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小儿锦”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穆民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生活中的“小儿锦”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1-1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小儿锦”,是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中的特殊产物,也是先贤们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据老人们讲,早年间经堂教育中的“海里凡”(学员们)汉文基础极差,为了记住所学的经典意思,用阿语拼写出汉语的字音,用以记录和解释经文的汉意。我的理解,这就像我们现在学生们的课堂笔记,只不过那时,用阿拉伯语字母拼音,代替了汉语的字音和字意,后来这种方法,拓展到了注解经文、书信、记帐等方面。另外,我在埃及留学时,外国朋友学习汉语,也是用阿文字母拼写出汉字的发音,这使我想起了“小儿锦”。
    “小儿锦”具体是如何创立、形成的,说法不一,但大部分都认为是经堂学派鼻祖胡太师所创。它的应用在穆斯林生活、学习和日常活动中,应用十分广泛。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小儿锦”,在经堂教育中,对于培养伊斯兰教的专职人员起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据我的两位老师讲,他们初学经典时,师祖们都是拿着用“小儿锦”校对好了的“大经”,为他们讲解,对此,我在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上学时,还专门请教过杨宗山院长和已故的杨连凯教授,他们观点是,“小儿锦”如同经堂学员们的“拐棍”,用它来记录、注解,以协助记忆,一辈辈流传,到了现在,一些老阿訇,用起来,已经十分驾轻就熟了。记得在上经学班时,我的已故恩师左文贵所授《伟嘎耶》,即是小儿锦校对好的。去年,我荣幸地获得了已故杨增福阿訇后人赠予的两本“大经”,其中一本《伟嘎耶》,上面就有“小儿锦”注释。据我恩师马德贵讲,文革前他曾有一套《古兰经》是“小儿锦”注的,十分精致、详细,爱不释手,可惜文革中毁之一炬,至今提起,老人家恋惜之情,仍溢于言表。
    另外,“小儿锦”也经常用于清真寺经堂教育读物上,特别在清真女寺,有很多年逾古稀的女阿訇,几乎手头都有几本发了黄的“卧尔兹”劝善经,这些劝善故事,大部分都是用“小儿锦”写成。我在已故邱师娘(法广方阿訇)府上,曾见到过几本,几乎写的都是穆圣和圣女法图麦的一些传说故事。这些读物,一般称之为“黄纸本”,我在我岳母堤口女寺金玉美阿訇处,也见到过用“小儿锦”写的《教法摘要》(否祖)和《四篇要括》(撤哈尔•法过力)。书写的十分精美,完全是手抄本,我岳母这一代,并没较深的汉语文化,但讲解起这些经书,滚瓜烂熟,如履平地,十分轻松,这足见“小儿锦”,在经堂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小儿锦”也被广泛运用,穆斯林记事、写信等都用它,我记得已故金炳文阿訇曾说,他小时在外地求学,经常与家人通信,就是用“小儿锦”掺杂着汉字,能够提意思讲明,其父金宝财老阿訇,一看就明白,也用“小儿锦”回信,这样父子你来我往,好几年,互通音讯;十分有利,据传,文革期间,有位阿訇被强行赶出清真寺参加劳动,造反派知道他不会写字,故意刁难,硬让他干会计,他急中生智,用“小儿锦”记帐,人们谁也看不懂他的帐目,这时,有人就想借此整治他,开会批斗他,要求他交待问题,结果,用了两天半的时间,当众对帐,分文不差,赢得了群众的尊敬,一时传为佳话。
    “小儿锦”作为宗教经堂教育的产物,在今天,褒贬不一,但我个人以为,它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伊斯兰教中独有的一枝奇葩!
◆刘志亮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