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和10月我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曾经两度达到6.5%。一些经济学家乐观地认为,6.5%应该是今年月度CPI涨幅的最高点。但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最新统计显示,受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今年11月CPI同比上涨6.9%,创今年月度新高。据预测,今年全年CPI涨幅可能达到4.7%,将是自1996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
与以往不同的是,11月高企的CPI指数,并未挑起市场强烈的加息预期,甚至专业机构对“加息”的判断已经产生明显的分歧。
利率影响市场加息预期现分歧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研究部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受11月份CPI持续高企的影响,预计年底前还有一次加息。中行报告预测,央行极有可能在11月份CPI数据公布后再度加息。今年3月以来,我国CPI连续9个月突破3%的“警戒线”,8月和10月高企至6.5%的10年历史峰值。为扭转负利率,央行今年已5次加息。即便如此,目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水平仍为负。此外,中行报告还提及,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向“从紧”过渡也提升了加息预期。报告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央行有必要采取包括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定向票据等措施来紧缩银根。
而申银万国等证券研究机构近日也发布研究报告认为,今年央行还有1次加息的可能,而2008年上半年至少再加息2次。
然而眼下,认为央行至少年内不会再加息的预测声音一点不比“加息派”弱。部分市场机构认为,在最新一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后,以及考虑美国进入降息周期的事实等,央行年内再度加息的空间已经压缩至很小。
兴业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鲁政委认为,从外部因素看,美联储进入减息通道已成事实。中美间的利息差已越来越小,我国持续加息的空间受限,年底前再加息的可能性较小。而今年五度加息的调控效果,要到明年才能兑现,监管层应观望一段时间再决定。
著名学者哈继铭判断,明年最多加息两次,紧缩政策将更多地依赖数量型工具对冲和加快人民币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