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奠基人和植物活字典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科技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炼油奠基人和植物活字典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1-0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中共中央、国务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两人分获500万元奖金。

  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61%。

  在本年度的国家三大科技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项目共90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33%。

  三位工人农民获国家科技大奖。来自沈鼓集团的工人杨建华,上海宝钢的工人王军和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农民发明家王子纯三人,分别摘得了3项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闵恩泽:下一个目标是“生物柴油”

  读大二时转学化工

  读初中时,闵恩泽就是班中的佼佼者。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四川省立成都中学。

  因为会考成绩优异,闵恩泽被保送进了当时的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他最先选择的是土木系,后来,身为银行家、实业家的舅父对闵恩泽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四川缺化肥,舅父想在四川建一家化肥厂,闵恩泽改志要在家乡搞实业,建化肥厂。于是,大二时,他毅然转学化工。这个决定,为他以后走上炼油催化科学之路埋下了伏笔。  

  临危受命研究石油

  1960年4月14日,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不久即喷出原油,但这个关键时刻,前苏联专家撤走,中断了催化剂的供应。石油部决定建设一家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生产厂,闵恩泽临危受命。

  那时,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空白,没有人经历过催化剂从实验室到工厂生产这一过程,闵恩泽也只是曾在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看到过催化剂实物。

  闵恩泽组织专题组开展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他带领大家吃住在工厂车间,每天上午8时开始工作,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1时许,接着再开碰头会,到二三时才休息。

  试验过程中,还经常要与危险擦肩而过。第一次试运转就发生了掉带事故,闵恩泽一头钻进高温烘烤的干燥室,察看事故原因。后来他指导设计了自动调带装置,攻克了掉带的问题。

  “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解决了航空油断炊的问题。1965年,闵恩泽领衔研制的石油产品相继投产,中国能生产品种齐全的炼油催化剂了。

  带病接连攻克难关

  问题解决了,闵恩泽却病倒了。当时不到40岁的闵恩泽,在体检中被查出患了肺癌,要动大手术。病魔夺去了他的两叶肺和一根肋骨。

  疾病并没有阻挡闵恩泽的脚步,此后几年里,他又接连攻克了重重难关,研制出了我国炼油工业急需的磷酸叠合催化剂、微球硅铝催化剂和铂重整催化剂等。在这些成就的带动下,一批催化剂工厂、炼油厂拔地而起,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发展的基础。

  今年82岁高龄的他,正致力于把催化科学技术扩展到生物资源的加工利用上。也许过不了多久,闵恩泽会带领他的团队,把“生物柴油”像蔗糖一样,从取之不尽的油料植物中提炼出来,替代今天日益减少的石油。

  女儿说:“你的脑子比较简单,一天到晚就在想你那个催化剂的事。”

  吴征镒:恪守母亲“五之堂”的家训

  烽火中写成植物卡片3万张

  吴征镒出生在江西九江,祖籍安徽歙县,在扬州长大。在扬州中学读书时,就热爱植物,四处采集植物标本。中学毕业后,他考取清华大学生物系,师从吴韫珍教授。

  1938年,吴征镒跟随西南联合大学考察团,开始了“烽火中的科考”,徒步从长沙走到昆明,历时68天,行程3000余华里。后任职于西南联大。这段时间里,他一方面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方面根据能收集到的植物学书籍,写成植物卡片近3万张。至今这些珍贵的卡片还保存在昆明和北京等地。在清华和西南联大的10年,吴征镒打下了深厚的科研基础。  

  被誉为“植物电脑”

  吴老重视野外实践,世界五大洲中,他考察了四大洲。他的学生周俊撰文回忆从师点滴,文中写到随同吴老考察文山西畴植物的经历:“有一次,在密林中,吴老跌了一跤,却不急于起身,而是坐在地上左顾右盼,见到一株白色寄生植物,立刻拿在手上仔细察看,认出是锡杖兰——这又是一项该植物在中国分布的新记录。”

  吴征镒对植物只需看一眼,便可指出植物区系和植被。当年,前苏联学者调查和采集云南的动植物区系时,称他为“植物电脑”。  

  每天坚持写下自己的思考

  这位91岁的老人,每天坚持写下自己的思考。

  2004年,一套5000万字并有5000余幅图片、历时数十年,由全国83个单位375位植物学家参加编撰的《中国植物志》出版。其中,吴征镒付出巨大心血,最难写的一部分也由他亲自写,此时,他已患严重眼疾,凭借惊人的毅力,每年写下一两百万字。  

  “老棉袄”发现“金矿”

  吴老既是学者,又是老党员、老革命。1946年,他在云南大学标本室内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解放时,他在荣高棠的率领下,以军代表身份接管清华北大。因经常穿一身黄棉袄军服,他又多了一个外号——“老棉袄”。

  1950年,吴征镒负责橡胶宜林地的考察,32年后,“橡胶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1982年度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如今,遍布海南、广西的橡胶林已成为这些地区的“金矿”。

  47年前,他还首次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保存和继续观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的概念。

  吴征镒6个兄弟中,出了3位院士。几十年来,他一直恪守母亲“五之堂”的家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将这一治学格言传给后辈科学家。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