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萨里是伊斯兰哲学史上一名伟大的学者,他有两个伟大的贡献:一是系统考察并理清了当时各学派知识体系,成功地将苏菲引入正统神学;二是努力重建伊斯兰信仰的心学,终将活水源头引入已形式化了的宗教,旨在唤醒全体穆斯林的心。本文试图从安萨里的心路历程角度阐述其思想贡献,并指出其两大贡献都与苏菲的紧密关系。
关键词:伊斯兰 哲学 理性知识 信仰 苏菲 心学
安萨里(1058—1111)是伊斯兰思想史上著名的思想领域的改革者、苏菲谢赫、正统派教义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圣学复兴者”、“伊斯兰权威”、“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安萨里所处的时期,伊斯兰思想深受希腊哲学的浸透,伊本•西那理性主义深深影响教义学,艾什尔里等倡导的教义学渐渐教条化、形式化;而另一方面朱奈德等思想家倡导的苏菲思想却走向情感化和独善其身化。在此形势下,安萨里系统地考察分析了知识的种类和获得知识的途径、过程,并亲身实践苏菲十余年,最终致力于复兴伊斯兰思想中“向安拉之爱”的优先地位,要唤起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信仰。
安萨里幼年丧父,由父亲的一位苏菲朋友抚养。这位苏菲不仅在生活上照料安萨里,而且给他以启蒙教育。根据安萨里一生思想的发展变化,可把安萨里在对真知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即理性阶段、怀疑阶段和神秘主义阶段。从安萨里开始求学至其执教于尼扎姆学院是其理性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安萨里曾师从教义学大学者哈拉迈因•朱韦尼(1028-1085),成为其门下最杰出的弟子。安萨里系统研究了各种理论和当时盛行的伊斯兰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派的思想,并且由此成为伊斯兰权威。随后安萨里于1901年入巴格达尼扎姆学院任教。在该校执教的四年是安萨里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其学术声誉登峰造极。其批判哲学派的力作《哲学家的矛盾》就是这时期完成的。在尼扎姆学院执教后期,随着对理性范围内知识研究的加深,安萨里内心的痛苦也与日俱增:他站在一信仰者的立场,感到了理性和信仰之间的矛盾,理性的东西并不能解决一切。他穷半生之力所获得的理性的理论知识却使他陷入了怀疑的精神危机。这使得他经历了半年的痛苦和犹豫不决,直至说不出话。最终他于1095年放弃了现世的功成名就,走上苏菲修行之路,要通过冥想直接与安拉接触,获得真正的拯救。隐居十一年后安萨里重返学术界,在尼萨卜尔的尼扎姆学院任教。不久安萨里回到家乡图西设学校教学同时进行苏菲修行直至去世。
渴望确知万物的真相一直是安萨里所追求的目标。他曾说:“从青年时代开始,我就有了探索真理的热情,这是主赋予的天性。”这使得他很早就开始追求真理,也使他成就斐然。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横向地考察了知识的种类,综论各学派;二是纵向地阐述获得知识的途径、过程,阐明“理性”和“信仰”的关系,力倡“心学”。
一、综论各学派
安萨里站在一个信仰者的立场,对当时穆斯林各种林立教派以及流行的各种学说和观点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深入本质并指出其缺陷。他在晚年的《迷途指津》中说“我在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深入到各种黑暗之中,战胜了各种难题,克服了数不胜数的难关,对各个派别的信条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对各派的核心和机密进行了揭示。由此我便能够区分开真理和谬误、圣行和异端。”他不因袭盲从,认为一个对一门学科的极限没有了解的人,不可能知道该学科的缺点。要想真实可靠地指出有关某学科的欺骗和无效性,研究者必须要掌握该学科的原理,超过该学科的学者的水平。
安萨里把求知的人分为四派:辨证派(凯拉姆学派)、内学派(巴蒂尼亚派或伊斯玛仪派)、哲学派和苏菲派。对此四派,安萨里着重批判了内学派和哲学派。
辨证派主要指用理性捍卫信仰的“艾什耳里派”。安萨里指出了其本质:起先辨证学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正统而用系统的知识到处去宣传,去揭露那些异端者违犯圣行后的诡辩。结果此派很多人从原来只是为正统信仰和事情的真相而辩护,转向研究事物的本质、现象和规律。
对于哲学派,安萨里把哲学知识细分为数学、逻辑学、物理学、政治学、伦理学和神哲学。他认为前5门是真实的知识,神哲学里却包含着许多错误。依据这些错误的种类和性质,安萨里把哲学家分为三种:1、无神论者。这些人认为世界不是主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们是伪信者。2、自然主义者。这些人主要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他们不得不承认是造物主完美创造了神奇的万物,但是他们否认“来世”,否认“末日”,安萨里认为他们也是伪信者。3、神哲学家。这类学者为肯定造物主的存在以及末日、后世生活的存在作出了巨大、理性的努力,然而他们关于神哲学的思想中仍有许多错误的观点和主张。安萨里认为伊斯兰的一些哲学家如伊本•西那和法拉比就属于第三类,并将他们的学术成果划分为三种:叛教的、异端的和不应否认的,安萨里都一一做了分析和批判。在这之后,哲学在穆斯林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受到普遍的冷遇。
对于内学派,安萨里首先着重批评了该派的“免罪的掌握真理的伊玛目”理论。他指出,是“内学派”因智力不足而感到需要“受保护的伊玛目”的指引。其次,对于内学派肆意决定沙里亚术语的种种内义、误导信仰,他也做了有力的抨击。他说,“我的目的是尽可能阐明他们的观点,然后通过论证,给予充分的揭露和驳斥。结论是:这些人没有什么结论,他们的言论也毫无益处。倘若没有无知的好心朋友的帮助,这个异端邪说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对清除伊斯兰内部的异端邪说,在穆斯林信仰上正本清源,具有深刻久远的意义。
最后,安萨里详谈了苏菲。
总的来说,苏菲是一种行为的特定方式,强调个人体验,也特指苏菲修行者。苏菲修行者以自己独特的方法修炼心身,是为了追求道德的完美,感受真主安拉,在绝对真理中自我消亡。安萨里赞美苏菲“是走在安拉之道上的,他们的行为是最优美的,品德是最纯洁的,他们的道路是最端庄的。苏菲的动与静、外在与内在无不是来自穆罕默德的光辉。”
在穆斯林中产生教法学和苏菲的分歧是有其背景的。最初穆斯林的源泉统一于古兰经和圣训,后来部分穆斯林学者较偏重教法律例的研究,远离有关心灵病症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另一部分人——苏菲派,又专门探索心灵的种种病症,注重个人的修行和体验。对立的双方逐渐各自走向极端:教法学家过于重视穆斯林信仰的表面行为,而苏菲派却片面强调信仰者的内在意念。彼此把对方视为离经叛道者。
安萨里在远离红尘修行苏菲十一年后,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基础上指出苏菲的本质。安萨里认为,苏菲的异端行为非常之多,归结于一个因素是“他们精通学问之前从事苏菲修行。”当时很多苏菲修行者都学识甚浅,对求知也漠不关心。对此安萨里多次强调知识是苏菲行知的必由之路,即必须是有学问的人才宜于从事苏菲道路。苏菲优于普通穆斯林学者的特点是努力修身养性,克制私欲。安萨里比喻双方同行于探求知识的道路,一阶段后学者停下了,而苏菲继续前行。苏菲的道路是知与行结合起来才能完成的。“知”是祛除心灵上的一切障碍,抛弃各种恶劣品性,达到净心,即心灵中除了对于安拉的记念以外再无杂念。“行”就是持守礼拜中的禁戒,全副身心的记念安拉,最后沉醉消失在安拉里面。
安萨里在系统考察并亲身实践苏菲的基础上,成功地消除了以艾什耳里派为代表的教法学家和苏菲派之间的对立,将苏菲引向正统神学,扩大了苏菲的影响,推动了苏菲思想的传播。陈中耀先生说:“他把神秘主义纳入了正统派教义,摒除了苏非派的极端因素,采取中庸之道,使苏非派更趋明哲,使正统信仰更加灵活。”④
安萨里理清了各学派的知识体系,分析其特点并指出各自不足,对当时的穆斯林求知指明了方向。这是他的伟大贡献之一。另一方面他又详述了理性知识和信仰的关系,着重提出了他的“心学”。
二、理性、信仰、心学
安萨里首先从感性认识即由经验获得的知识入手。人们可以由感官所判断得到知识和结论,但是很多都受到了理性判断的否定。例如用肉眼看星星,会觉得星星只有钱币般大小,可实际上星星不知要大于钱币多少倍。从而安萨里得出的结论是感性认识不可完全信赖,或许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随后安萨里继续考察由理性获得的知识,试图由此获得“真知”。他得出的结论是,理性及由此获得的知识是基于必然性的领域,对于任何人都是同样的,比如“10大于3”这样的常识。但是理性一旦超出其必然性的领域就无效了。
在对理性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安萨里引入了“信仰”。安萨里对理性的认识和反思是走向“心学”的缘起,这也印证了在他强烈感受到理性知识和信仰之间的矛盾之时另择苏菲之路的决心。安萨里将理性和信仰区分开来,认为两者性质完全不同。理性属于知的世界,是由逻辑构成的、有着严密证明的没有任何空隙的世界。理性有其自身的范围,超越了这个范围就是无效的。信仰的世界是不能用逻辑经验证明的,只能去体验。在信仰的世界,“安拉为人造化了另一种眼睛,这种眼睛里有光,理性无法认识的幽冥和其它各种事情就呈现在它里。……唯理派拒绝启示,纯粹是无知和没有达到如此的境界和没有发现真实所致。”
在这里,安萨里并不是简单地认为信仰如同理性高于感性那样高于理性的。他是将信仰和理性感性划分于不同的世界,是两种不同的对世界的认识状态和层次,是不同质的。安萨里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当我再次审视理性的基本知识时,它不仅可以接受,而且也是可以信赖的。”他认为倡导纯粹的因袭而全盘脱离理性的人是无知者;仅仅满足于理性而忽略天经圣训的人是自欺者。所以一个真正的穆斯林学者不仅要笃信古兰和圣训,还要掌握各种理性知识,洞悉知的世界。
既然理性和信仰分属不同的世界,安萨里就旗帜鲜明地反对用理性的方式证明信仰。而当时的很多教义学家和哲学家将知的世界与信的世界混在一起,使得信仰陷入理性范围而得不到符合理性的论证,陷入泥潭。针对此点,安萨里力图重建伊斯兰信仰的“心学”,就是要把信仰还原为个人精神,将其在内心中深化。“心”是安萨里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类意识最深层次的神秘直观的机能中心,是内在于人类精神的实在,是被规定为认识安拉、接近安拉的东西,“是指人的灵魂实质,是认识安拉之所,不是与死物共有的血和肉。”在安萨里看来,信仰是内心深处的个人体验,必须是以“心”信仰。每个人对信仰的体验深浅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感受和外在表现,人们应该以亲身实践、对安拉的感情和意志力净化自己的灵魂、感受安拉,而不是仅仅遵循着当时教法学家们设制的深入生活细节的规定。因为简单地将信仰外化成形式和规定,虽然宗教的权威能渗透到普通大众生活,但是一旦宗教社会化地固定下来,对蕴育于个人精神之中的信仰也就失去了活水之源。那些在心中任何体验也没有、只是信守一定的宗教义务的人,“恰如在房顶上点灯,外面亮屋里黑,……只有由敞开心胸而得到的信仰才是真的信仰”。安萨里从正统信仰出发,将当时形式化的近于干涸的信仰再次移入个人内心的世界,使伊斯兰信仰得以复苏。这是他又一伟大贡献。
当然安萨里的这点贡献与其长期苏菲修行也是密不可分的,苏菲派一个根本特征就是注重修行者内心对安拉的体验。也可以说,安萨里所做的贡献都与苏菲有着密切关联。但是安萨里却并不是简单地只想将苏菲发扬光大。安萨里不同于之前的苏菲修行者之处,一是他是在广泛考察研究了各派学科知识后才修行苏菲,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所以他指出了苏菲的要害是缺乏知识基础;二是安萨里之前的苏菲们在修行中关注的只是自己灵魂,至于他人的灵魂向来不闻不问。而安萨里通过长期苏菲修行,不断地反省自身的内心体验,不断地分析总结,最终是为了教化曾同他一样的迷途中的信仰者。他是要将信仰植入每个人的内心,关注的是整个伊斯兰的信仰。因此安萨里十年苏菲修行后会重返学术界,著书立传,宣扬其理念。所以说与其把安萨里简单地理解为苏菲的独善其身,不如说他更是反对这一点的。“以前我传播知识和我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名利地位,而如今传播知识则是要抛弃名利地位。这是我现在的目的和心愿,安拉是知道我的一切的。我先要端正自己,而后再端正他人,我不知道能否达到目的。……为这些信仰薄弱的人指引一条正道,从毁灭的边缘上把他们拯救出来。”
参考资料:
1.《迷途指津》安萨里著,康有玺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2.《伊斯兰教思想历程》筒井俊彦著,秦惠彬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3.《安萨里及其哲学思想》沙宗平,中国穆斯林,1995年第6期
4.《伊斯兰权威伊玛目安萨里》萨利赫?艾哈迈德著,罕戈译,清真书局,2002年
5.《伟大的教义学家、哲学家、伊斯兰权威安萨里》李振中,《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政法学院
作者简介:高妍,女,汉族,山东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