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重臣察罕父子传略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人物春秋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元末重臣察罕父子传略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1-2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摘要:有着“阿鲁温”回回血统的察罕帖木儿,自沈丘起兵,从组织民团自卫、戡乱,到升任中书平章政事等要职。在察罕遇刺后,其子扩廓帖木儿承袭父职,总天下兵马,察罕、扩廓父子成为元朝后期叱咤风云的人物。朱元璋虽争取察罕父子倒戈未成,但对该父子的军事才能及忠孝气节多有褒扬。然在地方史志中对察罕父子的民族成份记载谬误不一,从文献考证,察罕父子应属元代“回回”人系列。

  关键词:元末戡乱重臣;察罕、扩廓;族属;“阿鲁温”回回

  沈丘人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父子为元朝后期重臣,他们“益务练兵训农,以平定四方为己责”,在稳定元末社会局势方面,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历史文献和地方史料记述中,可以推论察罕父子应属元代“回回”人之列。

  一、察罕的平乱生涯

  察罕帖木儿出生于沈丘阳城,汉姓李,字廷瑞。自至正十二年(1352年)至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先后出任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总辖官)、中书刑部侍郎阶中议大夫、中书兵部尚书阶嘉议大夫、中奉大夫、河北行枢密院事、资善大夫、陕西行省左丞、陕西行省右丞兼陕西行台侍御史、河南行枢密院事、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行政首长)、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知河南行枢密院事、陕西行台御史中丞、中书平章政事等要职。

  《元史·列传二十八》载:“察罕帖木儿幼笃学,尝应进士举,有时名,身长七尺,修眉覆目,左颊有三毫,或怒则毫皆直指。居常慨然有当世之志”。至正十二年(1352年),颍州(阜阳)白莲教首领刘福通建立的红巾军十余万人举义,先后攻占罗山、上蔡、汝宁(汝南)、息州、光州(潢川),“豫寇充炽,歼灭居民”、“焚城邑,杀长吏”、“兵革连军、道路榇塞”。一时间社会秩序大乱,政局失控,草头王林立,居民外逃者十之八九。察罕帖木儿为保护地方民众不被洗掠,与罗山李思齐联合组织民团自卫,以稳定局势。遂响应者众,与刘福通对抗,并攻克罗山。朝廷闻讯大喜,遂收编民团,元惠宗顺帝封李思齐为汝宁府知府,察罕为达鲁花赤。各地义士纷纷投靠察罕,自成一军,屯兵沈丘。“数与贼战,辄克捷”。刘福通则率部西移,陷邓、许、嵩、洛。时察罕帖木儿兵日益盛,转战而北,遂戎虎牢,以遏制刘福通。刘福通率部渡孟津,焚掠至覃怀(怀庆),河北震动。察罕率军渡河追击,刘福通大败。残部逃亡河洲,河北遂定。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在陕西发展,占领同华诸州,直逼长安,三辅震惊。察罕又领兵入潼关打败义军。

  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刘福通攻破汴梁,造宫阙,易正朔,迎另一支红巾军首领韩林儿称“宋帝”建都,召令巴蜀、荆楚、江淮、齐鲁、辽海、甘肃各处义军起兵。察罕帖木儿北塞太行、南守巩、洛,师扎沔池,义军见察罕坚壁不可犯,各自退兵。至正十九年(1359年)五月,察罕大发秦晋之兵进攻汴梁,掠取外城后,围困汴梁城三个月,直至城中粮尽、下令诸将破城而入,刘福通夜保韩林儿败走安丰。察罕用兵有功,朝廷对其加封晋爵,总揽各地方军政要务。察罕以兵分镇关陕、荆襄、河洛、江淮、以重兵屯太行,营垒旌旗相望万里,训练士卒,务农积谷。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山东起义军自相攻杀,而济宁守将田丰降于“贼”,山东大乱。六月察罕帖木儿舆疾自陕抵洛,大会诸将,与议师期,分五路大军进发山东。因知田丰久据山东,颇有实力,遂下书招抚。田丰惧于大军压境,遂于王士诚归降察罕,东平、济宁不战而取。察罕分兵出济南、略泰安、逼益都,北取济阳、章丘,中取濒海郡邑,山东平。察罕因功被封为中书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东行枢密院事和陕西行省中台御史。

  至正二十年(1362)六月,田丰与王士诚再次谋反,将察罕诱至田丰营中被王士诚刺死。元史载:“讣闻,帝震悼,朝廷公卿及京师四方之人,不问男女老幼,无不恸哭者。先是,有白气如索,长五百余丈,起危宿,扫太微垣。太史奏山东当大水。帝曰:‘不然,山东必失一良将’。即驰诏戒察罕帖木儿勿轻举,未至而已及于难。诏赠推诚定远宣忠亮节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河南行省左丞相,追封忠襄王,谥献武。及葬赐赙有加,改赠宣忠兴运弘仁效节功臣,追封颍川王,改谥中襄,食邑沈丘县,所在立祠,岁时致祭。封其父阿鲁温汝阳王,后又晋封梁王”。清乾隆十一年刻本《沈丘县志·乡贤列传》如此评论察罕:“当元氏之季,位显官、享厚禄者何限,而摅忠效义,乃出于草泽之人,如察罕诚伟然杰立丈夫也”!

  二、扩廓负重不事二主

  《明史》第124卷:“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汝、颍盗起,中原大乱……。察罕既死,顺帝即军中拜扩廓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如察罕官。帅兵围益都,穴地而入,克之,执(田)丰、(王)士诚,剖其心以祭察罕……,山东悉定”。扩廓承袭父职,代统旧部兵马,平定了山东,替父报了仇。

  至正二十四年(1363年),元将孛罗帖木儿叛变朝廷,率兵入据京师,皇太子取道往冀宁(山西阳曲)向扩廓求救。至正二十五年(1364年)七月,扩廓讨逆,杀孛罗帖木儿。九月护送皇太子返京师。当时太子欲借扩廓之力,拥重兵入城,胁迫元惠宗顺帝让位。扩廓知其用意后,距京30里就把军队遣散。太子蓄意未能得逞,非常气愤。扩廓入京后,被顺帝授为太尉、中书左丞相,知枢密院事。扩廓入朝为重臣后,受到老臣们的忌妒和太子党的排挤。一气之下,扩廓呈请辞朝外任治兵,顺帝封扩廓为河南王,总天下兵马,代皇太子亲征,总制关陕、晋冀、山东诸路,掌握机务,钱粮、封黜等一切大权。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遣师北伐,平定山东诸郡。元军驻河南、山西、陕西的张良弼、图鲁卜、孔兴、李思齐等部因不服俱不受扩廓节制,形成东西构兵内战不已。朱元璋军进展顺利,夺取颍州。扩廓退兵沈丘,朱军复乘胜进击,扩廓携沈丘军民毁城北遁,自此沈丘遂废。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八月,元顺帝轻信貊高上疏,以扩廓不遵君命,罢黜了兵权。扩廓的部将关保也背叛反击扩廓。十月,元顺帝再下诏罢扩廓本兼诸职,仅留河南王的空爵位,以汝州为食邑。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惠宗顺帝退出大都(北京),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明朝建立,立年号洪武。

  时元顺帝下诏重新起用扩廓,以抵抗明军的北进,扩廓虽罢官,但他盘踞山西,治理有方,百姓安居,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使山西物阜民丰,且拥有重兵,他对元顺帝轻信谗言非常恼怒,拒不应诏并杀掉发诏的命官。元顺帝怒,命诸将会讨。扩廓退守晋宁(山西临汾)。七月貊高、关保攻打晋宁被扩廓生擒。扩廓怒杀貊高、关保后,上书辩理,元顺帝悔悟,下诏扩廓官复原职,并加封为齐王。此时大都已被明军拿下,元顺帝只得北遁漠北大本营,改岭北行省治所喀拉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附近)为都。

  明将徐达、常遇春入晋陕击扩廓,扩廓败走甘肃,元朝大势已去,旧臣纷纷归顺明朝,包括扩廓的祖父梁王阿鲁温献汴梁降明,唯扩廓不降,集旧部拥兵塞上,继续抵抗明军。洪武三年(1370年)4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追剿扩廓,扩廓兵败和林(新疆和林格尔)。洪武五年(1372年),明复遣徐达、李文忠、冯胜等率兵十五万众,分道出塞,取扩廓至岭北,扩廓布阵迎战,明军大败,伤亡数万。洪武六年(1373年)四月,扩廓回师进攻雁门,十一月攻克大同,明军震恐,自此明军不敢出塞。其后,扩廓未随元帝去岭北而是回祖居地金山(新疆阿尔泰山)。洪武八年(1375年)八月,卒于哈拉那海的衙庭。

  三、察罕家世和族属及与朱元璋的关系

  《元史》记载察罕帖木儿家族源自新疆,“系出北庭,曾祖阔阔台,元初随大军收河南,至祖乃蛮台,父阿鲁温,皆家河南,为颍州沈丘人”。北庭因唐时置北庭都护府而得名,即今新疆巴里坤湖以西至阿尔泰山一带(治今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从察罕的曾祖入籍沈丘算起,察罕为第四代,扩廓为第五代。史书没有记载察罕兄弟几人,由扩廓可推应有一个姐姐,而且嫁给了当地王姓的汉人,但《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一书中提出扩廓的母亲是畏吾儿人,父亲是蒙古人。从察罕的汉名看,他是随母姓而姓李,《新元史》上则是这样记载:“察罕帖木儿,字廷瑞,本乃蛮氏,……改姓李氏”。时察罕家族落户沈丘后,与当地汉族已有通婚现象。察罕还参加汉族科举考取了进士,说明其汉化程度已非常高。另还折透出他的祖先为西域大族,乃蛮氏当时是信奉基督教且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民族。是七大部落(蒙古、塔塔儿、克烈、篾儿乞、扎拉亦儿、汪古、乃蛮)集团之一。由于蒙古人当时没有文字,遭乃蛮部上层贵族的鄙视。正是这一原因,成吉思汗花血本征服了乃蛮部,目的就是让乃蛮人使用的畏吾儿(回鹘)文字成为蒙古文字,被俘乃蛮部的塔达东嘎大师遵照大汗旨意,用畏吾儿字母制造出了蒙古字。成吉思汗遂把乃蛮人充实到各个军队中担任文官,教蒙古官兵学习文字。扩廓有兄妹几人不详,史书中能查到的有一弟一妹,弟名叫“脱因帖木儿,屡立战功,官至陕西平章政事。帝(惠宗)之北巡,脱因帖木儿从赴行在,后终于漠北”。妹未载名,《明史》说她被朱元璋册封给秦王(朱元璋的次子)为皇子妃。另扩廓子女情况未载,只有“其妻毛氏亦自经死”云云。

  关于察罕帖木儿父子的族属,《沈丘县志·人物传略》只记载是“北庭”人,但《周口地区志·人物传略》载:“察罕帖木儿,蒙古族”,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也讲察罕是蒙古王爷。虽元朝为蒙古族主政,但官员中包括重臣大部分是色目人和汉人,特别是元代后期。乃蛮氏、阿鲁温氏史书中记载他们都属于西域大族,如《元史》:“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从其祖居地讲,北庭也是今维吾尔族的聚居地,扩廓最终退出中原后,并未随元帝北迁也可能与此有关,察罕父子应该不是蒙古族。关于这一点,《辞海》注解的是:“察罕帖木儿(?-1362),元末畏吾儿人,字廷瑞,曾祖时自蒙古随军入河南,家于沈丘”。如果察罕的祖父“乃蛮台”、父亲“阿鲁温”的名字是以部族名取名的话,那么察罕家族的族源就犹为复杂,其家族族源可能与多个不同的种族和部落有关系,乃蛮氏作为西域古老民族,他的活动范围在“北庭”,后被成吉思汗吞并,这于《辞海》记载察罕为畏吾儿人基本吻合。但阿鲁温氏就不一样了,阿鲁温在元史亦作阿儿浑、阿鲁浑、阿拉温、阿儿温、阿鲁虎、合鲁温等,居地在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至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一带,属突厥部落,信奉伊斯兰教,曾被西辽统治,阿鲁温一名初见于十一世纪的喀什噶里《突厥语词典》,其名意为野公马和与家牝马所生的善弛的马驹,引申意为混血儿。成吉思汗灭西辽,阿鲁温部归附蒙古,组成“阿儿浑军”,由克烈人哈三纳管领,征破乌兹别克的萨马尔罕和布哈拉后,奉命进入中原,是元代回回族源之一(见邱树森《中国回族大词典》)。另据史料记载,察罕曾祖阔阔台入河南平金时有一位随军教长是康里答失蛮人海鼻耳,平金后,海鼻耳落籍项城(今沈丘县槐店回族镇)传教,当地人多皈依“回教”成为回民,今流传于沈丘回民中的文狮子舞就是海鼻耳创编的,当地碑文还记载有海鼻耳和稍晚时候来沈的波斯人阿李是今沈丘回族的早期先民。那末,察罕父子如果有“阿鲁温民族”血统的话,他们应该是元代“回回”人的一部分。

  察罕帖木儿镇压红巾起义军时,朱元璋在“宋帝”韩林儿殿下任左副元帅、吴国公。朱后借助明教势力击败“汉帝”陈友谅,朱元璋称吴王,发布文告宣布红巾军为“妖”,杀害了“宋帝”韩林儿,消灭了张士诚的割据势力,控制了江淮及南方和川蜀诸省。自己当上了皇帝。由于朱元璋是靠明教的势力取得天下的,故以“明”为国号,建立明朝(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明教亦名“摩尼教”,刘福通打的是白莲教会的旗号,属摩尼教的一个支派,元史称其为“颍州妖人刘福通为乱,以红巾为号……以白莲会烧香惑众”。朱元璋与韩林儿、刘通福虽打的都是摩尼教的旗号,朱元璋认为自己属于正统,韩与刘属于“杂牌”,因为白莲教混有佛教、弥勒教、清水教、八卦教、闻香教等成份,但他们之间的矛盾更多的可能还是政治主张不一样。韩、刘起事之初,就是利用顺帝派贾鲁疏浚黄河时,刻了一个一只眼的石人埋入河底,然后让河工挖出,在河工中宣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广泛在民间流传。刘福通在颍上县白鹿庄召开的三千余名白莲教分会头目大会上,号召“海水滚,黄河翻,红风起,刮胡天,八十年的江山颠倒颠”,如用这种方式齐国治天下的话,难怪朱元璋视其为“妖”。这也是导致韩林儿、刘福通政权迅速垮台的原因。朱元璋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明白靠韩、刘那种装神弄鬼取得的政权是长久不了的,他需要的是各方面的治国人才。在军事上他极力争取察罕父子倒戈,以加快推翻元朝的速度,的确朱元璋对察罕父子的军事才能是非常钦佩的,利用各种机会,争取察罕父子为自己效力,虽然未能如愿,但又非常敬重察罕父子的人格和信义。明史有这样一段记载,“察罕破山东,江淮震动。太祖(朱元璋)遣使通好。元遣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浮海如江东,授太祖(朱元璋)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赐以龙衣御酒。甫之而察罕被刺,太祖遂不受,杀马合谋,以张昶才,留官之”。朱元璋因察罕被刺中止了“通好”,并拒绝了元帝的高官厚禄,又因元户部尚书张昶有学才,不杀留下重用。可见他是非常注重人才的。扩廓驻军河南时,朱元璋七次遣使通好,扩廓皆不应。史载:“太祖(朱元璋)以是心敬扩廓。一日,大会诸将,问曰:‘天下奇男子谁也?’皆对曰:‘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太祖(朱元璋)笑曰:常遇春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扩廓)其人奇男子也”。清末民初史学家柯劭是这样评论察罕父子的:“察罕帖木儿,明太祖(朱元璋)之所畏也。天不祚元,陨身降贼。扩廓帖木儿才不及其父,然崎岖塞上,卒全忠孝,明太祖(朱元璋)谓之奇男子,谅矣哉!”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