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回族姓氏及家谱考略——济南小金庄回族金姓谱系及渊源始末(二)下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史料钩沉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山东回族姓氏及家谱考略——济南小金庄回族金姓谱系及渊源始末(二)下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1-1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伊牧之

      四、清季小金庄清真寺碑文
      金氏族人,在《长清县志》上找到一篇珍贵的《重修小金庄清真寺碑文》,这是小金庄回族金姓族牒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佐证,今就碑文内容加以注释,翻译和一些考辨,其中一些东西可以消解某些孤证之疑。

      (一)碑文

重修小金庄清真寺碑文  举人金 策撰
      窃谓圣人出而觉世。①生不必同时,居不必同地,②而传道立教皆足以继往古而诏③来兹者,其道同也。道原于性,尽已之性,即以尽人之性。④庠序⑤学校之教,所由设也。清真寺之传,肇⑥自西域。观其经书所载,大而纲常伦理,⑦小而日用起居,莫不有道,即莫不有教,但节目浩繁,不能悉举,而其大旨要不外乎至诚。夫惟至诚,可以参天地,赞化育,正万物之命⑧,以全一已之性。此殆与孔子之道⑨,若合符节欤!⑩孟子云:先圣后圣、其揆{11}一也。信夫!迨至隋唐,吾教始入中土,日久生齿渐繁,{12}各邑庄俱设有清真寺,以为朝拜真主之所。其所规者{13},忠孝节廉;其所学者,子臣弟友,{14}而其所以治心者,总不外格致诚正数大端。{15}是犹国之有学,术之有序,党之有庠,家之有塾也。{16}岂非吾人之礼门义路,圣域贤关乎?{17}吾邑清真寺创自前明,成于金氏。无如日远年湮,基址已圮,户枢亦蠹。{18}吾先君致仕{19}归里,尝{20}毅然以重修自任,乃有志未逮,{21}舍予长逝。{22}予于庚子冬,赴胞弟蔼亭{23}临清任所,谓曰:吾等不可不继先君志也,蔼亭曰:唯唯。{24}于是归问桐圃叔父,叔父亦乐引为己责。爰{25}偕开东族侄反赴临清,与秀春杨公,世馨李公,{26}得募三百余缗{27}。归又与各院族侄、同众乡耆,募之本庄,得四百余缗。泽民、明远、际周族侄{28},又与贡三、西农二族孙,{29}同募历下{30}得百余缗。予曰:此可以襄盛举矣。{31}于是专其事于超千。{32}遂择吉诹时,庀材鸠工。{33}匠选东京之巧,材配南山之良。狭者廓之,圮者整之。丹楹耀日月之光,画栋蒸云霞之气。台崇道岸,仰之弥高。宇正德基,景行修远。由此父戒兄勉,朝干夕惕。{34}以忠孝节廉为规,以子臣弟友为学。渐至格致诚正,以各尽其性。{35}斯远之,有以绍古圣人尽性之学;近之,有以体圣天子化成之意。{36}岂不足慰吾先君素望斯人之心乎?{37}故于工竣之日,谨评其事,以为之文。{38}

      (二)注释

      1、窃——谦逊语,指自己,即我,“我私下认为”。
      觉世——省悟人间世道。即穆圣使我们觉悟到世间万物之理。
      2、同时同地——这里指不管古人、今人,不管外国中国,教门之道是相同。传道立教,继往开来,就是一个道理。
      3、诏——诏告,多用于上对下的告知,“诏来兹者”即前辈告诫后辈之意。
      4、性——这里的观点是“道原于性”。性即人性,己之性就是人之性,所有的人性都是相同的,教门就是讲人性的。
      5、庠序——古代地方所设学校,中央政府所设学校叫“辟雍”。庠音xi?觃ng。
      6、肇——音zh?觓o,在这里是“开始”的意思。即教门是从西域(麦加)开端。
      7、纲常伦理——这是人之大事,大节。就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之道,孔孟之理。“伦理”是人间事物条理,人间的秩序,即要以三纲五常为秩序,常与“道德”合为一起,即“伦理道德”也即纲常。
      8、参……命——参悟天地万物,诚心可参天地造化,即认主独一,就可参悟真主的大能,保全人性。
      9、殆——大概。伊学大概与孔子之道相吻合的意思。
      10、与——应该是“欤”!符节——古代的凭证,信物,分两半,各执其半,双方两片相合,为合符节。孟子曰:“得志行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揆音kuí,尺度准则,先圣后圣的观点是一样的,这里指伊学与儒学是一致的。
      11、信夫——确实是这样的。
      12、生齿——男生八月,女生七月而生齿,而入户籍,这里指人口为生齿,人口逐渐增多。
      13、规——规矩,以忠、孝、节、廉为规矩。
      14、子臣弟友——学习为子、为臣、为弟、为友之道。
      15、大端——一个方面,一大方面,“数大端”即几个重要方面。“格致”——穷究事物的原理获取知识。诚正——诚心、正义、或正道。教门的诚正,即对真主诚心,走正道。
      16、塾——学堂,这里讲了“学”“序”“庠”“塾”四种学堂,教育之所。
      17、门、路、域、关——也是四个说法,实际就是礼、义、圣、贤的培养门路。
      18、蠹——音dù,蛀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上指因门轴的不停运动,而不会被虫蛀的道理。这里极言清真寺的颓败,连户枢都被虫蛀了。
      19、致仕——辞官归居,就是今日退休回家。
      20、尝——音ch?觃ng,曾经。
      21、未逮——逮d?觓i,“及”的意,未逮即未及,在这里是指未完成心愿。
      22、予——我,舍弃我们而逝去。
      23、胞弟——同父同母之弟,蔼亭为金策亲弟弟。在临清做官。
      24、唯唯——口语,“是是”的意思。
      25、爰——于是的意思,音yu?觃n《诗经》“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与本文用法相同,即“于是我偕同……。”这句意为“于是带领族侄开东又去临清。”
      26、“与秀春……李公”——这里指两异姓相知,一位是杨秀春,另一位是李世馨。
      27、缗——音mín,成串的钱,一串即一贯,三百余缗即三百多贯,古剧有《十五贯》即丢失十五串钱。
      28、“泽民……侄”——这里指出三人,一泽民,二明远,三际周均为金策族侄。
      29、西农——西农是金宝符的字,西农是金策的侄孙。由西农(如若金宝符是十五世“宝”字辈的话)可推算出金策应是十三世田字辈、贡三也是金策的侄孙。
      30、历下——就是济南市区就是今日西关一带。
      31、襄——襄助。
      32、超千——可能是人名,可能是当日小金庄本族中办事之人。
      33、庀材鸠工——诹,音zōu。选择吉日意,“择吉诹时”就是选吉日。庀音pi,具备意,即准备,鸠,音jiū,聚集意,这四字是预备材料,召集工匠。
      34、朝乾夕惕——惕音tì,戒惧意,这四字形容终日勤奋谨慎,不稍懈怠,《易经》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音qian,乾乾——自强不息意。
      35、尽其性——尽人之本性,人之仁性。
      36、化成——天子的感化而成就的意思,即体察天子的好意。
      37、斯人——这些人,是指金氏后人。
      38、以为之文——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三)译文

      我认为自从穆圣中兴伊斯兰教之后,人们才觉悟到人间的正道。人们不必同时生,不必同地居,而都在传承正道,建立正教,以此来继承先辈诏示后人,自古至今都在遵循一个正道,这个道源于人的本性,能把自己的本性尽量发挥出来,就可以尽人类的本性。一切大大小小的学校都是为了尽人性而设立。我教清真寺的建立始于西方,从教门经书的内容来看,其中大的涉及到人的道德伦理,小的包括到人的生活起居,哪一方面都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不管大事小事都与教门相关,因此里面的内容太细太多,在此不能一个个的举例说明。而其中大的方面的概要就是诚心,惟有诚心向主,才可以参悟天地造化,感真主,化育万物之恩,而成全自己的向善的本性。这个观点与孔夫子的观点是非常相吻合的呀!孟子说:不管先圣还是后圣,其道理准则都是一样的啊!确实是这样的!
      直到我国隋唐时期,我伊斯兰教才传入中国,时代久远了,回族人口逐渐增多,济南各县各乡都建立了清真寺,作为朝拜真主的地方,清真寺中的教义准则,也是忠孝节廉的规矩,清真寺中的所学,也是子臣弟友的道理。而其中的精髓无外乎格致诚正等几个大的方面。这就好象国家有辟雍学馆,各类学问都有专门的学堂,县乡都有乡学,家族都办私塾一样,并非只有我们教门才讲求礼义圣贤一类的礼数,我县(长清县)的清真寺在明代建立,是我金氏先人创建,由于年代久远,寺基已倒,殿室俱朽,我先父在日退休归家的时候,曾毅然以修缮清真寺为己任,然而先父未能完成修寺的志愿,离我远去了。我在庚子(1840年)年冬天去我兄弟金蔼亭的临清住所,对弟弟说:我们不能不继承先父的遗志啊。蔼亭弟说:是的是的。于是我回到长清询问我的叔父桐圃。桐圃叔也乐于承担修寺的责任,于是他偕同我的族侄开东再次去临清在杨秀春、李世馨两位先生处募得钱三百多贯,回来后,又与本宗族各族支和众乡亲在本庄募得四百多贯钱,族侄泽民、明远、际周三人又去城里与族孙贡三、西农商议在历下募得钱百余贯。到这时我才说这些钱可以帮助我们做成这一大事了。于是让超千专管修寺的事。接着就选择吉日,准备砖瓦建材,选择有名的匠人,购买坚实的建材,原来狭小的地方,廓大了。原来倒塌的地方整修了,朱红色的殿柱,闪耀着日月的光彩。彩绘的梁栋,呈现出云霞的景象,殿基高耸、通道伟岸,仰视其壮,顿感高伟之态,殿堂端庄,基础厚实,好象品德高洁之人。影响深远而又久长。从此我族人父兄都能警戒行勉,早晚谨慎小心勤奋不怠,以忠孝节廉规范自己,以子臣弟友为自己的榜样,逐渐使我们能够在穷究万物中达到认主独一,端正言行履尽善举,以足人性,从远处着想清真寺的修建,可以发展穆圣的培养人性的思想,从近处来看,它正体现了当今天子化感人民的心愿,难道不正是告慰我族先人所希望后辈不忘祖宗不忘教门的心思吗?所以在修寺的工程告竣这一天,我谨说上述这些事而写成了这篇文章。

      (四)有关碑文的几个考辩

      碑文内容给我们提供了几个佐证,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疑窦,在此一并谈谈其中蛛丝马迹。
      1、金策其人
      这篇碑记只注有“举人金策撰”,其他了无印痕,可喜的是在《长清县志》卷之十二有这样一段话:“道光十一年辛卯科金策,字书贤,号惠泉玉,东常总旗屯人。”其后还有“道光十四年甲午科……”因是竖排,因是别人抄录我未见其原书,金策中举年代可能是一八三一年,也可能是一八三四年(甲午科)在此姑且作辛卯科举人认识。其他情况全不可知,幸有杜家庙道光十八年碑存,上有“辛卯恩科举人拣选知县金策撰文”这一疑窦豁然开朗了。但金策的行辈,其名其字都反映不出来,因与西农有族祖孙关系也姑且作“田”字辈认识。
      金策的父亲名讳并不可知,碑上只有“吾先君致仕归里……舍予长逝”等句,仅可知曾在外做官,退休后回乡有志修寺等。金策之弟蔼亭在“临清任所”为官?其他不详,其回答语仅“唯唯”而已,省确省矣,然而连辈字也无痕迹。
      “西农”从别处印证名为宝符的字,“宝符”两字如无特殊情况应为金氏十五世,他也确是历城人,他确也为小金庄做了一些善事,如现存小金庄寺《捐输学田碑记》碑名上冠“钦加道衔特用府河南光州直来州知州,癸卯科举人金公”,碑文内有“兹有……河南光州……金公宝符,梓乡念切……同治八年已已归道山。”如若金宝符活至60岁,那么他的生卒年月为1810-1869年间,即嘉庆十五年至同治八年中举时三十四岁(1843年),金策去找他的时间是1840年,他中举前三年,时年三十一岁,已是秀才,所以金策提到他的名字。他的官职在三四品,在金氏家族历史上是比较大的官了。在这方学田碑中首事诸人有五六个“士”字辈的人,如金士玉等,正比宝符大一辈,为十四世,因之宝符,为十五世无疑。另捐学田是否为建于庄小学事,待考。
      另外在小金庄还有一方《劝善条约》碑,落款为金令,金鰲是道光五年人,如此二人是小金庄人氏,可能是金策同辈,或高一辈(十二世)
      2、小金庄寺为长清第一寺。——金氏先人所建
      明清际小金庄属长清县。《长清县志》有“各寺俱在县东北四十余里,惟赵家营距城二十余里。建筑最古、规模宏大,莫若小金庄清真寺。”这句话证实了,小金庄寺始于明代,因赵家营现存有康熙四十二年碑,其始建还不如小金庄古,由此可推衍原寺在彭家庄应始于明弘治或嘉靖年间,这方碑刻明确记载该寺为金氏先人创建。
      3、修寺的年代
      即金策撰文的修寺年代庚子冬起事,即道光二十年(1840年)如当年修寺,当年竣工,当年立碑,最早也在一八四一年,如拖延一下,至多三年——一般大概不会在三年以上吧:——最迟也就是一八四三年,因这篇碑文中未载立碑年限,我们只能推测这方碑或这次修寺在1841-1843年间。
      五、金氏族谱的几个可证资料考
      综而言之,小金庄回族金氏宗系在济南回族中是十分重要的一支,其源流,其教门状况,其文化、经济和家族发展史在济南诸多回族姓氏中可作一个代表,今仅就下列几个问题再作进一步的肯定。
      (一)金氏对教门的挚着与关心
      在明弘治三年,其先祖从山西迁入长清小金庄一带始,就曾在庄内建立了清真寺,而其寺三迁其址,第一址在彭庄约建于明天启年间,即公元1556年至1621年间,第二次南迁至西金庄,西金庄寺约建于公元1627年至1649年间。第三次建寺大约是清初了,这就是我们今日见到的这座清真寺。
      而这三次建寺均为金氏先人主办,应为金家一族之清真寺。
      (二)金氏迁来济南的时间
      据传为弘治三年,但根据各类资料综合观之,应在1490(弘治三年)—1556约五十年内,而彭庄寺应建于这个时段。后因种种原因向小峨嵋靠近迁至西金庄,这大约在明天启年间,后又逐渐东移,这大约在清初顺治年间金氏在济的三迁,表现了我济南回族与外部矛盾和内部繁衍生息,发展生存之间的错综繁杂关系的平衡、顺应和奋发自强的特点,显示了回族人生存发展的一般轨迹,他们终于在济南扎下了根,并借此向外扩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集团。
      (三)谱序的辈字完整与混乱
      回族原无家谱,后在汉文化影响下逐渐撰写族谱,明确辈字,而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份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由于从学习开端,而又缺少经验和内容,一般回族想要有小金庄回族金氏辈序如此完整,而多达四十辈,延续500多年的情况是很少的。即使如此,金氏谱牒中仍有八九代缺漏——我这么认为——而且辈字混乱,不按辈字起名的状况,比比皆是,如金策金龄、蔼亭等,因而造成考证的困难,这一些都是难免的,也是必然的、普遍的、很有代表性的特色。
      (四)伊儒文化的结合。
      金氏家族就文化方面来说,几篇碑文证明了有几位举人,起码有金策、金宝符两位。也出现了不少官员如金策之父之弟。
      这些碑文化把金氏清真寺装点得日趋中国化,如其建筑、如其向小峨嵋靠近的中国文化心态,如汉文碑刻中的伊儒融汇,什么纲常伦理,什么忠孝节廉,什么格物诚正等等,完全溶入到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即由此也可见其华化的过程。
      从经济上来说历城西关的金小麻家的经济运作,给回族经济开拓出了新路,银行业、租赁业、信贷业等是济南回族的经济支柱,金氏关心教育关心教门等举措,也为回族穆斯林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这说的是旧日。在济南回族中金氏应为首富。
      结束语
      关于回族金姓及其家谱的考略,就我手头的资料,仅谈上述一些拙见,也许能为小金庄金氏家谱续编的工作有所补益,也许能通过这篇“考略”引起一些同仁们关注,以便能把山东暨济南回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