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贵的莱麦丹月里(公历的2007年10月2日11时29分),我们的慈父陈振海走完他今世79年的人生路程,安详地归真了。
按照父亲的遗愿,我们在临沂南关清真寺为他老人家举行殡礼。山东省委统战部、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宗教局发来唁电,临沂市委统战部领导介绍生平,对我们父亲一生为党的事业奋斗,尤其对党的民族宗教工作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对父亲的人品、人格给以高度的赞扬。南关清真寺代表全市穆斯林群众的心愿,为父亲制做两副挽帐:风范永存,德高望重。依照父亲临终前反复叮咛的“丧事从简、从简、从简”的原则,我们不破孝,不跪拜,不收礼金、挽帐,同时委婉而坚决地谢绝了单位及个人送花圈的请求。父亲的殡礼庄严、隆重且又十分的俭朴:古老的南关清真寺内优雅而洁净;寺内外一片白色的礼拜帽,还有素色的盖头;“赛俩目”的问候声不绝于耳;传经和站“者那则”时,众位阿訇悠扬的诵读声净化着参加殡礼的人们的心灵,也为父亲祈求着真主的慈悯和护佑。父亲的老领导、老同事来送他,附近的穆斯林群众来送他,我们的亲朋好友来送他。我们姐妹三人泣不成声、依依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在众位穆斯林的帮助下,大姐顶罩子(塔布匣子),送走了父亲的埋体。从此,我们没有了父亲,只有父亲的音容笑貌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只有父亲的叮咛嘱咐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父亲生于1928年,在他12岁时,我们的祖父母因贫困和疾病交加,前后两天相继归真,撇下父亲和我们年仅7岁的叔叔。后来叔叔过继给本家我们的一位爷爷,总算有了依靠。无依无靠且衣食无着的父亲,在1944年的深秋毅然离家,投奔了革命队伍,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父亲1945年5月入党,解放前一直在鲁南三地委群委做党的民族工作,并组织了回民协会和回民支队进行革命斗争。1949年以后,父亲先后任中共费县县委组织部干事,临沂地委统战部干事,临沂专署水产局副局长,沂源县委、临沂县委副书记等职务。1975年任中共临沂地委统战部副部长,1979年任地委统战部副部长兼行署民族宗教办公室主任。1985年6月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
失去父亲的悲痛使我们尚无力打开尘封的全部记忆,我们只能把父亲重病以来的点点滴滴体会出来,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坚强我们的意志,告慰我们的父亲。
父亲在2004年1月患了重病,一场大手术及术后的并发症使父亲受尽了折磨,他老人家咬着牙硬挺过来了。慢慢康复后,父亲更加珍惜生活。他热爱生他养他、他战斗过工作过的沂蒙大地;他更热爱突飞猛进发展的大临沂、新临沂。有时,我们工作闲暇之机,驱车带父亲去看看沂蒙大地的山山水水,他对曾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常常留连忘返,归后数日津津乐道的回味着他的人生路程。平时,他或步行、或骑电动自行车、或骑三轮车,走优美壮丽的滨河大道,逛五光十色的各类市场,游各有特色的大小广场,感慨着临沂的“大”、临沂的“新”。他的乐观、他的坦然、他的知足,影响着、激励着他身边的人们。今年4月,父亲重病复发,身体器官的功能严重衰退,他一方面积极配合治疗,一方面坦然的笑对他的余生。初时,父亲每天坚持散步、看报,坚持自理生活,不愿意影响孩子们的工作和生活。后来,父亲连下楼拿报纸的力气也没有了,才肯让我们帮他做事情。父亲不管有多么不舒服,对前来探视的他的亲朋好友都谈笑风生,他幽默风趣的话语常常引的大家哈哈大笑,人们只是从父亲变得枯瘦如柴的形体上感到他是位重病的老人。父亲生命的最后二十二天,我们姐妹及各自的爱人,日夜24小时排班照顾他老人家的饮食起居,父亲的眼神中常常流露出对劳累的孩子们的歉意和疼爱,让我们现在想起来就心痛。父亲患重病三年多来,从没向病魔低过头,默默地与它斗着。尤其是后期,我们眼看着他老人家翻来覆去的熬煎、坐卧不安的痛苦,但是从来听不到他的呻吟、他的抱怨、他的气馁。父亲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出一个老布尔什维克的优秀品质,同时体现着一个穆斯林坚忍的品德和坦然的生死观,永远激励着我们。
父亲一生沉默寡言,处世为人低调。平时我们姐妹回家,或是往家里打电话,多是与母亲聊天;我们对父亲的体贴和父亲对我们的关怀,多是通过母亲中转。只是在我们遇到人生大事时,才向父亲请教一二。今年父亲重病复发后,敞开了他的话匣,老人家非常喜欢和我们聊天。他不断的回忆着他的童年、他的工作历程以及我们家庭的变迁,发着他的感慨。他感慨最多的是“你们千万不能忘了党恩浩荡啊!你看现在社会多进步、咱生活多好啊!没有共产党,我这个从小没爹没娘的苦孩子那有好日子,那有你们的今天”。他歉意的表达“你们小时候我给你们的父爱太少了,那时候只知道忙工作”。他多次给我们口唤:“你们都很孝顺,我对你们很满意”;“你们在社会上都为(作为)的不错,我很放心”;“你们过得都不错,尤其是你们很团结,都能为别人着想,不自私”。父亲给我们的话就是这样简单、朴实,但却让我们回味无穷,做人做事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父亲归真的前一天,他的外孙女婿来探视他,老人家忍着痛苦和蔼可亲的对孩子说,“年轻时要东奔西忙的干好工作,也要照顾好家人,照顾好孩子。孩子是财富和希望啊,这是我八十年的人生体会”。同一天,父亲正读高三的外孙子来病房要求值会儿班,他恋恋不舍地对孩子说,“你走吧!你学(习)的不错,你爸爸妈妈很高兴,回去好好学(习),别让他们操心,让他们好好干(工作)”。外孙顺从地答应着,父亲满意地笑了。父亲留给第三代的,是朴实而语重心长的叮咛,是和蔼慈祥的笑容。我们的母亲是建国前的老党员,六十年代初为抚育我们姐妹而放弃了工作,父母一生风雨同舟,过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前半生是贫苦,后半生是传统习惯)。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我们姐妹做人的成就。父亲对相依为命的母亲今后的生活,做了周密的考虑和详尽的安排,细微到母亲理发这样的小事。父亲交代我们比较多的还有他的后事安排,除了反复申明“从简”的原则外,还考虑了许多细节: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要给别人增加负担,不要惊动老家的人,不要太为难你们自己,等等。父亲考虑问题的清醒,处理事情的理智,关怀他人的细腻,安排后事的周到,让我们姐妹佩服的五体投地。父亲坦然平和知足的心态和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品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父亲79年的人生故事很长很长,父亲生活的酸甜苦辣很浓很浓。父亲留给我们的记忆很多很多,父亲带给我们的思念很深很深。值得我们永远地回味、思索、吸收、继承,是我们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真主在尊贵的莱麦丹月里打开了所有的天园之门,我们默默地祈祷,愿至仁至慈的主提升父亲在天园里的品级吧!阿米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