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香港艺人郑少秋,是陪伴许多观众长大的电视明星,也是香港电视界的“大侠”,近日,郑少秋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了他从影经历。他称,自己刚出道时才250元一个月,全靠不死心才获得最后的成功。
粤语片时代:行情不好一个月才250元
记者:你那时候当明星容易吗?
郑少秋:不容易,像我就是没机会也不死心,一定要当明星,参加了训练班,以为能拍电影了,但其实就是当临时演员,机会也不多。即使这样也要讲关系,我跟领班的关系不好,他给我的机会不多。后来,香港搞一个地区性的话剧比赛,我拿了最佳男演员奖,庆功那天,我就签约当了个所谓的粤语片明星。
记者:当粤语片明星待遇好吗?
郑少秋:哎呀,不行不行。一开始是250元一个月,然后每年再加50元,一签就五年。每个人都是固定薪水,公司说多少就是多少。但我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感觉自己有明星的光环。我要求自己,每天都穿笔挺的西装,还系领带,出入都打的,不能坐公车。
大侠时代:拍《楚留香》拍出肝病
记者:你1976年出演《书剑恩仇录》后就一炮而红了?
郑少秋:TVB从来没有拍过这么长的武侠电视剧,是头一回,而且我一个人还分饰三个角色,一共九十集,我还唱主题曲,这对观众的影响蛮大的——这部戏的确奠定了我所谓TVB第一小生的地位。
记者:当时拍戏竞争激烈吗?
郑少秋:那时候香港有几家电视台嘛,比起现在TVB播什么观众都看,当年的竞争是很严重的。我记得1979年拍《楚留香》那阵,当时跟我们打对台的是亚洲电视,他们也要播楚留香,只是把名字改成《盗帅留香》,然后每天晚上同时播。他们还会事先探听消息,打听我们今晚这集播什么,他们就早一点把那个剧情播出来,逼得我们只能不按照小说内容来,自己编自己的。
记者:在这样紧张的竞争局面下,你们拍戏的气氛如何?
郑少秋:就是感觉没时间。记得拍《楚留香》之前,我还接了电影公司的合约,要拍一部电影叫《名剑》。我只能两头走,电影不能停,电视不停拍。结果就有了肝病,每天都手软脚软,可我还得坚持把电视拍完才去住医院。
大时代:带动武侠电视风潮
记者:你怎么看由你带起的这股武侠电视风潮?
郑少秋:是我的运气不错。《书剑恩仇录》在新加坡是首次出现这类剧,我在新加坡夜总会登台,加了位置还不够,站票都要;《楚留香》在中国台湾地区是开创武侠电视的先例;然后在内地,《戏说乾隆》,也是刚好碰到电视开放,大家能接受了。所以我觉得我好像去每一个地方都碰到了最好的时机,我们叫喝了“头啖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