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钟与回族“牛犊子”李姓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人物春秋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李鸣钟与回族“牛犊子”李姓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1-2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民国时期出任过绥远都统、北平警卫总司令、国民党军委委员、国府委员、豫鄂皖边区绥靖公署督办、河南省府委员和中央监察委员的沈项籍人李鸣钟(1887—1949),由于他曾造福桑梓,至今沈、项两地流传有他许多佳话。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鸣钟故居”所在地的沈丘县县城槐店回族镇,流传有李鸣钟与“牛犊子”李氏(即大牛派和二牛派)回民为同宗之说,虽真否难解,但也非空穴来风,我在前些年搜集地方回族史料时,常听人讲起李鸣钟与回民的一些往事,经整理叙述于后。
  一
  “李鸣钟故居”当地人称之为李公馆,1950年10月沈丘县人民政府由老城镇(沈县集)移治槐店回族镇(旧为槐坊厅),后中共沈丘县委就设在了李公馆。2004年3月由周口市恒瑞置业有限公司在此周边开发步行商业街,县委机关迁往新区,县文物所搬入故居。对于李鸣钟当年为何不把豪华府邸建在自己的出生地蔡庄(今属项城)或是县城、省城,而是建在与蔡庄相距40里且当时属沈项淮三县分管的槐店(民国时称槐坊镇),在当地民间流传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李公馆原址购置前是黄家菜园,李鸣钟是蔡庄人,槐店又是蔡河入颍处,蔡水养菜地风水好。但蔡庄人有不盖楼的习俗,虽李公馆建的是三进庭院,甍垂凤翼,纹檐绳桷,交窗作合,粉墙黛瓦,却见不到一间楼房,缘由就是上楼相当于菜(蔡)起莛子,有衰老之义,这也就是过去蔡庄人不盖楼房的原因所在。第二种说法是沈丘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周口境内唯一一处没有沦陷的国统区,当年这里是五战区第15集团军何柱国和青海骑兵师马彪的防区,他们都由西北入驻中原,李从军时属西北军系,军中旧交甚笃,所以这里是他战时避乱的最佳处所。第三种说法是他与回民有关,槐店有一支“牛犊子”李姓回民与他同宗。
  二
  李鸣钟把府邸建在槐店并非因风水所致,也非偏安一隅。因为槐店在西周时为项子国国都,历史上曾为郡、州、府、县治所。《辞海》注:“项县、春秋时为项国,后属楚,秦置县,治今河南沈丘(槐店回族镇)”,“项城,汉置南顿县、明移置项城县、故址在今沈丘县”。清末又在此设槐坊厅(清代州、县、厅平级,州为府治,厅一般为边陲重镇,内地设厅则是面积小于县的特别行政区)。这里是中原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李鸣钟眷恋故乡之厚重的历史,在此择居,有重振古项之雄心。加之这里水陆交通便利,是豫东皖北商贸通衢重镇。1931年冬,李鸣钟因不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厌烦宦海险恶和政客们相互之间的倾轧,遂弃官从商(先后在北平、天津、郑州、开封、西安等地入股合办谦生银号、久大盐业公司、塘沽永利碱厂、秦陇实业公司、福豫面粉公司、中原煤矿公司等),走实业救国之路。槐店当时是“樯桅树密,漕运兴旺,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之地,对李在槐发展实业,十分有利。李鸣钟为振兴地方,积极兴商办学,扶贫赈灾,大力资助亲家杨念先(字敬堂1893—1953)创办沈丘历史上第一所私立中学——颍滨中学,并任校董事长,造  福桑梓,遂成为地方上知名的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为李鸣钟公馆题匾一块,上书“戎威将军第”。
  李鸣钟居槐期间,当时槐店民族关系紧张。过去由于回、汉隔教,相互之间多存猜忌与偏见,又多对回民以歧视。位于今县城中心的五福街为汉民居住,生产南街为回民居住,两街中间有一条奎文街相连。建国前,五福街称“大教”(汉民)胡同,生产南街为“小教”(回民)胡同,俗称大胡同和小胡同,当地汉绅为避免与“小教”人来往,就在两街中间的奎文阁处设栅栏,因此奎文阁又被戏称为“栅栏阁”。李鸣钟到槐店后,崇德尚义,向中排的首事们做工作,拆除了栅栏,消除民族隔阂。后大胡同李氏与李鸣钟攀叙为李姓同宗。据县政协委员李天善(今大胡同李姓族长)回忆,他年轻时听很多人讲,李鸣钟的祖上是回族。李与他们大胡同李姓叙过族谱,并认做同宗,并与李氏族长钦公阖议续排字辈“树宪成荫广,同德孝纯良,善继传宗道,泽培庆延长”。另据大胡同李德厚老人生前讲,他们大胡同的李姓原来也是回民,因族弱势孤,就出了教,他们这支李姓南迁固始一带的较多。于此同时,李鸣钟又认槐店“牛犊子”李姓回民为同宗,这样以来回汉如出现矛盾,他就以同宗族长的身份出面调停。
  回民绅商马孝治(字化堂1880—1948)当时是槐坊镇回教抗日救国协会理事长,衔县政府参议(相当于现今政协委员)和15集团军参议。他的妻子姓李,按当地习俗,李鸣钟常与马孝治打“嘴仗”(开玩笑)。那时社会上凡有身份地位的人都爱唱京剧,大概就像当今在歌厅唱卡拉OK,是一种时尚,聚会时都要唱上两段。李鸣钟常与时任回教俱进会会长海玉同(绰号海疯子)表演《空城计》,李鸣钟扮司马懿,海玉同扮诸葛亮。
  至解放前夕,李鸣钟携家人迁居上海,当时上海五马路、英华里(樱花里)一带,住有因避乱逃荒在此栖身的回民老乡两、三千人,老乡中相当一部分为李鸣钟的“李氏宗亲”,李鸣钟常与老乡聚会。李鸣钟生活中保留有与回民类似的习惯,如他一生从不饮酒抽烟,但他有两样嗜好,一是习武,二是喜唱京剧。因此,李居沪期间与河北籍回民拳师王子平(建国后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沈丘籍回民拳师王效荣(建国后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海兆襄、李尊思等上海武坛名流交往甚密。李鸣钟与王子平都曾是冯玉祥的部下,他们上海相聚,情义更浓,因其八子李克舜喜好武术,舜遂拜王子平为义父。李鸣钟在上海做寿诞时,邀回民老乡前往参加,李在上海清真名馆“洪长兴”摆了近百桌筵席,款待家乡回民,席上李鸣钟还请来琴师伴奏,亲自为大家演唱京戏。今居沪尚在的沈项籍回民老人,还不忘当年李鸣钟寿诞的盛况。
  三
  1991年5月,我与沈丘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李培玉一道去项城市寻找回民家谱,在南顿镇找到了粮管站退休职工李培仁,他藏有一本《李氏族谱》,是他曾祖父李连芳(清末秀  才)传下来的。这本大明崇祯十五年(1642)修的族谱记载:“吾朝太祖高皇帝龙登宝位,天下一统,四海清宁,万邦拱贺。广济兄弟等各献表纳贡称臣,封燕州牧,遂改宛平令。 济生彦刚,刚生明善,于洪武四年(1371)因茶马事发,彦刚同明善迁于大梁为民。善生四子:长曰敏,次曰荣,三曰贵,四曰升。敏回北京望亲偶遇边警声息,勇敢当先,节次有 功,陆续升为御林前卫指挥。荣在祥符为业,往来南顿生理,后至正统二年(1437),大河水决,作筏乘水载于南顿原置买房舍,就便安住为业。贵乏嗣。升在汴未出至今,业于汴 梁”。族谱叙述了李氏先祖为官经商及迁徒南顿的原因,入藉项城这一支为李荣之后。该谱系表中定李彦刚为来祖一世,李荣及其兄弟为三世,在六世谱牒叙中有这样的记载:“吾孟 和祖用夏礼更世守,族众无不惊讶讥议之,念抑知穷变通久从古为,然假令吾西方鼻祖非有道之人也则可,如其为有道人也则继,述通变度亦首肯之矣,守法(教)者不得剌变。”李培仁给我们讲,李氏六世祖李孟和中举为官,本邑官绅纷纷前来祝贺,因李在待客宴席中上了酒,由于喝酒有悖伊斯兰教规,遭到族人们的议论。李孟和只得携家迁出本坊,在蔡庄落户,后逐渐疏远了教门,附于蔡庄李姓。
  李鸣钟为李孟和之后人,李氏家谱能传承数百年不断,得力于李孟和后人的珍藏,谱叙:“六世孟和祖之后密韬一帙……芳之祖邑庠生讳瑞书字彩章知族谱所在,咨访倍切,……而得之,视若至宝,即欲重修”。1966年“文革”开始,李培仁为保藏这本家传族谱,颇费一番周折,红卫兵们为破“四旧”,逼他交出家谱。由于家谱中叙有与李鸣钟六世祖先之关系,族人们怕沾上“国民党残渣余孽”的罪名而受政治牵连,也劝他把家谱交出来。但李培仁当时是拒不承认藏有家谱,并把家谱藏在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红卫兵抄了李培仁的家,也未找出家谱来,才算作罢。
  南顿李氏繁衍生息,今主要分布在:项城的李楼、李集、李寨、河湾、聂寨、秣陵、丁集等村镇,淮阳的刘振屯、高河铺以及安徽的颍上、■城,沈丘县城的东关、后李庄等处。旧时叙修家谱时,无论回、汉民都要邀请对方参加。项城李氏回民称“南顿李”。居住项城付集、沈丘李老庄,刘庄店、左庄李洼一带的李氏汉民称“出教李”。沈丘李氏回民称“牛犊子李”,“牛犊子李”目前又分大牛派、二牛派和盘锦派。李培仁说自己为李氏第二十世,李鸣钟为十七世。近代李氏家谱是从十八世续排的,为“文学培宗,道义宣绍。积德行仁,家法自茂。育才济世,宪声震章”。沈丘的“牛犊子李”辈字已排序第四十一世。李氏辈字使用,回汉也有相通(一般只叙辈份,辈“字”回汉则各使用各自的)之处,如:文学培宗…宣绍…仁家……等。
  李鸣钟1949年在上海病逝,原绥远都统府参谋长李兴中(建国后任河北省副省长)为李鸣钟题挽联一幅:“为政以德,有勇知力,■怀儒将风流,精神不死;起义滦州,归真沪上,历数终身行谊,大节无亏”。其中“归真沪上”句意为在上海逝世,“归真”一词《辞海》注:“意为‘死亡’,伊斯兰教用语”,如以此推论李鸣钟的祖上应为回族。李鸣钟作为军政要员和社会活动家,以厚德载物的襟怀维护回汉民族和睦相处,他的“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统战人本观值得今人学习。从李氏宗谱的角度讲,历史上蔡庄李氏与项城及沈丘“牛犊子”回民是存在着一定的族源关系的。
参考书目:
    李凡荣:《西北军名将李鸣钟》,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6、197页。

   (倪胜章,沈丘县政协文史员,周口市政协委员)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