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根记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人物春秋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祖根记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1-2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记宋国公冯胜和他的后代        冯福宽(西安)

回回三分亲,断了骨头连着筋。

                                                       ——回族谚语  

一句平平淡淡的闲话,竟然会扯出一部家族的苦难史来。

1992年,在第七次全国回族史讨论会上,马寿千先生问起我的籍贯。我现在回想,马先生当时可能是在研究一个什么文化现象,所以在我说了“河北大厂”以后,先生又往前追问了一句。

“好象是山东……冯老庄。”我说。

他又说:“要是那样,您可以问问北京的冯今源先生,他也是山东的。”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是,我的心里再也静不下来。在大西北的荒沟野山里,许许多多被大清家打散的回回后代都跟我一样,对自己的家事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连自己亲人的去向都不甚了了。这些人就像腾格里的一盘散沙,就像伊犁河上的一棵胡杨,孤零零的,失去了凝聚的力。长此以往,血缘就会乱了,根脉就会断了。

要说,这还真是个事儿。

北京东边的大厂回族自治县,传说是皇家的一个草场,土地肥沃,绿草丰饶,是一块很不错的地方。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朝庭为了医治战争创伤,便把一些军士、流民、富人、百姓迁居到此,实地屯垦。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何氏祖先失兀喇、阿颜沙、阿匝丁、杨氏祖先杨国忠、海氏祖先海南悉陆续来到这里。他们聚族而居,经商种地,渐渐发展起来,成了当地的名门旺族。〔1 〕

  冯氏家族到这里较晚,大约在清朝末年。始祖据说是个阿訇,是从山东冯老庄迁徙过来的。至于其他的,都像烟云一样消逝了,没有留下一点儿痕迹。

说来也巧,就在我四方打听的时候,我和冯今源先生取得了联系。今源先生说,他也是山东冯老庄的。他还说:“如果您的家里也是从那里出来的,咱们就是同祖同宗,冯胜的后代。”

我怎么都没想到,自己的家里和“十回保朱”的冯胜将军还有这样的联系。可是,我对将军却没有什么研究。他是怎么样从安徽定远走出来的,他的后代又是因为什么到了山东凌县的,他的后代的后代又是怎么样到了河北大厂的?一切的一切,都像是一个谜。我因此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一下的念头,还想看一看这里边的渠渠道道。

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明史:冯胜传》、《皇明开国功臣录:冯胜》、《国朝献征录:宋国公冯胜传》、《皇明名臣琬谈录:宋国公冯胜追封三代神道碑铭?摇并序》、李贽《续藏书:开国功臣·宋国冯公》、白寿彝《回族人物志:冯胜 冯国用》,真为先祖的赫赫战功而自豪。

六百年前,也就是元朝末年,朱元璋的起义大军打到了河南定远(今安徽定远)的妙峰山下。当时正在山上据寨自保的回族人冯胜(字宗异)和他的哥哥冯国用,看着遍地烽烟的各路义军,又想想自己手里的千百杆刀枪,毅然来到朱元璋的军帐里。朱元璋看着带头进来的冯国用,聪敏凝重,动止儒雅,一种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啊啊,对于成就自己的帝王霸业,这可是个有用的人啊!他又情不自禁地看了冯国用一眼,轻轻问道:“看你这身儒服,一定是个读书人了?”

冯国用没加思索,当下便道:“是的。我平时最喜欢看的是《孙武子》。不瞒您说,我今天和国胜兄弟投奔帐下,就是想以此为本,进取功名啊!”

又问:“依先生之见,我要想有所作为,应该从何入手呢?”

又答:“古书上说,金陵形势险要,龙蟠虎踞,是历代帝王建都之所。如果能拔取金陵,然后四下出击,天下不难取也!”

朱元璋采纳了冯国用的建议。从此,冯国用便跟着他打滁州,克采石,取太平,拔金陵,为朱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爪牙之功”。只可惜,冯国用英年早逝,只活了35岁便病死在浙江军中。当时,他的儿子冯诚年龄还小,朱元璋便擢升他的弟弟冯胜做了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

冯胜和冯国用虽是一奶同胞,但人材相貌、脾气秉性却完全不同。他不像哥哥那样文质彬彬,他长躯伟面,磊落慷慨,一副十足的大将风彩。事实也正是这样。从他投奔朱元璋的那一天起,在以后漫长的43年的时间里,他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和“十回保朱”的徐达、常遇春一起,曾出师南下,挫败了张世诚的湖州部队;曾北伐中原,扫荡山东、河南;曾据守潼关,攻下山西的关隘城池;曾进军陕西,夺取庆阳;曾出征西北,大败扩廓帖木儿:曾追歼残敌,直抵青藏高原;直到他死前八年,还把大军压向金山,迫降纳哈出;死前三年,还在山西、河南训练兵马,立卫屯田……可以说,他为朱明王朝的建立,为稳定漠北和青藏高原的形势,立下了汗马功劳。〔2 〕

朱元璋感念其功,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封他做了总兵官、征虏大将军;朱明王朝建立以后又封宋国公,还赐了铁券。铁券文曰:“尔胜十余年间,居京师则除肘腋之患,历征战则建爪牙之功。敌犯龙江,帅军兵而大挫敌寇;副将北伐,屡克捷而平定中原。宣力内外,佐成混一……”

在读这些文章时,我奇怪地发现,几乎所有这些文章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它记载的,统统都是冯胜将军为建立明朝立下的战功,还有皇上对他的褒奖,贬斥;其他的,几乎什么都没有。

可是,当我进一步研究一些野史杂书的时候,我却忽然发现,作为明朝的一个望重臣,冯胜将军除带兵打仗之外,他还镇守过许多地方:洪武三年镇守陕西,四年镇守山西,七年镇守北京,九年镇守西安,十年镇守开封。在这些年的任所上,他还做了许多实事,如筑城。

他选址建设了嘉峪关。

据明代万历四年编修的《肃镇志》、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编撰的《重修肃州新志》载: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将兵略定河西,筑土城,周二百二十丈,占地十五亩。公元1993年嘉峪关关城文物管理所编的《嘉峪关》一书里,还在冯胜象下记下他的开创之功,其文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冯胜率军进取甘肃,开创河西之功独多,同时选址建关,二十三年后,明王朝榜烈摇臣,功高望重。”

他扩建了西安明城。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特意把他的龙子龙孙分封到全国各地,建藩为王。据历史记载,有明一代先后封了50个藩府。有些藩府下还设郡王府;一层一层,遍布全国各地。洪武三年四月分封其次子朱为秦王以后,又在同年七月下令修建王府。这时候,朱元璋又想到他的沙场名将冯胜。据明代万历刻本《国朝献征录:宋国公冯胜传》载:“明年(指洪武四年),宋公胜按陕西,修城池,简士马。”又据《洪武实录》卷六十载,洪武七年正月,命“宋国公冯胜往陕西修城池”。近人韩敏教授也考证说:“西安城修筑的领导人,明史籍除命令冯胜外,再无第二人的记载。”〔3 〕

留存至今的西安明城,就是在唐时皇城、元时奉元路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它不仅在城墙上修了墩台、垛口、悬眼、马道,还用谯楼、箭楼、城楼构成三道防线,组成四面城门,显得更加高大,雄伟,壮观,坚固。

根据考古发掘,我画了一张图表,对比了一下老城和新城的规模;结果发现,明代新建的部分和老城留用的部分相比是66?郾07%∶33?郾92%,差距可谓大矣!

他修建了开封周王府。

周王朱是朱元璋的第五子,也是冯胜的女婿。

据《回族人物志》卷十九《冯胜 冯国用》载:洪武十年,冯胜奉命移镇河南,在开封修建周王府。这座“宫城在明末农民战争中毁于大水,清代顺治十六年改为贡院,康熙三十一年在遗址建万寿亭,后称龙亭,今为龙亭公园。”〔4 〕

作为一个开国重臣,冯胜将军最关心的当然是战场上的厮杀,还有皇上交办的实事。他根本没有想到官场上的歪门斜道,没有悟透“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就在他拼着命为国效力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开始谋划除掉他们这些老臣了!

就像中国历史上600多个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把自己的宝座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明朝建立以后,他一方面把自己的龙子龙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一方面对一些功高盖主的老臣大开杀戒,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诛杀了三万多人,铲除了淮西藉的文官势力。洪武二十六年的兰玉案诛杀了一万五千人,扫荡了淮西藉的武官势力。

历史无情。就是朱元璋自己也没想到,兰玉案后没过五年,他自己也死了,他的孙子朱允刚刚在南京继位他的儿子朱棣便从北京发动了靖难之役,而且很快夺取了政权。

在这段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冯氏家族当然也不能幸免。兰玉案后第三年,朱元璋用御酒赐死了冯胜。朱允继位以后,第三个月,便下令逮捕了冯胜的女婿周王朱,接着又把他流放到蒙化。燕王朱棣起兵以后,特别是他得势以后,也像他的先人一样,对那些老臣后裔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冯氏家族也在这场血雨腥风中从历史上渐渐消失了,就是在官修的《明史·冯胜传》里也只是说,“(冯胜)赐死,诸子皆不得嗣。而国用子诚积战功云南,累官至右军左都督。”

在这里,“不得嗣”的冯胜之子是谁,他后来到了哪里?积功云南的冯胜之侄冯诚后来怎样?这些都成了一个谜。如果这个谜团不能解开,冯氏家族就被朱元璋彻底打散了,打垮了。

在回回民族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元末,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陈友定打进泉州,“凡西域人尽歼之……闭门行诛三天”〔5 〕;明初,“明军入闽,即利用百姓对色目统治者的仇恨,又一次对泉州回回进行残酷屠杀”〔6 〕那些死里逃生的回回,从此四分五散,不知所终。一直到500多年以后,旅居菲律宾的“清真五姓联宗会”、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汾阳公会”才和泉州取得联系。迁徙浙南的6500人、定居惠安的2238人才陆陆续续地回归伊斯兰教。还有,清代陕西回民起义以后,关中道上八百坊的回民都被迫离开了家乡,有的还出走俄国。这些人,直到一百三十年以后,才应陕西穆斯林对外文化经济促进会吴庆云会长之邀回到了历史祖国。那天,1991年10月3日,他们刚刚踏上回坊热土,便遵照东干族之父白彦虎的遗嘱拍了拍西安城门,告诉人们白彦虎又回来了……

不难看出,实实在在的历史是掩埋不了的,连着肉、连着筋、连着魂的回回民族是打不垮的。既然东南西北的老回回在生死关头都能生存自救,那么,在遭遇到同样厄运的时候,冯氏家族也一定会重新走到一起,像自己的先人一样做出一番事业!

在经历了同样的苦难以后,回族里的许多有识之士都对自己的民族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们踩着艰难,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

就是在这种圣洁的氛围里,淹没长久的冯氏家族的历史渐渐浮出水面。

据凌县三里河冯氏家谱记载,冯胜之子冯直,字公正,柏乡县令。他在朱棣南征时不肯献城,朱棣得势以后不得不离开北京,隐居到山东凌县冯老庄。至九世冯加明迁居到辽宁沈阳,十五世冯其睿迁居到“北京大厂贵家庄”〔7 〕。这段文字,既说明了冯直的生平归宿,还像一根红线把大厂冯氏和凌县冯氏联系起来,大厂冯氏从此找到了自己的根。

还有冯胜的侄子冯诚。冯诚在洪武十四年九月跟随颖川侯傅友德、永昌侯兰玉、西平侯沐英远征云南。到了云南以后,开始曾和谢熊一起署理云南都指挥司事。云南平定以后,做了右军都督府左都督,统领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广西五省都指挥使司,统兵50多万,势力可谓大矣。也就在这时,朱棣发动了夺取皇权的“靖难之役”,他于是“由云南弃官归隐,道经西平城南冯异将军庙下,依恋不肯去,遂家焉”〔8 〕。可能,这时候的冯诚已经把官场上的一切都看透了,他于是谆谆告诫自己的子孙,三代之内只许读书,不许做官。

就这样,冯氏家族在用自己的生命为朱明王朝拼搏以后,又被朱明王朝打得七零八落,有些冯氏后人甚至被迫出教。中华民国代总统冯国璋〔9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冯建中〔10 〕、安徽省武警总队政委冯文城〔11 〕少将、湖北省咸宁军分区(副军级)政委冯雨泉〔12 〕,虽然他们也都承认自己是冯氏家族的后代,但那都是从血缘上讲的,已经没有了伊斯兰教信仰上的实际意义。

感赞万能的真主,在经过600多年的藏匿隐居生活以后,这些人终于从社会的底层走到现实中来,把自己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告诉社会,告诉多灾多难的朵斯堤们。

回回先民落土大唐以后,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每一个时代都遭到过毁灭性的打击。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有的人顽强地守住了自己的信仰,用自己的心灵写出一部苦难和血泪的历史;也有的人在历代统治者歧视、压迫、屠杀下,在失去先民的祖国、先民的母语、先民的姓氏、先民的服装以后,又失去了伊斯兰教的信仰,铸成了人生的一大悲剧!

现在,在我这篇短文就要收笔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是出了口气还是憋了口气。回回民族是伟大的。既然历代统治者没能把他们从顿亚上抹掉,那么,他们忧患的意识重新觉醒以后,他们分散的个体重新整合以后,他们坚韧的个性重新张扬以后,一个更加美好的理想也就会勿庸置疑地出现了,真的!

 

注释:

〔1〕《大厂回族自治县志》(中国画报出版社1995年版)

〔2〕《明史》卷129《冯胜传》

〔3〕韩敏《明开国功臣冯胜》(陕西穆斯林)2006年第1期

〔4〕电视系列片《中国七大古都》

〔5〕《温陵金氏族谱》

〔6〕黄秋润《泉州陈埭丁姓、白奇郭氏回族习俗的演变》

〔7〕冯文学《凌县回族冯氏家谱略棕》(《济南穆斯林》2001年第一期)

〔8〕清康熙元年西平县冯老庄《冯氏家谱》

〔9〕《沧州回族》、《河间县志》、《沧州风物志》

〔10〕赵雁鸣、赵惠中、赵惠宇《冯诚与冯氏家族》(《河南穆斯林》2005年第4期)

〔11〕、〔12〕赵雁鸣《西平冯氏家族》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