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甲方乙方》是在葛优的煽情中结束的,带着一贯的独特京味儿,葛优缓缓说道:“1997年过去了,我怀念它。”也正是从这一年起,贺岁片撬动了中国院线的票房杠杆。更重要的是,贺岁片,这个源自香港的本来具有喜庆色彩的独特片种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将冯小刚在过去十年拍摄的贺岁片一字排开,我们不难发现它所富含的深意与价值,悲喜交集的冯氏贺岁片更像是中国十年社会变迁的影像密码,最初的娱乐大众的动机与潜在的商业志向渐次淡去,十年贺岁,十年风雨,中国社会的众生百态浮出水面。
《甲方乙方》记录了我们终于“可以说不了”的欣喜与尴尬,《没完没了》暗喻了盛世信心背后的无力感,《手机》则直指中国人逐渐泛起的伦理泡沫,宛若一次灵魂深处的叩问,《天下无贼》铺陈了漫画式的英雄气质,至于《大腕》中的荒诞,则是过去十年中国社会不变的主题。
冯小刚以贺岁为利剑,刺穿的绝不仅是贺岁片喜庆团员的定式。
2007年就要过去了,这一年,素朴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回归以电视剧《士兵突击》为标志,冯小刚则将用贺岁片《集结号》为这一年的这股社会思潮划上一个句号。
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贺岁
冯小刚是当之无愧的贺岁王,连他自己都承认这一点。拍第一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时,冯小刚39岁。如今,已近知天命之年,他回归贺岁之列,拿出了贺岁巨制《集结号》。
从来没有一个贺岁档像今年这个岁末如此火爆——《命运呼叫转移》、《投名状》、《集结号》、《长江七号》等将近20部影片将扎堆年底至明年年初同观众见面。
“这么多年来,国内的贺岁片一直就是一个现状,那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今年不一样,我们‘老虎’来了!”这是导演王光利日前在上海宣传自己的贺岁电影《棒子·老虎·鸡》时面对众多媒体发表的一番“醋劲十足”的言辞。尽管心有不甘,但即便王光利本人也无法否认:贺岁十年一路至今,真要论资排辈,大王只有一个——近年来的国产贺岁市场几乎是那一个人的天下。此人不是别人,还是那位冯小刚。
从199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永失我爱》算起,冯小刚到目前11年里一共拍摄了10部电影,在国内导演之中,这个工作量相当高产。抛开《集结号》不谈,冯小刚已经上映过的电影累计投资2.1亿元,这9部影片的票房总收入是4.5亿元,平均每部影片的票房近5000万元。如果算上DVD音像制品和电影频道累计的3000万版权费,还有1.5亿元的广告合约金来说,冯小刚的商业价值在国内导演之中,绝对数一数二。“仅就商业成绩来看,说我是商业电影导演似乎是高抬了我,但要把我归为具有个人风格的电影导演,票房又高了点,通常这类导演是以陪钱为己任的,而我的影片起码是不赔钱的。”冯小刚曾经这样意味深长地面对自己的成绩。
冯小刚的风格一直在变,从《永失我爱》的十足文艺气到《甲方乙方》假定性极强的调侃,从《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的轻松温馨的浪漫想象到《一声叹息》悲凉严肃的现实主义,从《大腕》的悲情环境喜剧化到《手机》的喜剧题材悲情化,从《天下无贼》中国式当代盗匪类型片尝试到《夜宴》古典宫廷影像造型探索,再到今天《集结号》悲天悯人的反战情怀,冯小刚一直在尝试着从市民喜剧到历史悲剧的炫目转身,还有一个电影导演个人情怀的不断延展和嬗变。
“这么些年过来,我自认为拍摄的都是大众电影,但我的电影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主流,我被认为是个异数”,冯小刚一直将自己视为“中国电影殿外之人”,作为行业标准的金鸡奖至今与他无缘。名份于他,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一个不入流的异数却赢得了主流观众的接受、认同和包容。所以我设想在我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能够得到这样一个中肯的归类,冯小刚是一个不三不四非驴非马的四不像,但透过他的影片可以看到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变革社会的缩影。”
关于名分,有另一个故事:福建作家杨金远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百姓故事》里看到这样一件真事:一个在战争中幸存的老战士,一心要为牺牲的战友找到遗骸,以此证明他们不是失踪而是烈士。
后来这个故事化作了杨金远的一篇小说《官司》,张国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篇小说,后来他把小说拿到了冯小刚面前。再后来,这小说化作了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做《集结号》。
《集结号》:悲情贺岁片
——《集结号》的语言特别质朴有趣,谷子地向敌人劝降好像是和朋友商量吃饺子,这个语言的风格好像保留了很多冯氏电影的优点?
——台词主要得益于刘恒的剧本。 他写剧本的时候我就说了,希望他写出来能有人味儿,他本身的特点也是不说假模三道的话,语言很朴实、耐看。例如说剧本里有这样的句子,形容解放战争时期军队不断打散整编,人员都乱了,他就写“十八个口袋一起往里倒粮食,都成了五谷杂粮了。”
——《集结号》是一部悲剧色彩的战争片,但里面照样埋着笑位的“地雷”,是为了在片中起到了调和情绪的作用吗?
——这些是原先刘恒的剧本里没有的,是我在拍的时候临时加上去的。我的想法就是在中段,让观众松口气,放松一下。因为前面打得太惨,后面又要进入到一个漫长的寻找过程,观众在这里,需要一个情绪的调节。不少观众在看片后都对战争场面印象深刻。银幕上呈现出来的画面色彩和那种粗颗粒感,让一些观众觉得和看过的《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有类似之处。
大家都说这个片子的一些场面像《拯救大兵瑞恩》,我就是冲着这个去的。至于像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那也不奇怪,就是这个团队给我们做的。冲着这些片子去的原因就是我知道这样拍战争片才真实,我必须拍得真实才好看。所以我们在战争场面上花了大钱,后来因为篇幅限制,很多场面都给剪掉了,大家都觉得可惜,但是没办法,必须要有取舍,可能后来剪掉的镜头价值好几百万。
——影片结局有点意外,等于是在一个悲剧感的调子里,结局急转直上,所有的问题最后都忽然被解决,为什么如此处理结尾?
结局其实我们想过别的,例如让谷子地一个人死在挖煤的小棚子里,从房顶飘落在他的身上,他没有找到弟兄的尸体,没有找回应该属于他的名分。这个结局挺好,但是后来我放弃了。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为了顺利通过审查;再一个是我考虑到自己拍的是一个商业片,商业片的观众一般最后需要一个情绪的宣泄,需要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所以最后我还是让谷子地顺利地找到了当年的部队。
“我清楚自己值多少钱”
——《集结号》与《投名状》在同一个贺岁档上,《投名状》全是明星,你这里却不是,除了在资金分配上有一定的取舍以外,是不是觉得国内市场有“冯小刚”这三个字就成了?
——几个因素构成吧,我当然很清楚自己值多少钱,会多少人来看。用明星当然会更好,可明星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一个是如果我要一个大的明星阵容,起码再增加1/2的投资,那么这样的一个投资在国内收回来就很困难了,风险扩大了;另外一个就是明星是不少,真正有票房号召力的,观众能冲着他去电影院买票的,你掰手指头数都数不出5个人来!
——如果让你数是哪5个人?
周星驰、刘德华、李连杰、梁朝伟、葛优。就这几个人吧,这几个人里头,要么是和谷子地(《集结号》男主角)血型不对,要么就是年龄大了不合适。如果在这几个人里选不到合适的话,剩下那些明星知名度挺高,曝光率挺高,但对票房没用啊!那我就不如用像张涵予这样的,物美价廉,而且他还没有什么档期的问题。现在国内好多明星也没什么票房,但他给自己弄的是挺忙的,也麻烦,当然也不便宜。中国的明星制里面其实有一个怪现象,就是没票房,但是要价倒挺高的。
——现在所有演员的片酬加起来是多少?
——很低很低,全体演员加起来的片酬肯定是没摄影师贵。
——你刚才说的卖座的5个明星里面,有两个在《投名状》里(刘德华、李连杰),你在宣传上不占先机。
——从媒体对我们《集结号》的这个报道来看力度还不错,没觉着比我以往用明星的片子,比如说要求采访的记者啊、媒体呀!不比那些少,所以我在这方面倒没觉着有被动,大家反而觉着这么一部电影特别有好奇心。《投名状》有它的优势,明星本身也有话题性,但我们这个电影是影片本身有话题性,所以在这上面还是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