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清真古寺的创建与废兴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清真寺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沈丘清真古寺的创建与废兴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1-2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1999年,我有幸参与了沈丘县清真古寺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并负责有关史料搜集和文字整理。因此,我对沈丘清真古寺的创建与废兴等情况多有了解。前些 年,我曾走访过已故县政协副主席李道全教长,已故县政协常委、伊协代会长李道同和已故县政协委员杜芾村(字绍棠)等社会贤达,写了一些有关清真古寺的文章。这次结合该寺的 废兴及历史沿革,经过系统整理,叙述于后。
  沈丘清真古寺旧称“至元寺”,坐落在沈丘县县城槐店回族镇东关大什字西南隅。因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而得名,近代称亦“老寺”和“清真古寺”。
  元初,蒙古汗国为镇戍中原,从中亚征签一部分色目人和当地汉人加入“探马赤军”。其中由波斯人穆罕默德•阿李率其部落的四个营队驻屯于古项城县东郊(今沈丘县城),战时出征,平时屯聚牧养。阿李所部皆穆斯林,于至元十年(1273年),在此创建了豫东第一座“麦斯吉德”教坊—至元寺。并在营寨中间开凿了一眼“四方沿井”,供阿李的四个营队饮用。700多年来,沈丘穆斯林一直饮用着这眼古井。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1428年),因陷河城废,项城县治所南迁。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经西北洪洞大槐树迁入的穆斯林重建了至元寺,并称此地为“槐坊”。据寺内明碑刻记载:寺院规模宏大,占地15亩,仿庙式建筑,牌坊山式大门,“火墙叠檐,三进庭院,曲栏环绕,宽敞明静”。整座寺院内由大小63间房舍组成,是取先知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寿数相同之意。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闯军与明军的一次战役中,该寺遭兵燹。
  到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经西北及黄河北迁入的穆斯林增多,以李、马、庞、海、倪、刘姓为主,散居槐坊四周,建30余村落,多以经商耕田为业,市井开始繁荣,“商 贾云集,店铺林立,漕运兴旺,墙桅树密,水路交会之乡,财源堆积之薮”,槐坊逐渐成为豫东皖北商贸通衢重镇。时马氏来祖马辉倡导众穆民修寺,经马延缙之手,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完成修寺大业。重修的至元寺由主院、南庭院及北园林三部分组成。主院由门楼、过殿、卷棚、大殿及望月楼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厢房为南、北讲经堂对称,具有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特色。南庭院为磨房仓储、经匣房及海里凡歇息之地。经月亮门入北院进深为一处园林,园内有西讲堂、演武厅、兵器房。园中阁台亭榭、奇花异卉、古槐参天,是回民劳作之余休憩、健身习武之处所。整座寺院砖基、瓦顶、正脊、垂脊、檐口为绿色琉璃瓦嵌盖,屋面覆以铅灰色筒子瓦,雕梁画栋,纹檐绳桷,刻楹涂壁,悬匾垂联。大殿中央竖有古库法体“台思米”和“皇帝万岁牌位”。正门为牌楼形式,两侧为拱券门,正门上额由康熙年间进士马朝宣书“清真寺”匾一块。南北券门上各书“周中规”、“折中矩”,意为陶冶回民性情,躬行规矩以求静心美德。北讲经堂上额悬挂清嘉庆六年(1801年)河南巡抚使牛鉴题“明经堂”匾。过殿上方有直隶总督兼陕甘出抚使五品顶带三级花翎巴图鲁•哈速鲁赠的“道源无极”匾。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间一甲一名武进士、人称“满天星斗,天河一道,干国忠良”的云南督军张凤鸣(1850-1908,回族,祖籍西平)为寺院赠匾“道遵独一”。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沈丘籍御前侍卫、正定府镇台、副将马延襄赠匾“是有真宰”悬于卷棚上方。大殿中央明柱刻有中原书法名家李润科亲书楹联,上联“狱海火烈要是欲火点捻”,下联“考赛水甜究从德水发源”。清光绪年间本邑大伊玛目杜宽(字得众)哈只题匾“德步桑梓”、“功补造化”匾悬于南讲经堂内。藏经室内有各种经书1486册,古手抄本500余册,其中,大部分是明代黑伯李阿訇的手写经书,还珍藏有清末名嗓颖、陈二州的书画家李东运大阿訇的《三羊开泰》画 卷。同其它古建筑一样,该寺建筑物多有吻兽装饰,但由其花卉图案组成,有远看是兽,近观是花之感,体现了伊斯兰的文化特色。
  在清道光年间、咸丰年间及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三次对古寺礼拜殿进行修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本坊乡佬海容轩、杜芾村(字绍棠)、庞瑞甫、马继众、李道庆等在漯河等地募捐八千大洋,对寺内过殿、卷棚、地堂板进行维修。1953年,阿訇李道全率乡佬刘继领、马文俊、杜绍良等自费赴沪,约在上海的回民老乡集资三千元,对寺院进行整修。
  该寺院在“文革”中被改建为化工厂,望月楼拆了当烟囱,寺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开始修复。1993年5月,由已故河南省伊协常委、周口地区伊协会长、沈丘县政协副主席李道全大阿訇倡议重建古寺望月楼,得到沈丘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1993年6月25日动工重建。1994年3月14日落成。2000年9月25日,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本县在阿联酋做贸易的商人刘伟个人捐资12万元,社会捐资近10万元,在寺内原女拜殿处,新建一座建筑面积260m2的女寺,于2005年6月竣工。
  重建的望月楼改在寺院门楼处,两侧增建了二层配楼20间,主楼高五层32?郾6m,楼体建筑面积733m2。望月楼底层为门楼,两侧卧立一对青石狮刻。二层面外四个无底拱孔装饰,三、四层为四角挑檐,覆绿色琉璃瓦,二至五层均建外廊槛栏,便于人们登临目送,览观市景。各层廓壁装格子枋棂拱式窗,四角挂风铃。五层为六角攒尖式建筑,上托绿色穹顶,顶心上方为宝葫装饰,顶杆竖新月、五星。全楼上下翼角呼应,振振欲飞。已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为新落成的望月楼亲书“清真古寺”、“望月楼”匾额。
  一方古寺,一方文化。至元寺经过700多年的重建扩建,其规模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既有古典传统的庄严、肃穆,又不失伊斯兰文化的巍峨、典雅。举首望宇,日月辉煌近在眼前。登楼鸟瞰,人间胜景尽收眼底。这座中原民族文化瑰宝,已成为豫东一大人文景观。

  附:《重修槐坊厅清真寺拜殿碑记》
  皇图永固
  自来办大事成大功者,果专恃财力乎?抑恃此心力耳。心力无怠,而财力复足以继之。于是协力同心,和衷共济,斯天下无不可为之事,而古今无不可成之功。知此者,其惟槐镇之重修拜殿一事。
  清真寺之有拜殿,原为吾教中拜跪之所,以仰答上帝造化生成之恩者也。设废而不修,不惟无以壮观瞻,而五时课功之真诚,将何所寄!乃槐之拜殿,自道光、咸丰年间两次重修,数十年来,风雨剥蚀,渐形残缺。
  迄光绪二十一年,乃有钦之庞君,目睹心伤,于是约辅臣马君,共见首事刘超文,到寺商之。阿衡马瑞甫、掌教杜得众佥曰:“此善事也,宜速为之”。况前经□□□公已书捐资,因被黄水之阻,仅置砖树,从此催输而经营之,殚精竭虑,鸠工庀材,虽未能告厥成功,勒之于石,而其丰功伟绩,固彰彰在人耳目间矣。兹于光绪二十九年,阁方首事诸公,后踵其迹而赞成之,有始有终,任怨任劳、辉煌金碧、焕然一新。然非前此诸公之心力维坚,必不能创。兹义举,非后此诸公之心力克继,又谁兴成此巨观。语曰:“众志成城”,又曰:“有志者事竞成”,岂不然哉!工竣嘱余以记其事,余不获以不文辞。然深嘉诸公之心力无怠,窃幸吾教中拜跪有所,故援笔以志其颠末,并将首事诸公姓名胪列于后,及同人之捐资多寡志之碑阴,以为后来之劝云尔。
  首事
  刘飞鹏耆民李柏龄武举马忠乾武童李兴运监生庞锡之马春田监生刘月鹏
  知印厅方耀廉监生庞子襄监生马孝冶
  监工
  李攀桂把总高俊德掌书厅马广彦李会科监生马仁舜武生马廷扬武童马孝
  芳把总海风鸣监生马克敏李顺亲
  沈丘县学优廪生:李新珍(字聘甫)撰文
  国子监太学生:李英敏书朱
  监修
  阿衡:马凤池
  掌教(伊玛目)杜宽(字得众)
  铁笔:赵云海
  木工:郭明善
  泥作:王德心
  大清光绪三十一年晟次乙巳荷月谷旦
  (倪胜章,沈丘县政协文史员,周口市政协委员)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