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赖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荀子说:“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则说:“人是唯一知道羞耻和有必要知道羞耻的动物”。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强调羞耻感在为人处事中起着的关键作用,颇值得我们深思。
由此可见,明道理、知羞耻,是每一个具有良知、理性和自尊的人的道德操守和基本素质,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它关系着个人的人格高尚与否。往大的方面说,它也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兴衰。许多伟大的文明都是通过焕发、培养和强化人们强烈地羞耻感来维系基本的道德感和文化价值的,其中尤以中华文明最为典型。可以说中华文明就是一种耻感文化。
在伊斯兰教看来,羞耻感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是真主在创造人时就赋予给人的一种天性和内在素质,是产生高尚道德的源泉之一,即当人做出不符合道德要求或不应该的事情时,就会自发感到羞愧、耻辱、脸红,或不好意思,甚至感到无地自容。就这一意义而论,羞耻感本身具有判断是非,区分美丑、好歹、善恶的特性。正是这一特性,才使人产生道德自律,使人趋向并追求自我完善,使人自尊、自爱、自重、自律,使人止于礼、趋向善、臻于美,使人深刻反省、自我谴责、自我纠枉·……
正是人有羞耻感,人能深刻的意识到在他之上人类的创造者——安拉的存在,他应时刻小心提防,避免自己做出真主所不许可的事情和一切罪恶、可耻之事。《古兰经》把人所具有的羞耻感与信仰、道德甚至社会伦理规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安拉在《古兰经》第七章第二十六节呼唤人类说:
阿丹的子孙啊!我确已为你们而创造了遮盖羞体的衣服和修饰的衣服,敬畏的衣服更优美。这属于安拉的迹象,以便他们觉悟。
在这段《古兰经》原文中“羞体”一词为“骚阿提”,该词含有“罪恶”、“可耻行为”、“丑陋的”、“羞耻的”等意。根据经注学家的注释:该处“骚阿提”一词指人的私处——“阴部”。那么,“我确已为你们而创造了遮盖羞体的衣服和修饰的衣服”,就是安拉启示人类要用衣服遮盖自己身体上的羞体,让人注重形体上的羞耻感,体现人的形象美。后句“敬畏的衣服更优美”,则是指“人应当以对安拉的敬畏——敬畏是一种崇高的信仰境界和心神澄明、超尘脱俗的信仰精神状态——来杜绝一切罪恶的、可耻的、丑陋的、羞耻的行为和事情”,即安拉启示人类要注重道德心理上的羞耻感,体现人的人性升华之美。
安拉在这节古兰经文中是对全人类的呼唤和启示,——“阿丹的子孙啊”是指全人类而言的,人类应该以遮盖自己身体上的羞体和敬畏安拉来保护做人的羞耻感和建立自己的羞耻观。因而人的羞耻感与其对安拉的信仰程度和信仰表现密切相关,更与其对安拉的敬畏程度密切相关。那么,羞耻感的弱化与失落,直接关系着个人信仰程度的弱化和失落,同时也意味着其道德意识的弱化和失落,以及人性尊严的堕落与失落。
由于人的本性中含有私欲(各种欲望),由于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客观因素:如普遍存在的不良道德品质和行为、和金钱、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和形形色色的诱惑,人的这种天然秉性有时会蒙灰隐退或丢失,心底的道德防线也会溃退,丢弃了羞耻感,失去了心理道德防线,也就丧失了是非、善恶、美丑、好歹、荣辱观念,丧失了起码的正义感和尊严感,就会按照膨胀的私欲“无所不为”,并对干一些丑事、恶事和不道德的事不再感到羞耻,甚至做出一些超越一般伦理道德底线的事情,不以为耻,反而为荣。在这一意义上,仅靠建立在天性基础上的羞耻感是不行的,是不能从根本上约束人们的向恶倾向和恶劣行为的。
如上节《古兰经》所示,伊斯兰的羞耻观不仅仅建立在人的天然羞耻感上,而且还建立在伊斯兰信仰的基础上。
穆圣也在圣训中强调说:
信仰有七十或六十多个分支,其最高贵的是诵念:万物非主,惟有真主;最低是清除道路上的有害物。害羞是信仰的分支之一。
又说:
知耻是信仰的一部分。
在这两段圣训中,穆圣(求主慈福安于他)把害羞和知耻,即把羞耻感提高到了信仰的高度,并把它作为“信仰的一部分”,以此培养和建立穆斯林的羞耻观;从而,使伊斯兰的羞耻感和羞耻观有了坚实的信仰基础,并使其具有了永恒的稳定性和不变性。它使穆斯林不会因社会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或形形色色的诱惑,以及人自身的私欲作祟而淡化或丧失,也不会因时代或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更不应因社会中人们普遍道德羞耻感的丧失而丧失。对人们,尤其是对穆斯林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和建立起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作用,成为了穆斯林的羞耻观的内在基础和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形成了穆斯林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对其行为更有了一定的约束力。因为,一位真正的穆斯林,会为了自己信仰的完善而保持、呵护自己天然的羞耻感而不让它蒙灰或失落,并培养自己的羞耻之心而使它永放光亮。
从另一个角度说,培养和确立了人们的羞耻感和羞耻观,也就确立起了道德规范,确立起了人们的行为约束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伟大的使者穆圣(求主慈福安于他)为了增强人们的羞耻感和道德责任感而说:
的确,人们从历代先知的言论中所获得的教训是:如果你不感到羞愧时,就为所欲为吧!
根据伊玛目脑威的解释:这段圣训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安拉、对众人不感到羞愧,那么,你就做吧!圣训学家们对这段圣训的另一种解释是,这段圣训是对那些对违背安拉的命令、禁止而不感到羞愧,且肆无忌惮、任意胡为者的警告和恐吓;它同时也在促使人要顾全廉耻,不可为所欲为!
这就使穆斯林意识到: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安拉的监察之中的;也让他认识到:如果一个人违背了安拉的命令或禁止,干违法乱纪之事,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宗教义务和道德义务或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必然要受到安拉的拿问、谴责,甚至惩罚。
所以,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中,穆斯林能够(也应该)时刻保持自己的羞耻感,能够意识到“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和该抵制什么”,能够在社会的污泥浊水中、普遍的道德沦丧、善恶、是非、美丑、好歹不分的社会氛围中,始终保持自己的信仰、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羞耻感、遵循真主的命令和禁止,保持“出污泥而不染”的穆斯林本色和气节。
在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上开始弥漫着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懒惰奢侈、尔虞我诈、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不守信用、自私自利、好逸恶劳、游手好闲、腐化堕落、损人利己、违法乱纪等等不良的风气,被所谓“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影响的很多人,开始为了物质享受而失去了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应有的羞耻感,向自己的道德挑战,向国家的法律挑战,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面临了严峻的考验。
一个人不知道好歹,就业已丧失了羞耻感和羞耻观,就已丧失了道德感和做人的人格和尊严,同时也丧失了正义感,这样,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就把握不住自己的行为,就不可能对国家、对民族有所贡献;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明确而统一的羞耻观和荣辱观,不知好歹,更加可怕。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了“八荣八耻”,作为一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适时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一个领导人对人民,一个执政党对国家和民族的负责。“八荣八耻”的提出,正是对社会上人们羞耻感的丧失和道德危机的庄重回应,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坚决捍卫,是对“以德治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也必将在社会的道德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道德和文化价值的建构,社会整体精神文明的提高,就需要焕发人们内在的羞耻感、培养和强化人的羞耻感,这样,人们才有自觉的道德、价值意识。人类数千年建立起来的道德、文化价值的基础才能得到巩固,才能永葆牢固。在中国儒家伟大先驱孔子看来,用惩罚的手段,人也许会因为害怕而不越轨,但那只是被迫和无奈;只有当人知耻了,才会自觉地不去做那些可耻的事。就此而论,伊斯兰教把人类的羞耻感和伊斯兰的羞耻观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信仰来永葆人们的羞耻感长存、常新,确有其超越之处、伟大之处,也确实是仅靠建立在人类天性基础上的羞耻感和羞耻观所不能及的。
最后,我还想指出一点:作为中国穆斯林,我们不仅要拥护和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更应坚持和持守我们穆斯林的羞耻观,同时,永远应当以荣为荣、以耻为耻,更应以疏远和背离自己的民族和宗教信仰为耻,做一位永葆羞耻感的穆斯林。(感赞安拉!)
作者:王建平 来源:《河南穆斯林》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