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回族伊斯兰教碑刻概观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史料钩沉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青州回族伊斯兰教碑刻概观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1-1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青州市是山东省回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就是山东中东部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青州回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民族,自元末明初入居青州七百多年来,与时俱进,人才辈出,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财富,古碑石刻就是其中之一。虽历经沧桑,几遭摧残,但保留至今较为完好比较有价值的古碑石刻仍有18通之多。主要集中在东关真教寺、城里清真寺、上黄峪清真寺。这些碑刻上至明初下到中华民国,多数为清朝,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记载了青州回族的历史渊源和团结奋斗、勤劳智慧的历史,传承着青州回族笃信伊斯兰教的意念,对研究山东甚至全国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有重要价值。白寿彝先生在谈到回族史研究时主张,“第一件事是把有关的碑刻进行拓摹、照相,其中包括大量的礼拜寺碑刻和墓碑。这些碑文记载了礼拜寺的建筑和组织、人物的活动,还反映了一些社会情况、经济情况。”今天,我们站在这些古碑石刻面前,用手就可以直接触摸到自己民族的文明和历史。本文拟从五个方面概略介绍这些古碑石刻。
  一、建寺碑
  《青州真教寺建寺碑》在东关真教寺二门内北山墙上,嵌有《青州真教寺建寺碑》,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掌教赵璜查旧迹立石。碑文记载了东关真教寺和城里清真寺的始建与重修。碑文曰:“青州府东南隅有古刹清真回回礼拜寺,自大元大德六年元相伯颜后裔所立。自大明洪武定鼎,荒废逃散止存不过三五家。承理有明成化丙戌科进士刘瓒,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分守汉中兵备道重建。又有明正德辛未科进士杨应奎,官至河南南阳知府重建。东门内迤南礼拜寺,系明宁阳王载垿所立,有明乙丑科进士马之骥,官至国子监司业重建。两寺根本,修建始末,立石垂世,永久于后。”该碑对确立东关真教寺和城里清真寺的始建年代有重要历史价值,也是研究青州伊斯兰教历史的宝贵资料。碑体宽95公分,高46公分,汉文楷书,青石阴刻,保存完好。余振贵、雷晓静编著的《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赵潜主编的《青州回族溯源》(重庆出版社)都收录此碑文。
  碑中所言“伯颜”为元咸阳王、中书平章赛典赤赡思丁之孙,纳速剌丁之子,原名阿不别克儿,元世祖赐以“伯颜”平章称号,故名。他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至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出任中书平章政事。真教寺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正是伯颜出任中书平章之时。“伯颜后裔”即今青州回族赵姓。“查旧迹立石”之赵璜,为赵氏九世祖,时任东关真教寺与城里清真寺两寺掌教。
  《清青真教寺碑》据《青州真教寺建寺碑》所记,城里清真寺“系明宁阳王载垿所立”。现在城里清真寺后阁楼内西山墙上,嵌有第二代明衡王朱厚火乔为建寺题写的“清真教寺”石碑。四个楷书大字潇洒飘逸,碑正中偏上嵌有“皇明宗室”、“衡王图书”两方篆书印章,上小下大。碑体宽118公分,高50公分,四周有7公分宽花边。据明《嘉靖青州府志》(封建表),第二代衡王朱厚挢为衡恭王朱祐楎长子,嘉靖二十年(1541)授封。宁阳王朱载垿为第二代衡庄王朱厚火乔庶5子,嘉靖二十五年(1546)册封并于当年去逝。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衡王世系表》记载,载垿“庄庶五子,嘉靖二十五年封,薨。”碑上没有时间落款,但从宁阳王册封时间上推断,此碑当在嘉靖二十五年,载垿授封后去世前。修建清真寺题写碑刻,反映出明衡王府与青州伊斯兰教的关系相当密切。
  《黄峪清真寺碑记》在黄峪村清真寺的大门影壁背面,嵌有一石碑,碑体宽142公分,高86公分,碑四周有7公分宽的双锁皮花边,青石阴刻,汉文楷书。这就是黄峪清真寺的建寺碑,碑文记述了黄峪清真寺的修建始末原由。碑文曰:“青郡南门外路达西南约二十里,东西两山之间有黄峪庄,新建礼拜寺一座。原因刘氏高祖讳承贵者,于康熙五十六年自郡城移徙黄峪居住。承贵公本系郡城中人,曾为清真寺掌教,故于穆罕默德之道有深契焉。所以临终之时有嘱托子孙遗言,曰此地于郡城寺道路云遥,日久恐于教门渐远,若吾百年之后,尔子孙家道稍宽裕,务必在此建立礼拜寺,是吾平生之志也。今刘氏虽未巨富,较往日渐宽裕者不乏其人,于是佥议捐资,竟成胜事。”该碑由刘承贵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八世孙与村民四十余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同立,邑庠生张学谦撰文并书,赵中年、赵佃年刻石。该碑真切地反映了黄峪村回族群众对伊斯兰教的笃诚,对研究青州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修寺碑
  据《青州真教寺建寺碑》记载,真教寺建成后有明成化丙戌科(1466)进士刘瓒大修,又有明正德辛未科(1511)进士杨应奎大修。刘瓒字庭壁,青州人,回族。初任青州府司狱,后官拜江西道监察御史转陕西汉中兵备道按察司副使,敕封文林郎,真教寺中原有其所书匾额“教本真一”。杨应奎字文焕,号渑谷,青州人,回族,历任仁和(今杭州)知县,兵部主事,礼部员外郎,临洮府(在今甘肃省)知府,南阳府(在今河南省)知府,真教寺中原有其所书匾额“乾元资始”。如今真教寺内尚存修寺碑三通。
《新建二门碑记》清雍正九年(1731)二月,张永盛撰文并立石,罗斌书,于存孝镌字。该碑是七十四岁老人张永盛捐资修建真教寺二门所立。碑文记述,成化丙戌科进士刘瓒后人多次创修真教寺,其“从子刘绪增修于弘治壬子,嘉靖辛卯长公汝继同沙思仁等大为创建”。至清雍正年间,回族人口不断增加,寺内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张永盛先生“首倡修葺,鸠集同人,起建后阁,恢阔大殿”。大殿建成后尚缺二门以蔽内外,张永盛虽年愈古稀,“思欲独肩其事以成其功,遂鸠工庀材,不日事竣”。碑中特别说明,张永盛“粤稽家乘,本刘姓侍御公谱系也,因邑庠生讳让,嗣岳公浚,赘张氏,而继志述事则未尝一刻忘也”。张永盛原是刘瓒后裔。该碑嵌于真教寺二门内北山墙上,碑体宽130公分,高56公分,汉文楷书,青石阴刻,保存完好。该碑对研究真教寺修建历史有重要价值。
  《重修真教寺二门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青郡阖教公立,时文光刻石。该碑记载了张永盛捐资修建二门之后,教众又集资扩建之事。碑文曰:“惟有二门于雍正九年乡老张永盛号贵卿者捐资重修,年久削落,渐远倾圯,且旧制仅一间。新建之殿宇门庭,殊觉恢宏与狭隘迥乎其不伦也。于是阖寺同教公议重修,各捐囊资,以成盛举。鸠工庀材扩为三间,高其阔宏,焕其扉宇,使隘者广之,朴者华之”。该碑嵌于真教寺二门内南山墙上,碑体宽134公分,高55公分、青石阴刻,汉文楷书,保存完好。该碑对研究真教寺之修建始末有重要价值。
  《真教寺重修后楼碑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邑增生丁荣桂撰文,廪生张汝翼书丹。该碑记述了真教寺重修后阁楼之始末。碑文曰:“众社积蓄业已有素,丁君亮斋先生 复捐资以助之,阿訇张履亭、复亭远以募之,并城关等处捐钱有差,乡老王志亮督修”。“王君振亭,张君鉴远、张君麟、脱君□□等连夜筹划计全终始日,劝丁亮斋又捐金若干数,兼资以赵君克礼,张君鉴远等,敷来济宁州诸公之项。”终于将工程完竣,使后阁楼巍峨壮观。碑上记载,时登州镇总兵,青州府侯补道,海防分府,署益都知县,寿乐营都司等军政部门均有捐助。反映了当时军政各部、社会各界对伊斯兰教的尊重。该碑在真教寺院内二门前,碑体高216公分,宽86公分,青石阴刻,汉文楷书,保存完好。
  《修寺社碑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邑增生丁荣桂撰文,丁荣庆书丹。该碑记述了清嘉庆十八年真教寺遭受火灾后,于道光二十八年重修之事。“嘉庆十八年,院罹火灾,半伤煨尽,众议修建者数矣,而工资浩繁,亘苦于力之不逮。时则有首善十余人,绸缪恳切,爰偕同志结立义社,由一日一钱之蓄,渐增至五百余缗,勿谕始终,勿惮辛苦”。而后众人响应参与,率成其事,使真教寺得以重修。碑体高220公分,宽86公分,青石阴刻,汉文楷书。碑在今真教寺二门前院内。
  城里清真寺于明嘉靖间宁阳王所建,之后有明乙丑科(1625)进士马之骥重建。马之骥字胜千,青州人,回族。中式后授馆职,因不甘与魏忠贤之党同流合污而被贬回家,后被起用检讨之职,升国子监司业摄祭酒。
  《重修清真寺碑》清宣统三年(1911)由赐进士出身国子监学正法伟堂撰文,钦点翰林院修撰状元王寿鹏书丹。该碑是为衍圣公向清真寺赠“道合儒宗”匾额而大修后所立。碑文主要记述了青州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和清真寺大修的情况。作者法伟堂是《山东通志》和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的主编,“客居青州十余年,见清真教中尚然诺、重信义、洽邻而睦众,同田共井,悉化畛域,盍数百年于兹矣”。“奉教者皆体以五禁,遗意修己而不忮于人”。“吾知凡膜拜寺中者,必将阐求教旨,恪遵轶规,日新又新,倍盛于昔日。况今国家振兴庶务,政教广布。尚公德则首去诈虞,讲卫生则先贵洁净。而清真教中久习大净之法,无妄之训,则守本教而从新令,尤为易易,是大可幸也”。“今衍圣公以青郡回汉之和冠乎寰区,特赠匾额,以志嘉慕”。碑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热情地赞扬了青州穆斯林群众的优良品质和青州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文化的和谐融合,反映了伊斯兰教与政府新令的和谐统一。这次重修,总监工赵克成,共需工2400,京钱2000串。碑体高180公分,宽65公分,原碑已毁,幸存丹书原稿。
  三、捐田碑
  《清真寺捐田碑记》该碑是为马建周先生给城里清真寺捐田所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青州丁荣桂撰文,杨澍书丹,武生马殿甲立石。马建周先生是当地有名之士,“守清履洁,砥志束身,虽届耄耋之年而信念愈坚,声望播于乡里。捐大地二亩,用以解决池塘之需,方便教民沐浴”。碑体宽130公分,高90公分,青石阴刻,汉文楷书。碑现在城里清真寺,嵌于女寺后墙外。
  《清真寺捐田碑记》该碑是为刘复之阿訇给城里清真寺捐田所立。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青州丁荣桂撰文,丁荣庆书丹。刘复之阿訇早年师事马云青先生,对伊斯兰教义有较深的理解,砥砺奋进,“乃游古粤质名师,晦明风而讲习维殷,不几年而学遂以成”“迨丙申春旋里,终帐传业,孜孜不倦,正将己大地二亩捐入寺中,永为小学延师之资。”碑体宽130公分,高90公分,四周有5.5公分宽花边,汉文楷书,青石阴刻。碑今嵌于清真寺女寺后墙外。
  《清真寺捐田碑记》该碑是为乡老马裕久先生给清真寺捐田所立。清同治八年(1869)青州杨澍序并书,马裕久之子马建勋、立贤、敬贤、思贤立石,孙起秀、刘继周镌石。碑文曰:“尼山钟鼓,昭往古而启来今;邹邑风范,辟异端而正心学。降而程朱公迭有阐发,以故至道不没学术无垂也。然不有名师难望翘楚,不有资奉难絷白驹”孔孟之道传承千年,没有良师难以维持,没有经费难聘良师。清真寺虽有地四十亩,各有所属,尚不充裕,何足良师俸禄。乡老马裕久捐地二亩,“以为延聘名师之资”。碑体宽140公分,高96分分,四周镶有7.5公分宽花边,青石阴刻,汉文楷书。石牟今嵌于清真寺女寺后墙外。
  《黄峪清真寺捐田碑记》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刘承贵后人刘长义等19人同立,前清邑庠生黄慎斋撰文,儒童黄玉桂书丹,石工刘凤彩、姜书智。碑文记述了黄峪清真寺建成后,刘承贵后人又为清真寺捐地之事。碑文曰:“青郡城西南约二十里上黄峪庄,有刘长清、刘长恕、刘长明、刘金美者,勤俭持家,其性乐善好施,有先人创立清真礼拜寺,悯其膳养之无资,遂乃慷慨解囊相助,特捐云峡河庄南石竹山中田二亩正。又有刘金魁、刘金阶、刘正智等出诸一家,后先济美相继捐资,复捐云峡河庄南石篮子中田一亩。”碑体高150公分,宽74公分,青石阴刻,汉文楷书。碑在今黄峪清真寺院内。
  四、先茔碑
  由于历史的原因,青州回族几十个姓氏的先茔墓地早已荡然无存,记录历史渊源的先茔墓碑也一块没留。只有回族赵氏后人独具慧心,将自己先茔墓碑早先拓印下来,保留至今,成为传世之宝,现存上海赵安龄先生处。安龄之父厚然,厚然之曾祖父由青州迁曲阜,之父又自曲阜迁上海,世代对此拓片视同珍宝,虽徙居避荒,必携带之,宁舍其财物而不舍此。其三份碑拓分别是:明万历五年(1577)《赵氏先茔碑》,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圣裔赵氏碑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祖茔碑记》。
  《赵氏先茔碑》明万历五年青州回族赵氏七、八、九世所立,先茔原在青州城南五里许扈庙村北,碑文记载了赵氏历史渊源。赵氏“始姐伯颜,西域人也,仕元,赐姓赵,出将入相五十余载,忠绩班班,可谓勋臣,实录在册。迨其子明远始奉我朝,命徙青,为编户。族类蕃衍,衣冠相继,彬然盛矣。”此碑年代较早,在全国少有,为研究青州赵氏渊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回族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碑文已收录白寿彝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回回民族史》(上册505页),同时收录青州赵潜主编、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青州回族溯源》。
  《圣裔赵氏碑记》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青州回族赵氏十至十五世孙在赵氏先茔所立。碑文记述了赵氏历史渊源。碑文曰:“赵氏始祖伯颜,乃赛一忒谟罕默德贵圣裔也。始居西域,天房国人。元太祖西征时,以币帛聘伯颜曾祖讳可麻刺丁,封云中郡公。伯颜祖讳赡思丁,中书平章,封咸阳王。伯颜父讳纳速剌丁,中书平章,封延安王。”到明洪武年间,“嘉其子明远讳赐旧职,受禄座熏府。而明远守节不仕,又诰封祖母马氏一品,命同子明远迁徙益都南柳社为编户,而我赵氏寄居青郡又自此始”。碑阴列十世至十五世332人名单。碑文已收录白寿彝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回回民族史》(上册506页),同时收录赵潜主编、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青州回族溯源》。
  《重修赵氏祖茔碑》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青州回族赵氏十一至十五世孙重修祖茔后所立。碑文记述了赵氏渊源。赵氏入居青州至此已四百余年,而其先祖为天方国人,穆罕默德圣裔之后。碑文曰:“自元太祖西征,我咸阳王从与俱北,传三世而淮王,为元统一宇内,遂迁家都下。及洪武定鼎,合门率死王事,惟禄座熏府公,系淮王第三子,留身奉母,潜伏不仕。明太祖强犯之,而公守节甚坚,遂谕行居兹土,为编户。”“父子祖孙为元朝佐命,守忠尽孝,彪炳寰区,均堪不朽”。碑阴刻有赵氏十一世至十五世四十人姓名。此碑同样为青州回族赵氏追本溯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同时也为研究赛典赤家族在中国的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谭家庙村马氏先茔墓碑》青州回族马氏一宗,其先茔在临淄城西谭家庙村。清嘉庆三年《青州马氏谱序》曰:“吾家来青始自淄邑,至今临邑谭家庙庄还有先茔存焉”。该碑记载了青州马氏渊源。碑文曰:“稽其家乘,考之元史,马氏先人为大勋戚,秉钧当轴服官四方者世不乏人,以功世袭铁木耳职。当元顺帝北逊,马氏先人扈跸乘舆,以身当敌,帝乃得行。有公名德者守官金陵,不得随帝去。明太祖即位,公自以世为元臣耻事明,遂携家隐居临淄,甘为齐民焉。又以世奉回教,临淄回教鲜少,见益都之金岭镇回教甚多,乃自临淄移家于金岭镇。”该碑文由马氏后裔于清嘉庆八年岁次癸亥五月立石,表晚赵一鹤拜撰,十五世孙邑庠生马温葵书丹。
  《金岭镇沙氏四世祖岗公墓碑》金岭沙氏由青州徙居,其先祖墓碑保存完好,今在金岭清真寺内。碑文记载了沙氏渊源。碑文曰:“沙氏自元世祖入中华,其先世无可考,而隶于青者有荣、瑾二公昆仲贰人,相传为益之广文因家焉,固望族也,墓在郡城之西北,厥后子孙昌盛繁大,或宦游于他方,或贸迁于异地”。该石早由姻晚邑庠生马象乾撰并书,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季秋,十四世孙沙清正,沙明暨阖族同立。
  《刘氏始祖茔记》青州回族淄京刘氏,其先祖茔地在郡城西刘家庄,有先祖海涯公墓碑,记载了刘氏来青州历史。碑文曰:“始祖海涯公由大明成化间迁居郡城,派流相传,迄今八世于此,瓜瓞绵衍后裔不绝,立茔兆水源木本,此固鼻祖也,是立石为记。”碑于康熙六年孟秋刘氏后裔所立。
  《刘氏始祖墓碑》青州回族沧州刘氏,其先祖由河北沧州迁徙而来,沧州尚有其先祖墓石碑,记载了刘氏一族历史渊源。碑文曰:“吾宗始祖,明锦衣卫督指挥,公讳命兰,原籍南直隶上元县二郎岗。当明永乐元年癸未冬,治迁南畿富民,以实北畿。公以官禁卫家高资在徙中,乃以二年甲申偕两兄北迁,各占籍安居。公实始卜宅于斯,厥后历官无可考,而子孙日以滋蕃,至三世遂有十门之分。”碑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已亥二月溯日闺族子孙公立,十六世裔孙典三撰文并书丹篆刻。另有资料介绍,河北孟村牛进庄尚有刘氏先茔墓碑,碑文记载:“吾刘氏始祖系南京应天府二龙(郎)岗,在明初由老祖讳治字天赐曾任洪武帝驾前银牌先锋之职,后调锦衣卫,随督指挥同班在张、王、李、刘、尹、戴、马、回姑表弟兄八人,扶洪武帝南征北战,皆开国功臣,迨病故,俱卒于南京。八姓祖太受皇恩,加封地,永乐二年统偕子北迁,由运河达沧州。”
  五、其他
  《青州府益都县正堂告示碑》清宣统元年(1909)青州丁枢震书丹,赵克成篆书碑额“永垂不朽”,蒋维汉刻石。黄峪村刘万清,姜万传等回汉群众29人同立。碑文记载了黄峪村回汉群众为保护山林团结一致提起诉讼,得到政府支持一事。碑文曰:“据乐善乡上黄峪庄民刘长远等联名呈称,切身等庄村,紧靠山根前,因山水冲激,石坠毁屋,阖庄为害,幸于以后该山松树多株,树大根深,绕护山石,即遇山水冲激,庄舍始保无患,可谓一庄屏障。有下黄峪无赖之人黄仁、黄健等,视树为利薮,越庄强伐,致滋讼端。”时青州府益都县正堂讯明后“严斥其非,追缴钱文在案,并谕该山树永归身庄刘姜两姓,随时看管,不与他庄相干”。“自示之后,倘不法之徒,任意砍伐作践,视此山树为利薮者,准该庄长协同地保扭禀送案,以统讯办。惟该庄他人等亦不得借端滋事,其各凛遵,勿违,特示。”该碑反映了黄峪村回汉团结的优良传统,反映了回汉群众可贵的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和卫权意识。碑在今黄峪村大井边。碑体高180公分,宽80公分,汉文楷书,青石阴刻,保存完好。
  《至圣百字赞碑》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青州回族赵氏由南京抄回复制,青州张云会书。该碑文原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璋为敕建南京礼拜寺(净觉寺)时所做,四字一句,二十五句。“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生西域,授受天经,三十部册,普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国庇民,五时祈祜,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以穷民,拯救患难,洞澈幽冥,超拨灵魂,脱离罪业,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圣贵人。”
  碑阴刻有皇帝敕谕赛亦的哈马鲁丁护持建寺的敕文,最后曰:“今特赐尔敕修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人等,一应毋得侮慢,敢有故违朕命侮慢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谕。”碑在今真教寺大殿前影壁内,原碑文革中被毁,现碑为1985年照原样重建。碑体宽200公分,高140公分,汉文楷书,青石阴刻。
  《真教寺礼拜时辰碑》清康熙甲子年(1684)“虚安务真子”立。该碑记载着一年四季认时礼拜的时间。碑文曰:“认时礼拜,乃遵天命。后列条式,所谓月中,不是十五,是交节气之中。春秋二季,中时礼拜:夏日昼长,稍迟一刻,不至出时;冬月昼短,入时速拜,恐略缓出时,时既出,则违时矣。仅详列看时影规式,以便观览。”碑中详列了一年十二个月看时影规式礼拜的时间标准。该碑反映了伊斯兰教在天文学方面的科学成就和严格的功修态度。碑在今青州真教寺二门内南山墙上,碑体宽67公分,高55公分,汉文楷书,青石阴刻。有阿拉伯文碑额,其意为“谨守拜功”。
                                                    二〇〇六年十月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