人,被穆斯林尊称为“胡太师巴巴”。他早年习儒,后改学经。感于当时中国伊斯兰“经文匮乏,学人廖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慨然以发明正道为己任”,立志兴学。他把中世纪伊斯兰国家以清真寺为校舍的办学形式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结合起来,设帐讲学,免费招收学员。他始用经堂语讲解,并在教学结构、讲程设置、授课方式、学习考察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制度,从而奠定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基础。从胡登洲始,经堂教育成为中国最广泛、最有效的传教方式。

刘智

  刘智是中国明清时代伊斯兰学术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扬了明末清初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思想和精神,至他基本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宗教哲学体系,与王岱舆、马注、马复初并称为中国伊斯兰教义学的“四大哈里发”。可以说,自明末清初王岱舆开创“以儒释经”的范例后,经刘智等人的努力,中国穆斯林完成了“以中土之汉文,释天方之奥义”的学术过程,即以汉语的概念诠释伊斯兰,以儒释道的思维理念理解伊斯兰,从而使伊斯兰的精义与中国人的文化体验融为一体,实现了伊斯兰的汉语化。
  刘智(约1655~1745),字介廉,名一斋,江苏南京人。幼承家学,诵习古兰。15岁起研读儒家典籍,后又研习阿拉伯文、波斯文,阅读佛道经书及西方书刊,并深研伊斯兰教义理。中年寻师访友,切磋学术,搜集经书。晚年埋头译著,把伊斯兰传统教义与苏菲神学和宋儒“天人性命”说及阿拉伯与西方自然科学融合起来,论证伊斯兰的认主学及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其学术思想影响着整个中国穆斯林,后为甘肃监潭马启西直接投入实践,创立伊斯兰汉学派西道堂。马启西称“介廉种子,官川开花,我要结果”,事实未违。

王宽

  王宽是中国伊斯兰宗教教育革新家,现代伊斯兰新式教育体系的奠基人。经堂教育经明清两代的发展,至王宽时代已显现出其陈旧与封闭性,特别是世界各种现代思潮汹涌起伏,中国穆斯林亦将迎头赶上,在时代的要求面前,王宽倡导举办经汉并举的新式学校,并身体力行,感召天下,以此迎来了继胡登洲之后的中国伊斯兰教育的第二次振兴,一时间新式学校遍布大江南北,穆斯林人才辈出,文化空前繁荣。我们所亲历目睹的自1978年以来,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中国伊斯兰中阿学校便是王宽教育体系在20世纪末的又一次闪光。
  王宽(1848~1919),字浩然,经名阿卜杜·拉赫曼,北京丰台人。自幼受教于被誉为“北方经学泰斗”的叔祖王守谦。1906年到麦加朝觐后游学埃及、土耳其等,并受到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礼遇。1907年在北京牛街清真寺创办回文师范学堂,由其弟子达浦生主持教务,改良教学方法,在经堂教学中兼授汉文和其他文化知识。与马邻翼等创办京师两等小学堂。王宽培养了如达浦生、马松亭、杨明远等一批经师和学者,在他们的影响和实践中,全国各地创办新式学堂成风,其中中等学校近十处,小学堂六七百所。另外,王宽也是中国第一个宗教团体——中国回教促进会的发起者。

王静斋

  王静斋是让中国穆斯林第一次通过母语全面系统地认识《古兰经》的第一人,被誉为“现代中国伊斯兰经学大师”、“学贯古今中外、品学兼优的伊玛目”。他出版的甲、乙、丙3种不同文体的《古兰经译解》,是迄今为止在中国穆斯林中流传最广的古兰译本,其丙种本附略解、附说及1943条注释,是迄今为止注释最为丰富翔实且对中国穆斯林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版本。如果说,其后的马坚译《古兰经》为中国当代知识文化界提供了一个标本式的古兰汉文本的话,王静斋译《古兰经》则是为中国穆斯林大众提供了一个最为实用的古兰译本。
  王静斋(1897~1949),与达浦生、哈德成、马松亭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阿訇”。名文清,以字行,经名叶尔孤柏,天津人。出身于经师世家,8岁时随父学阿文,后接受经堂教育。26岁学成挂幛。他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对古汉语、英语也有造诣,历任全国10余所清真寺教长。1922年赴艾资哈尔大学深造,其间去麦加朝觐,游学埃及、沙特、土耳其等国,受近现代伊斯兰改良主义思潮影响。1927年创办《伊光》月报。同年与杨敬修创办天津中阿文大学。1936年在北京组织中国回教典籍编译社,组织穆斯林学者著述、翻译、出版伊斯兰典籍。除《古兰经译解》外,还有著作10余种。

马占鳌

  马占鳌无疑是历史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但就其对中国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影响来说,他无疑又是个不容漠视的人物。在清同治年间,他举义反抗清政府,太子寺一役取胜后又请降侍清,且不惜弯弓自射。自此,也开始了老新“西北五马”在西北政治舞台上的更迭演练,在使西北伊斯兰教派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马氏家族的统治在使西北成为中国伊斯兰的中心的演变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从马麒到马步芳、马鸿逵尊马万福为经师后,马氏家族对伊赫瓦尼教派得以迅速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马占鳌(1813~1886)河州莫泥沟何家庄人,花寺门官大阿訇,青年时在西安大学习巷求学,穿衣后回乡开学。同治元年(1662)初夏,陕西回民起义后,他和马永瑞、马司真等联合举义,被推为首领“都招讨”,主张联络汉人。同治二年(1863)攻克狄道州城。自此,起义军转战10年,威振河州方圆。同治十年十二月左宗棠调10营兵力攻太子寺,马占鳌巧用计谋挫敌得胜,后赴清营请降,获封赏。后曾镇压反清起义。其子马安良因侍奉左宗棠后成军阀。与马占鳌同举义诸首领均获封任。其后近一个世纪内,“西北五马”成为甘青宁的统治者。

马万福

  马万福是中国现代伊斯兰社会遵经某革俗思想的奠基者,其思想源于近现代伊斯兰世界复古主义思潮的中坚瓦哈比教派,其创立的伊赫瓦尼教派是世界范围内以振兴伊斯兰为旗帜的社会思潮在中国的延伸和实践者。这个以反对苏菲、反对门宦制度及反对各种“异端崇拜”为主张的运动给中国伊斯兰界带来的冲击不但体现在如王静斋等现代穆斯林学者的著述中,而且还得到了马步芳、马鸿逵家族的拥护和支持,使其得以在中国西北迅速传播,影响至今尤盛。
  马万福(1849~1934),经名努哈,东乡族,甘肃东乡果园村人,故又称马果园或果园哈吉。自幼习经,从北庄门宦。1875年学成,为北庄门宦有影响的青年阿訇。1886年赴麦加朝觐,居留4年,在瓦哈比派“海力希巴学校”学古兰、圣训、教法。1892年回国后积极宣传伊赫瓦尼主张,遭到各门宦派别的反对。一度离开河州到西安讲学。辛亥革命后返乡,遭军阀马安良威逼,于1914年到新疆哈密讲学,被新疆督军杨增新逮捕,在押解兰州途中被马麒劫往西宁,反以西宁为中心,在河湟地区宣扬伊赫瓦尼。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的学生遍及全国不少地区,伊赫瓦尼影响日盛。

马明心

  马明心并非中国伊斯兰门宦制度的首创者,但没有一个门宦的创始人能像马明心那样给中国穆斯林社会及当时的社会政治造成那么大的冲击,以至在他归真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其追随者为他所主张的正道前仆后继,掀起一次又一次维护信仰、为主殉教的斗争,哲赫忍耶血与火凝成的历史成为中国伊斯兰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而且,马明心创立的哲赫忍耶教派是苏菲主义在中国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之一。
  马明心(1719~1781),字复性,强名易卜拉欣,尊号维尕耶屯拉·穆罕默德·召非,祖籍甘肃阶州(今武都)。1781年殉教后被尊奉为“舍希德”(为主道而牺牲的人)。早年丧父,依叔父为生。6岁入清真寺习经,9岁随叔父沿丝绸古道往麦加朝觐,途中遇风沙,叔侄失散,流落中亚布哈拉,后到也门扎比德,为穆罕默德·布鲁巴尼道堂收留,研习苏菲,履行道乘功修。1744年回国到河州传教,主张“敬主赞圣”、“遵经从训”。在礼仪上主张从简,反对聚钱敛财,反对奢华,哲赫忍耶被称为“穷人的教门”,信仰者日众。1781年,其学生苏四十三因与花寺门宦发生矛盾,由于清廷介入,导致苏四十三举义反清。马明心被清廷杀害于兰州,家属均遭株连。

杜文秀

  中国穆斯林在清朝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前仆后继、波澜壮阔的反抗清政府的民族压迫的历史,这一历史阶段中产生的可歌可泣的众多起义领袖中,唯有杜文秀建立了革命政权。大理政权历时16年之久,全盛时辖云南53个州县,杜文秀联合各族人民共同举义,“重用汉人”,团结其他民族参加政权。在他以“总统兵马大元帅”名义发布的《管理军政条例》中规定:“族分三教,各有根本,各行其是。均宜一视同仁,不准互相欺虐。”其时人民“安居乐业,夜不闭户”。伊斯兰事业在大理政权下得到极大发展。云南穆斯林将其罹难日作为“亡人节”纪念。
  杜文秀(1827~1872),字云焕,云南永昌府治(今保山市)金鸡村人。生于杨姓商贩家庭,后过继给姨母为嗣,改姓杜。道光十五年(1839)考秀才,通晓伊斯兰经典。道光二十五(1845)年永昌汉族地主团练“番把会”勾结官府残杀回民,杜于道光二十七年赴京控告无果。咸丰六年(1856)监安汉绅侵占回民银矿,焚劫回民村寨,云南巡府密令各地“聚团杀回”。杜在蒙化联合汉、彝、白等族人民起义,攻占大理,建立政权。其间兴办文教,发展经济。同治六年(1867)率20余万人东征,围攻昆明,后因太平天国革命失败而使东征未成。同治十一年(1872)清军围攻大理,义军坚持至弹尽粮绝。杜为免屠城,服毒后赴清营,被清军所杀。

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所处的元朝初年,随着蒙古人的西征和蒙古帝国疆域的扩张,大批中亚西亚穆斯林随来中国。由于这些色目人拥有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及商业才能,色目人成为仅次于蒙古人的“二等公民”,穆斯林人数迅速增长,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赛典赤是当时身居朝廷高位的穆斯林的代表,他们为当时伊斯兰(称清教或真教)成为与佛、道并驾齐驱的三大教之一起到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赡思丁迁任云南平章政事时,大批回回人随同入滇,伊斯兰教随之传入云南。几个世纪以来,云南成为中国穆斯林在南方的文化中心和主要聚居地,其历史当从赡思丁始。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97),全名今译“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原籍中亚布哈拉,13世纪初东迁充任成吉思汗账前侍卫。忽必烈即位后升任燕京路宣抚使,中统二年(1261)释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元元年(1264)出任陕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一年(1274)任云南省平章政事,为云南设立行省的首任行政长官,任职期间改革行政体制,发展社会经济,改善交通条件,发展文化教育,加强了元王朝对云南的中央篡权统治。他在昆明、大理、监安等地大力兴建清真寺,仅昆明建寺就有12座,及其子孙管理云南时期,云南的伊斯兰教得到了长足发展。

马来迟

  作为在清朝初年最早传入中国的苏菲主义虎非耶学派,在中国形成众多支派,呈10多个门宦,而马来迟于乾隆年间创立的华寺门宦是虎非耶影响最大、分布最广、信众最多的门宦。特别是,由于马来迟的宣教,青海卡力岗地区的大批藏族群众归信伊斯兰教成为中国伊斯兰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华寺门宦与哲赫忍耶发生教争,由于官方对华寺的偏袒,最终导致苏四十三起义,揭开了以门宦为教门基础的西北穆斯林反清起义的序幕,为中国清代史留下了深重的一笔。
  马来迟(1681~1766),经名阿卜杜勒·哈里姆,祖籍陕西长安,后迁居甘肃河州,他出身官宦之家,8岁习经,后受教于河州八坊老王寺教长太巴巴,18岁穿衣挂幛。清雍正六年(1728)去麦加朝觐,先后在也门、麦加、大马士革和开罗等地方访师求学,其间在麦加艾哈迈德·阿格勒主持的苏菲道堂学习3年。雍正十二年回国后,在青海循化讲学,后应邀到云南、河南、陕西等地任清真寺教长,传授虎非耶学理。经过30年的传教,华寺门宦信众日增。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