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和现状中把握民族关系的未来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学者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从历史和现状中把握民族关系的未来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1-2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马宗保著《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关系》述评

●哈正利 马 勇

    在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关系研究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回汉民族关系作为我国民族问题中的一个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的一组关系,在我国回族史和民族理论研究中历来是一个重要课题。说其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回族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被视为“一个介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少数民族,回汉关系的表现具有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的共性;说它具有特殊性,是由于回族虽然分布广泛,但在很多地方都是和汉族杂居相处的,因此回汉民族关系往往是这些地方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回汉民族关系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益于认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中的特殊性。而如何把握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理论与方法的突破,或许还要有正确的学术取向上的抉择。

在既往研究中,对于回汉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索历史上回汉关系的具体的表现,很少注重对现实中回汉关系的关注,在研究视角上也很少注重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学术性和政策性的紧密结合,致力于民族宗教工作的完善和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而宁夏大学青年学者马宗保博士的新著《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实现了回汉关系研究上的巨大创新,使我们对回汉关系的认识深入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是研究民族关系、回族史的学者以及民族宗教实际工作者不可不读的一本佳作。

    该书由宁夏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12月出版。全书共九章,前三章先后就回汉关系的历史画面、回族的人文社会性格与民族关系、回族的空间分布与民族居住格局展开讨论,分别阐明回汉民族关系的历史表现、文化基础以及当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场景。第四章考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回族民族平等状况实现的情况,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三个方面。肯定民族平等政策的积极效应,也指出了事实上的民族平等的实现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第五章对回汉关系的具体表现作了多变量综合分析。分别就社会成员对民族关系的自我评价、民族自我意识、族际认知、民族交往和族际通婚等变量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展示了当前回汉关系的真实状况。第六、七章分别探讨都市社区和回族聚居区内的回汉关系,作者选择了银川市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为个案,对其中影响回汉关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以及回汉关系发展的状况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总结了民族团结的历史经验。第八章是对回汉关系的跨区域研究,作者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别具一格地采用了专家访谈的方法,分别采访了一些多年从事回族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学者,请他们介绍了各个地区回汉关系的特色,并请他们从总体和局部地区的特点上给以评价。其中有综合篇、北方篇、沿海篇、南方篇,把这一讨论置于全国范围内来进行,体现了回汉关系的普遍性。最后一章的讨论基本是上面向未来的,作者结合前面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的分析,对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回汉关系做出了总体评价和理论思考,并在慎重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策略和处理民族矛盾的基本原则,从而将研究的成果引入实际应用的领域。

    结合本书的内容,我至少可以发现该书在理论和方法上实现了许多前人未有的创新。在理论上的突破创新,首先表现在作者将回汉关系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框架中来讨论,这在回汉关系研究中,是有独创性的。将回汉关系的发展视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这在回族史研究中还是首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作者展示了回汉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的具体表现和历史经验。不仅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作了补充性论证,而且也揭示了回汉关系的自身的特点。

    其次,在具体问题的探讨中,作者对许多问题的分析都得出了新的见解。在分析回汉关系的历史基础时,作者指出回族与历史上的国家政权之间就存在结构性的融合,并阐述了其表现为:一、历史上回族未曾建立地方政权,而是与汉民族一样,以中央王朝“编民”的身份生存。二、回族社会成员在国家事务管理中的政治参与具有直接性。三、回族人的政治意识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认同和奉行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崇尚国家政权的统一性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在总结回汉关系的历史经验时,作者指出回族在历史上处理与异民族关系时遵循的“适度借取、求同存异的原则”,认为这是“回族对待民族文化关系方面一以贯之的态度,不论是在与汉族的相处还是与兄弟民族的交往中,回族人都努力做到同而不化、和而不同”(p21)对此,作者进一步指出“回族社会存在着一种对异质文化的过滤机制,这种机制的精神形态是以宗教信仰和相应的风俗习惯为核心内容的伊斯兰文化,物化形态就是以清真寺为核心而密切组合起来的宗教社区——教坊。这种机制的精神形态为回族社会成员学习汉文化提供了取舍的标准和尺度,而其物化形态则对新文化成分的筛选、内化和整合提供了可靠的保障。(p21-22)”当然作者也指出了对回汉关系的影响。

    在分析回汉关系的文化基础时,作者着重指出回族人文性格中的信仰本位观念是回族文化的根基。并在阐明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观念时,作者提出三种角度,一、伊斯兰教对回族共同体的形成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普通民众中族教界限是模糊的。二、回族文化是一种边际文化。这种文化一般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体,汉文化为用”的价值标准来处理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将伊斯兰文化视为本体文化,尽力加以保护。三、历史上统治阶级的同化政策强化了回族的信仰本位意识。

    在分析回汉关系的若干变量时,作者利用量化的材料,实证性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如在回族的民族自我意识分析中,得出了散居地区的回族人民族自我意识要比聚居区的强;中老年回族人的民族自我意识要比青年人强;在民族冲突情境和节庆的情境中要比日常生活中情境中表现要强等。在族内认同上,得出聚居区的人弱,散杂居区的强;外出时强,返乡时弱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指出在有些情境中,甚至表现出地缘认同先于民族认同的情形。在民族分界意识上,得出了群体规模大时,分界意识模糊,群体规模小时,分界意识强;民族利益无涉时,分界意识弱,民族利益牵涉时,分界意识强;非正式组织中,分界意识弱,正式组织中分界意识强;交往密切的情况下,分界意识弱,交往不密切的情况下,分界意识强等。同时作者还对这些量化的结论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揭示了形成这些结论的具体条件和语境。

    诸如此类的理论的梳理和创新,在本书中颇为多见。在此,作者使用大量的量化研究资料,将抽象的民族关系还原为具体的社会生活层面,使我们看到回汉关系表现的细节,并也看到回汉关系发展的趋势。

    方法上的综合研究是回汉关系研究中的创新。在本书中,作者没有拘泥于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将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结合起来,分别吸收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人口学的方法等,从而使多种研究方法融会贯通,使研究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术价值追求上,作者并不满足于就事论事,而是旨在追求从历史和现实中把握回汉关系的主流,致力将来的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期以给我国现代化进程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这项研究集时代性、学术性、政策性、应用性于一身。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马宗保博士是一位回族学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学者,怀着总结历史,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人文关怀。对回汉关系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以及将来趋势的深入研究,体现了一个少数民族学者的历史责任感。也明显体现了一个少数民族学者的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爱国情怀。

    总之,从族别研究来看,是回族研究上一个重大问题研究的新突破;从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研究来看,这是一本回汉关系研究的扛鼎之作,也是一本民族关系研究的典范之作。因为在理论、方法和学术追求上,本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作者:哈正利 马 勇  来源:《河南穆斯林》杂志社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