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郅静静地坐在替补席上,表情淡然,偶尔抬起双眼,看一看鲜红如血的分差,再扫一眼几米开外苦苦挣扎的队友,双手一托下颚,似乎陷入沉思。他知道自己不会再
出场,第四节就像上一场对广东宏远,他用三节比赛攻下的35分,还是躲不过连败命运。
这天崩地裂,排山倒海一样的连败,王治郅在八一从来没感受过。这连败似乎和他没什么关系,他每场比赛依然稳定地贡献着27.3分和9.3个篮板,平均得分甚至是8年CBA生涯里最高的一回;这连败似乎又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一群老将退的退,伤的伤,他已然成了八一最能依赖的定海神针,但他却无法镇压一个个对手卷起的惊涛骇浪。
一位八一队的队内人士曾经说过:“在八一队,打关键球时,还得我们这些老球员上。”八一在客场连战连负,一路乘着直降梯从最西北的新疆输到最东南的东莞,四场球都输10分以内,其中两场只输了2分,这好像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但又不能说大郅没有尽力,年满30岁,他却屡屡成为八一出场时间最长的队员,40分钟的时间,对他已是家常便饭,拖着两条满是伤痕的腿,他里冲外投,竭尽全力为八一抢分,没有他,八一大概输得更惨。
结果和过程充满了矛盾,只是在王治郅的脸上,看不见这种矛盾。他从来不是一个情绪外露的球员,打了那么多年,又经历了回国和不回国的曲折坎坷,他早已喜怒不惊。上赛季回到CBA之后,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比赛还是一场一场去打吧。”总决赛和广东的大战,他投中三分球后的那一声怒吼,那一次怒目圆睁,是他极为罕见的激情外泄。
他并不拒绝和媒体打交道,但媒体从来无法从他嘴里挖出惊世骇俗的名言。无论在国家队还是在八一队,无论他一场比赛得40分还是得10分,他都表现得很低调,低调得像一个刚出道的新手。他把自己淡化成通盘棋局中一颗普普通通的棋子,他说自己是“革命一块砖”,不管在内线还是外线,让他怎么打,他就怎么打。
在宁波的云海宾馆,王治郅和李楠,享受着单人单间的待遇,比赛结束第二天,他会打开电视,看看前一天比赛的录像,回味比赛细节的对与错,陈可和他年纪相仿,又是从小就在北京一块打球长大的,最喜欢到他屋里串门,两人能聊上一阵子。其他球员,年龄太小,和他差了五六岁,说不到一块儿。这和在国家队的情况有点儿相似,那拨年轻的队员,和他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大郅和他们关系都不错,平时说说笑笑,但却没有深交。
所以有的时候,大郅的背影看上去很孤独。一个人拎着球鞋,缓缓地登上球队大巴,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
客场七连败,大郅还没有陷入绝望,在房间里,他似乎还没那么焦虑。他说:“现在全队的防守还是不行,让他们得分太容易了。不过我们上赛季也曾经有过困难,比今年来得还要早,现在只能尽量克服。”
去年的王治郅,身体并不好,去辽宁吃坏了肚子,去山东挂了盐水,伤病接二连三,这个赛季,他的状况好了许多,可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该挑起最重的担子了。每场得27.3分还不够,王磊和李楠不在的缺口,他也得弥补一些。他试图保持低调,保持一贯的理性,但现在不是保持的时候。
但他究竟还能奉献多少?阿的江已经将他透支使用了,每场40分钟出场时间,就是一周打120分钟,加上频繁劳累的客场奔袭,对30岁的身体,已经是沉重的负担,就像一座不知什么时候会卸去的大山。
但他必须在李楠和王磊回来之前,更强硬一点,更凶悍一点,更有侵略性一点。八一的防守开始出现漏洞,只能用他的进攻去弥补损失。王治郅对于自己的发挥并没说什么,大伙儿也没人苛求他做得更好,但八一要走出困境,他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