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母亲,赛俩目!(上)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人物春秋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亲爱的母亲,赛俩目!(上)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1-1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我亲爱的母亲离开我们已经15个年头了,然而在我心目中,母亲的形象和言行依然常在,回眸往事让人感悟非常,永志不忘。母亲在长春市回族及伊斯兰教界,特别是在穆斯林妇女中,享有较高的声望,留有深刻的印象,为长春的民族事业和伊斯兰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自幼学经远嫁山东

  母亲马淑琴于1921年5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沧县,四、五岁时随外祖父母从河北沧县北上哈尔滨谋生。到哈尔滨之后,外祖父在道外十二道街清真寺旁边开了一家“沧滨金鱼厂”,做起了养、售金鱼的生意,并且兼营一些鲜花买卖,因勤于经营生意渐渐红火起来。在哈尔滨提起道外回族“金鱼马”家,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母亲七岁起,就在哈尔滨道外东女寺学习经文。先是师从杨素一阿訇,后来投师海淑华阿訇门下。母亲在20岁之前,先后经杨、海两位阿訇在哈尔滨和长春挂了两次幛。至今家中尚留有海淑华阿訇身穿官衣为母亲挂幛,师徒拿手的照片。母亲在长春清真女寺听过经,1941年,母亲即在哈东女寺做阿訇。1943年又与父亲(金衍祯,济南西关金家店哲合忍耶清真道堂金子常阿訇长子)结婚,父亲当时在济南电业部门工作。父母亲恩爱有加,情意温馨,互相敬重,美满幸福,生活虽未达小康,但也可温饱。婚后第二年,母亲生下我胞兄,不到十天便夭折了。1945年农历九月初六,父亲因病抢救无效,复命归真。当时母亲正怀着我,才四个多月。父亲的突然离去,残酷地刺伤着母亲的心,结婚两年即失去了应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亲人,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母亲是怎么过来的,是怎样忍受这人世间最难忍受的丧偶的痛苦与悲伤,真是让人很难想象。次年农历二月廿八中午,我出生了。母亲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又有了希望,她坚强地支撑着,把希望寄托于我,开始了我们母子俩相依为命的生活。全家对我呵护有加,祖父为我起了名字和经名,在1956年春天,祖母只身专程来到东北长春为我过10岁生日。曾祖母和祖母都十分疼爱我母亲,尤其是父亲的英年早逝,更加重了她们对孙媳、儿媳的这份深情。

  受聘东北长春上任

  1949年底,母亲携我回哈尔滨娘家住了一个阶段。因母亲在长春女寺听过经、挂过幛子,在哈尔滨东女寺做过阿訇,长春的女乡老们商议着,提出聘请母亲就任长春女寺阿訇的想法。1951年在济南石金英老人家专程陪送下,我母子离开济南的家北上去长春上任。四十年代,因教门的缘由,母亲远嫁到济南金家店,五十年代,也是由于教门的原因,母亲又回到了东北。
  长春女寺实际上是男寺的后院,男寺正门向南,女寺正门朝北,中间设有便门通道,平时上锁,设有电铃,以便互相联系。男寺古树参天,环境幽雅,女寺庭院也有几棵很粗很高的大榆树,大殿和水房于西、东两侧,北侧开门,南侧是教长室和住屋、仓库。我母子到了长春女寺之后,外祖母(马杨氏)就从哈尔滨来到长春女寺陪伴女儿。祖孙三代同于长春女寺生活下来了。除正常的教务活动之外,母亲开设了经文班,每天来学经的人不少,年龄参差不齐,但没有长住海里凡。
  1956年河北泊头石金湧多斯提送次女石景芝来长春女寺投师念经,从此我有了一位姐姐,姐姐对我照顾有加,让我非常高兴。石十爷是与我祖父同去新疆的老教友,其兄石金英、侄石景春都是济南的知名高目。金石两家是世交,同属哲合忍耶教派,是颇有罕格的。至今,景芝姐视我情同亲弟弟,来往甚为密切。每年九月初六都是我们结伴同行赶赴吉林市船厂太爷的而麦来的。
  我从小就受到母亲关于文明礼仪修养和回族伊斯兰教知识的教育,我是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成长起来的。母亲以虔诚的乜帖心和特有的智慧、博大的胸襟、无私的奉献启迪和教育着我。我从她那里懂得了爱,懂得了人生的真谛。知道怎样用脑子去思想,用手去劳作。母亲常说,最宝贵的东西,是知识,是健康,而不是其它。母亲告诉我说话时,对人称谓要用“您”,不用你,语气要友善和缓,不许生硬,给人倒水后,茶壶嘴不能对着人。并教我学赛俩目、清真言,告诉我在寺里边的一些必须注意的地方。对阿訇和乡老要行礼,说赛俩日,主动打招呼。上学临走时要和母亲说再见,放学回到家中要主动向家人和客人打招呼问候,并要行礼。只是遇到家里来的客人多时,我总是一个个地行礼,惹得客人连连笑着说,别一个一个地行了,行一个礼就代表了,全有了,引得众人一阵笑声。

  爱国爱教敬主爱人

  母亲从小就是在清真寺里成长起来的,她一生全身心地致力于伊斯兰教事业,为吉林省、长春市伊斯兰教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81年8月召开吉林省第一届伊斯兰教代表会议起,她一直被选为省伊协常委;从1983年10月召开长春市伊斯兰教第一届代表会议起,她在历届代表会议上,都被选为市伊协副主任,受到吉林省及长春市伊斯兰教界,特别是女穆斯林的拥护和尊敬。母亲待人宽容、诚信,与乡老会,穆民群众及男寺之间相处得很好,很快就被人们认识、熟悉和拥戴,有了良好的口碑。由于民族政策的落实,相继在市人大、市政协、省市妇联和省青联参加了较多的社会活动。1983年依照中央精神,切实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抓好回族群众中的就业问题,民族部门和劳动部门协商,妥善安排。母亲经常以人民代表的身份为一些回族失业、待业人员谋求工作而奔波忙碌,跑代表科,找民族科,去劳动局,到失业、待业人员的家里,每当母亲风尘仆仆地解决了几个人的劳动就业,虽然一脸汗水却是满面笑容,喜在心中。等待就业的穆斯林听到找到了工作的消息都感动得连连致谢。母亲总是告诉他们,不要谢我,有了党的民族政策,才有我们回族群众的好日子啊!有了工作,是件喜事。参加工作就得好好地干,这才对得起党和政府,也为我们民族增光。当年的长春市回民搬运队就是在母亲和其他代表共同努力下组建起来的,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长春工业有了大发展,新建了一汽、长客、柴油机厂等大厂,原有的卷烟厂、橡胶八厂也都相继扩建。这些单位,需要招收一大批职工,市政府民族工作部门抓住了这个良好机会,与劳动部门紧密配合,把一批批的回族失业人员输送到这些单位。我母亲以市人民代表的身份,积极参加这项工作。那段时间在长春一汽、长春客车、柴油机厂、橡胶八厂等单位都去了不少穆斯林,有的后来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前些年,有些当年母亲帮助找到工作的穆斯林见到我,都关切地询问母亲的情况,当得知,母亲已经离开了我们多年时,他们都很深情地说:“马阿訇真是一位好人啊!热情,亲切,心地善良,尽给我们办好事。”母亲在回族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得到良好的评价,是与她为广大的穆斯林群众说话办事、办好事、办实事分不开的。
  母亲就任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她积极参政议政,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反映宗教界、民族界和妇女界的一些实际问题。上情下传,下情上达,在巩固民族团结,宣传教胞爱国爱教和促进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比如,穆斯林家庭与他人共用厨房、高校清真食堂的伙食、商贸副食售货处的清真不便以及回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等等,母亲都积极反映给政府和有关部门,并协助政府帮助解决。五十年代的“五一”、“十一”,市里总是要组织各族各界的庆典游行队伍,每年的少数民族的游行队伍,都是母亲与街道办事处的负责同志,跑前跑后,负责安排落实,完成这项例行的体现民族特色,展现民族精神的游行工作。寺里的海里凡到了男婚女嫁的年龄,母亲总是帮他们筹备,操办婚礼,安排得妥妥当当,让他们感觉到象在自己家里一样,毫无后顾之忧。安心于学习,安心于教门。
  母亲受到穆斯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还因为母亲忠实地笃信教门和一贯接济贫困,母亲与曹大姨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曹大姨就在女寺门前居住,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把斋礼拜,坚守五时乃玛子。她年轻守寡抚养着几个儿子,生活比较困难。母亲与曹大姨姐妹俩相处很好,一直格外关照曹大姨。“文革”之后年岁大一些了,也时常去曹家探望曹大姨,带去乜帖和食品。1992年以后我和家人依照母亲的做法,也是每逢年节都专程去探望曹大姨,送上乜帖和食品。百善孝为先,看望曹大姨不仅是对老人的关爱,也表达了我们对母亲的怀念。这个做法一直坚持着,直到老人家归真。山东省平原县王杲乡甜水铺村有一位王长江多斯梯,他身有残疾,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他曾来到过长春寺中,与母亲有过几次交谈,母亲的鼓励和启发,充实了他坚定地对待生活的信心。他称母亲为阿訇大姨,说阿訇大姨点悟他一心向主,积极坚强地生活,母亲为他带上钱、衣物和一些食品与他依依话别。以致许多年来,一直没断联系。每逢大小尔代节和圣会、法图麦会等纪念活动,总要安排女乡老为王长江多斯梯打点上钱、物,并写上封问候信给他寄去。王长江也每每寄回一些红枣和麦仁,让寺里边用到庆典做事上去。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几次寺里做事“糗糁”(做一种鸡肉粥或羊肉粥,用麦仁做)都是用的王长江捎、寄来的山东麦仁。我曾经受母亲嘱咐给王长江寄过钱,写过信(每次百元以上,这在当时已经很不少了)。他的父、母均已过世,自己没有成家,他祈求真主慈悯,依仗的是东北阿訇大姨,盼望的是长春女寺的乜帖邮寄单。我没有见过王长江,只见过他托人写的来信,文字朴实、热情,但充满着“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声色兰化知己”的感觉,充分体现出穆民之间的互相帮助,共同敬重的虔诚心理。
  母亲作为省、市妇联执委、省青联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委员,参加的社会调查和参观,视察活动是很多的。有时我也随母亲参加视察活动。1953年的省少数民族参观团和1957年夏视察参观长影,我都有幸随母亲同去,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1957年母亲携我回故乡参加三姑母金衍珍(三姑父周义清)的婚礼,并且把我放于济南家中,从济南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三次妇代会。闭会后,少数民族妇女代表留在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邓总书记等老一代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母亲与济南市市中区周文萍区长(女、回族)同车返回济南。据说周阿姨健在,借此祝愿她老人家晚年幸福,健康长寿。当年母亲、周阿姨同哈尔滨女寺韩风桐等在北京的合影照片还留在母亲的影集中。1959年母亲随吉林省少数民族参观团赴京,受到党中央朱德副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且有幸参观了首都十大建筑。母亲参加了这些社会活动,回到寺中都认真地向穆斯林群众传达、宣传,让人们更进一步地理解到祖国各地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英明正确。
  母亲是热爱生活的,自五十年代起,母亲就在女寺教长室养了一些金鱼,可能是“金鱼马”祖传的缘由,金鱼养得特别好,给人一种美好的陶冶。女寺庭院中栽种了很多花草,我虽尚小,也帮前帮后,母亲总说我是“越帮越忙”。现在盛行的敬献母亲节用的鲜花康乃馨,当年母亲栽种得满院都是,开花五颜六色,煞是好看。还有移栽到庭院中的玫瑰花(俗称“刺玫”),也是一株株长得生气勃勃。每年春天花期一到,我就帮母亲采集玫瑰花瓣,母亲自己制做玫瑰酱,很香甜,很好吃。但总要送出很大一部分给别人,还要留下一些在古尔邦节、圣会和法图麦会上做“散不撒”和甜油香使用。母亲做油香是很在行的,特别是一种来自西北和济南金家特有的传统手法做的东北很少见的发面油香,松软香甜,象点心一样,更是耐人寻味。母亲做的饭菜很香,似乎是从小念经,在寺里向几位阿訇学习的偏得,以及在济南生活十来年的厨艺锻炼和本身兴致于厨房操作的原因吧。每逢过乜帖,母亲总要做出一些特色菜肴。上席时,先上两个大盘,一盘是果碟,按哲含仁耶传统习惯,用于鲜水果拼摆的果盘,必须有枣,“口到”时要先吃枣;另一盘就是西北风格的发面油香和好多花样品种(麻叶、套环、小麻花、散不撒等等)。然后才上菜,金家特色的炸藕合,香椿鱼,江米鸭子,山药丸子,桂花藕,江米藕等都是东北少见的。母亲更擅长做鸡,清墩鸡、红焖鸡、黄焖鸡,那真是各有各的味,各有各的样,都特别香。母亲做的清蒸羊肉更是一绝。形状、色泽漂亮,羊肉片绵软,味道清香,汤汁鲜美。食后口留余香,让人铭记心间。(未完待续)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