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有着各自的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又会新生出许多节日。而且,随着社会的开放,文化的交融、多元,外来的节日也纷至沓来凑热闹。才过春节,又遇“情人,”一年之中的节日,大大小小,有土有洋,真可谓丰富多彩。
除却那些与死亡相关联的纪念日外,节日为人们带来了喜庆、欢乐,因而,人们也就乐于年复一年地期盼着,重复着,以不同的庆祝方式过着一个又一个的节日。不管各民族和文化的节日有多么地不同,但有一点肯定是相同的,那就是“欢乐”。人们欢乐地过节,人们在节日中欢乐。
欢乐是人的天性,欢乐是人的希望,欢乐可以让人暂时地忘却痛苦,可以让苦难中的人得以短暂地喘息。因而,不仅爱闹的孩子盼望过节,大人们也是乐在其中;不仅生活富裕的人爱过节,穷人们也要过节。君不见,《白毛女》中,已满身债务的杨白老在年三十,还要买来一条红头绳给喜儿扎起来。红色是喜色,穷人的孩子也起名为“喜儿”,可见穷人也是有欢乐、喜庆的向往与权利的。
可是,综观古今东西文化中名目繁多的节日,将节日与穷人的欢乐、权益相联系的,除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开斋节、牺牲节)外,绝无仅有。
开斋节和牺牲节是伊斯兰教最为隆重的节日。在这两个节日中,穆斯林们首先要沐浴盛装,前往清真寺礼拜安拉,赞主感恩。尔后,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
开斋节是穆斯林度过了一个月的斋月后,庆祝斋戒圆满的日子。但欲使斋戒圆满,要想庆祝这一节日,在节日前,有一项义务是必须履行的。那就是“则卡提-费图乐”,俗称“麦子钱”,也叫“开斋捐”。它是生活富裕的穆斯林为使斋戒圆满而对穷人的施舍。
牺牲节是穆斯林纪念先知伊卜拉欣父子为主奉献、牺牲的精神。在清真寺礼拜之后,生活富裕的穆斯林要宰羊或牛、驼以效法先知的牺牲精神,并欢宴庆祝。与开斋节相同,庆祝牺牲节也有一项义务要完成,就是必须要将所宰的羊或牛、驼中的三分之一送给穷人。
伊斯兰教在庆祝这两个节日的同时格外关注穷人,并规定了富裕者对穷人应尽的施舍义务,肯定了穷人在节日中从富裕者那里应有的权益,以此,让穷人也较为体面地欢度节日,普天同庆。
也许这样的施舍、帮助,量并不大,但重要的是唤起人性之爱,唤起穆斯林兄弟之情。
安拉是普慈特慈的主,我们不能截留主的慈爱。普天同庆的欢乐声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是人类的耻辱,社会的失责。
面对各种各样的节日,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庆祝方式,甚至一些原本神圣的宗教节日也面临日益世俗化的倾向,穆斯林当保持我们节日的原本精神与特色,节日间赞主感恩,喜庆中不失爱心,欢乐时勿忘穷人。
先知穆罕默德教诲说:“你们爱地上的,在天的也会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