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光(牛街乡老)
《回族人家》以平淡细腻的笔法,将现代大都市普通回族人家的各个方面巧妙地真实地组合在一起,浓缩并揭示了现代都市中穆斯林家庭的现状和普通穆斯林的各种人物面貌。自从《穆斯林葬礼》之后,真正充满伊斯兰生活方式的、同现代生活交融的小说,这还是第一部。我想把《回族人家》概括几个特点:第一是及时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九八四年开放清真寺,而穆斯林集体的宗教活动仍在限制,真正开放只是最近五年的事。而小说内容中所反映的也正是这个时期的变化。所以我们说它是及时的;第二是真实性,书中各种人物的塑造、人物的出场,伊斯兰教的各种生活方式的展开,比如游坟、办周年、结婚、葬礼、斋月、开斋节从准备到具体活动都描写得很到位。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写的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第三是从整体结构上看是合理的,整个小说的结构以清真寺为中心,以穆斯林特有的伊斯兰文化为背景,对集体的和个人内心的宗教活动进行了立体式的描述,但又没有脱离开现实的社会生活。充分体现了我们伊斯兰是个入世的宗教,这一点还是很成功的。
下面我谈谈个人的看法,一个感觉是不过瘾,广泛有余而深度不足,平淡有余而厚度不够。回族的异化,宗教观念的淡化等等,我们不单是要揭露这些现象,而应怎样看待这些现象,它的根源是什么?我觉得悲愤呐喊多一些。回族的异化,信仰的危机这些问题,其实不仅存在于回族,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在西化,都在出现信仰危机。应该把这些现象与整个民族联系起来。米绍珩的最初恋人马玉芬的火葬问题和马志德的宣教,这两个本应该比较厚重的事情,写得都不够,火葬问题应该很好地展开。这个问题非常厚重。现在六、七十岁的人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另外马志德的宣教也显得平淡,没有振奋,没有激情,没有矛盾冲突,没有热点。再有,学卉的朋友纳萍也是云南人,为什么都是云南人?小说嘛,山西长治人行不行?
第二点,现在六十岁左右的礼拜寺里的乡老们,都是戴着红领巾长大的。我们这些人的教门底子是五十年代初打的,接受过经堂教育,到大跃进时就冲淡了。长大后,工作了接受的是无神论教育。我概括为既有解放五十多年来的中国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烙印,但心中更有根深蒂固的伊斯兰传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这个社会从五十年代到目前,各种变化及产生的强烈反差,正是现在穆斯林形成的很重要的社会基础。先解决一个做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切入社会。
第三是代表我爱人的意见,就是学开不要把他写死。现在一提到儿童就是禁区,这大可不必,马克思恩格斯都是神学院毕业的,哥白尼也是神学院毕业的。现在极端地否认儿童时期的宗教教育这是个误区。儿童的第一保护人是家长,家长有权在不危害孩子健康的基础上决定他去学什么东西,家长要负责。不应该让学开得不治之症。我们现在对自己的孩子已经是鞭长莫及了,现在这些老人恰恰都把精力放在教育孙子孙女身上,看孙子之便做接辈人的传授工作这是目前穆斯林家庭中的普遍现象,学开应该留下,不然我们就“断档”了。
第四,裴楚江应当好好挖掘一下树立一个汉族人皈依伊斯兰的形象。另外,作品中没有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也不现实。不要回避党员,回族党员正因为生活在一个穆斯林家庭里,从小接受伊斯兰教育有很好的品质,“三老四严”“四个一样”我们穆斯林早就做到了。
总之,《回族人家》是一部很好的小说,我们希望把它修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