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民间文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它旺盛的生命力,冲破反动统治阶级和封建礼教的重重压抑和束缚,象积石山巅的山丹花,一簇簇向阳怒放。它是撒拉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国各民族民间文学艺苑里的一朵奇葩。
民间故事
撒拉族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和寓言 ,在撒拉族民间文学中是比较主要的部分。它的内容涉及民族渊 源、社会生活、生产活动等各个方面。大都以反抗封建统治、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为主题。它们有的揭露和抨击统治阶级的残暴,歌颂撒拉族人民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有的赞扬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揭露和鞭挝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反动性;有的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淳朴,嘲讽贵族老财的愚蠢和贪婪;有的赞扬“卑微” 者的憨厚、淳朴、善良的美德,无情地揭露和辛辣地抨击嘲笑“ 高贵” 者的惶吝、狠毒、狡诈和无耻,也有人民自我教育,振聋发聩的作品。这些故事,内容完整,人物 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 气息。比较出色的作品有: 神话《阿腾其根·麻斯睦》,传说《韩二个》、《骆驼泉》,民间故事《阿姑杂拉姬》、《阿娜云红姬》、《尕拉阿吾》,童话《阿哈保日》、《巴哈阿吾》、《牧童、兔子和狼》等。
具有神话色彩的《阿腾其根·麻斯睦》,歌颂了年轻的撒拉族猎手与仙女古尼阿娜的爱情,和他历经千辛万苦为民除害的英雄事迹。
传说《骆驼泉》,则是叙述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跋涉千山万水寻找乐土,迁居循化街子的故事,在撒拉族群众中世代相传。
传说《韩二个》,以满腔热情歌颂和赞扬了民族英雄苏四十三、韩二个率领撒拉族人民反抗清朝反动统治的英雄事迹。
此外,还有《十不全》、《看镜》、《馍头吓死人》、《聋 子一家》等作品,或者揭露了黑暗社会的弊端;或者嘲笑了爱财如命、贪生怕死的财主,或者辛辣地讽刺了见识浅薄,少见多怪的蠢人,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撒拉曲、说唱
撒拉曲,有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也有用汉语演唱的。它们有优美的格调,动人的旋律,明快的节奏,生动的比喻,深邃的 意境与和谐的声韵,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其形式包括 “ 玉尔”(情歌儿撤拉“ 花儿” 、宴席曲、民谣、劳动号子、摇篮 曲、童谣、哭婚调、丧葬调等。
“玉尔”, 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一种传统情 歌。这种情歌,因受封建礼教之束缚,只许在田间、野外、磨 房等背人处演唱,严禁在村宅内演唱。它集中反映了撒拉族青年 男女对自由婚姻的强烈追求。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巴西古溜 溜》、《撒拉赛西巴杂》、《皇上阿吾尼》、《艳姑居固毛》等。其中,《巴西古溜溜》较为著名。它的内容,是青年小伙子们利用妇女拔草这个一年中难得的机会,悄悄来到田间,与姑娘 们尽情吐露相爱之情。他们以对唱形式相互倾诉诚挚的爱慕和赞 美,抒发在封建重压下的苦衷,互相激励不惜牺牲一切为纯洁忠贞的爱情而斗争的决心。其中很多段落,譬喻生动,情真意切,很有感染力。
在喜庆婚日里演唱的宴席曲,有自己固定的曲调,配合舞 蹈,边舞边唱,生动活泼。突出的作品有《阿里想》、《依秀儿 麻秀儿》、《阿舅日》等。《阿舅日》叙述了家境贫穷的尕拉,得悉父亲被皇上的宦宫、阿舅曼错日所害,便以打猎为名把曼错 日诱出家门,趁机杀死,替父报仇,为民除害的故事。 《阿里码》则是以夸赞汉、蒙古、土、娥和撒拉族妇女装饰的方式,表达了兄弟民族友好相处的情谊。前者叙事,后者抒情,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撒拉族的民谣有赞扬民族英雄的,有赞美生活、劳动的,丰富多彩,寓意颇深,诙谐、幽默,情趣盎然。
撒拉族人民长期和邻近的各民族和睦共处,走亲访友,赶集赴会,自然密切了民间文学的交流,回族的宴席曲《莫奈何》、曲儿《马五哥与杂豆妹们》,藏族的民歌,汉族的俚歌小曲,象一股股清泉不断流入,丰富了撤拉曲。但撒拉 " 花儿 ", 仍不失其自己的独特风格。《孟达令》、《撒拉大令》、《三花嫂令》、《清 水令》、《水红花令》等,高亢嘹亮,婉转抒情,节奏自由,再加用撒拉语衬句,和其他民族的花儿相比,独树一帜,别有风味。
撤拉族的说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主要作品有《撒赫稀》、《乌热亥苏》、《科尔特》等。
《撒赫稀》,即哭婚调。在旧社会,撒拉族少女受尽封建 习俗的迫害。九岁以后,就由父母包办,出嫁与素不相识的男人 成婚。哭婚调,就是少女临结婚前倾诉封建礼教对她们身心残害 和对娘家依恋难舍的歌。
撒拉族结亲时,有一种习俗,双方亲家必须相互祝愿。由女方特邀的民间艺人,在隆重的婚礼完毕后 身踞高处,向众亲友大 声朗颂较长的赞婚祝词。这种祝词和嘱托,撒拉语叫 “ 乌热亥 苏” 。其内容有对亲家的夸赞,对亲友的感谢,以及将女儿托付对方,请求关照和表示良好祝愿一类的意思。
民间戏剧
《对依奥依纳》(即骆驼戏)是撒拉族传统戏曲中唯一保存 下的节目。这是撒拉族悲壮、坎坷而光辉的历史的重现,也是撒 拉族人民彪悍、粗矿、机智和刚直性格的象征。在婚礼日由四人 进行表演,其中二人翻穿皮袄扮骆驼,一人扮蒙古人,一人扮阿 訇,阿訇身穿长袍,头缠自巾,手持拐杖,牵着骆驼。前半部为 二人对话,一问一答,叙述长途跋涉,寻找乐土,来青海安家的故事。表演多在夜间月光下进行,观众围坐四方,参与对答,景况热烈。撒拉人,不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通晓自己民族来源的这段传说。
哑剧《打猎》,通过热烈、紧张、扣人心弦的打猎场面,描绘和赞颂老猎人大胆心细、持重练达的娴熟本领及慈父般培育年轻猎手的宽容胸怀烈火般的热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