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筏子客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回族筏子客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3-24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大峡的口儿里水翻浪,

  小峡的口儿里风响;

  站在了筏头上猛扳桨,

  好水手,端爱在激流里来往。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统“花儿”,词中形象地描写了黄河上游羊皮筏子摆渡的方式。豪迈的歌声回荡在山谷,是多么飘逸。

  从积石关,刘家峡,到俗称“九曲黄河”的河段,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沿岸有凤林关、临津关、积石关等古关隘;有莲花渡、哈脑渡、大河家渡等古渡头;有银川驿、长宁驿、官亭等古驿站。从汉唐以来,多少边将使节,中外商贾从这里渡过黄河,征戎边疆,出使西域。那时没有桥梁,没有现代船只,这里的人们便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奇妙而科学的渡河工具,其中最著名的是羊皮筏子了。

  羊皮筏子历史悠久,据史书《水经注》记载,皮筏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九百多年前,那时称之“草船”。《后汉书》记载了匈奴人“乘马革渡河”和护羌校尉邓训在青海贵德“缝革囊为船”载兵渡过黄河的情景。宋代《武经总要》一书说:“浮囊者,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系其空,束于腋,以人浮以渡。”《宋史·苏辙传》记载:“河北道近岁为羊皮浑脱,动以千计。” 到近代,更有许多对筏子的记述。如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记者范长江、作家张恨水等等,都对筏子和筏子客有深刻的描写。 

  太子山根里扎筏子,

  鞭麻绳拧下(读ha)的腰子。

  尕兄弟们是人里头的尖子,

  我就是云里头的鹞子。

  回民把皮筏子作为主要的水上摆渡、运输工具。在古代,它是黄河上游两岸人民进行物质和文化交流的运输工具。因为黄河上游地势高陡,峡多滩多,水流湍急,不宜行舟。这里人们的祖先便利用当地盛产的囫囵羊皮筏,充足气后,一只手抱住皮袋,一只手作桨划水,当做泅渡工具。这种选用单只羊皮胎泅渡,叫作“单抱”,渡河时人一手抱住皮胎,一手击水遏浪,双足蛙蹬,顺着水势,借狂涛巨浪推拥之力,像离弦的箭一般,很快渡到对岸。李开先《塞上曲》中有:“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的赞誉,便是写羊皮筏子在黄河急流中飞渡的情景,诗中的“浑脱”,即是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制作很独特:牛、羊宰后,不破开腹皮,而割断脖子和四肢,然后从颈口将皮割离,倒翻皮毛,然后把牛、羊皮从脖项从前到后慢慢倒退到尾巴处取下来,这样牛、羊皮便成了一个完整的皮袋子(也有的从羊后腿交裆处开口,由后往前将皮退出以防羊皮破损)。这种皮袋在水里浸泡后,去毛及肉丝、脂肪,然后蹂制,使其变软,最后放入清油、盐水浸透,这叫熟皮子。熟好的皮胎经过太阳晒、加盐水和油,继续晒,约五六十天,皮胎变得象麻布袋子为最好。晒干后吹气或打气,将口子扎住。牛、羊皮囊做好后,根据需要用木头做一个木排,将皮囊系在木排上。

  皮筏子有牛皮制作的,但更多的是羊皮制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将单个羊皮、牛皮袋一个个连接起来,组排成筏子就叫羊皮筏子。小的用四五个羊皮袋,四端四个,中间一个,用木条连接在一起。大的则由数十个羊皮袋拼结在一起,不但可以载人,还主要用来运载货物。视货物和河道的情况,把五六十只连缀在一起,运载量可达三十多吨。羊皮筏子的水手根据筏子大小有二、三、四人的,也有六人或八人的,回民把从事筏子运输的水手叫做筏子客。每年在黄河无冰期,筏子客就在筏子上装上上游的羊毛、皮张、药材等土特产品,组成浩浩荡荡的水上长龙,顺水急下。

  据说从元朝开始,到了明、清年间,回族筏子客已很多,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羊皮筏子,大多数都是由回族筏客驾驶。他们不仅有祖传的绝技,主要的是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那时的河州筏子客,有的在大夏河撑木筏运木头,有的在洮河运粮食百货,至于从事长途航运的筏子客所运载的东西就多了,兰州的水烟,甘南的羊毛皮革,靖远的滩二羔子皮,景泰的沙毛裘,宁夏的枸杞,河套的粮食,各地的土产百货,运到包头等地,调剂余缺,从中营利。当然也载客。不论是人是货,只要上了筏子,那命就跟筏子客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只见那些久谙水性的“筏子客”,驾着皮筏子,唱着高亢嘹亮的“花儿”,在黄河的波山浪谷间,泰然自若,奋勇前进。一任风急浪大,还不时地扬起悠长、高亢的“花儿”: 

  黄河上度过一辈子,

  浪尖上耍花子哩。

  双手摇起个浆杆子,

  好像是虚空的鹞子。

  筏子客的生活是极其凶险的,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因为黄河自有它那任情恣性、自由奔放的性情,若至夏秋黄河汛期,更是桀骜不驯,无拘无束。而这时恰恰是筏子客撑筏闹河,大显身手的红火时节。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季节,一年不过只有稀稀罕罕的两次。对于河州筏子客来说是绝不能错过的。第一次,从春寒料峭的3月开始,自临夏永靖河沿放筏起运,顺流而下,出刘家峡东行至兰州。在兰州进行一次全面检修,并添置沿途所需面、油、盐、醋、茶等生活必需品。然后继续前行,最后到达包绥,其间若平安无事,五六月份就可以返回。第二次从9月开始,秋季出行,回来时则已是寒月深冬。一年之中的农历三月到十月是筏子客运输航运的最好季节,每个筏子,每个筏子水手几乎都不会闲着,无论是大夏河、洮河还是湟水、黄河。只要在河岸就会看得见筏子客驾着各种筏子在河水中拼搏的剽悍身影。  

  用来长途载货的牛皮筏子很阔大,最大的筏子需要用120个优质牛皮胎来组联,其载重量可高达300吨。羊皮筏子有“亮床子”和“排子”之分。“亮床子”是用扁平方木数根凿孔,然后加楔子构成纵横交错的长方形床子,床子四角各系羊皮胎一只,起浮力和边帮的作用。这种筏子可载货,可乘客。航行时,由坐在正中前墙的水手用木桨划水送渡,因其小巧方便,多用来两岸送渡或供短途人货之需。“羊皮排子”其实就是扩大组联了的亮床子,大的羊皮排子可载重500多公斤,可乘客6-8人。有胆魄的排子水手敢于驾着排子走长途,而不仅仅只是出大河家到兰州,而是下银川,甚至跑包绥呢! 据说当时每年从临夏水路运抵内蒙古包头市的羊毛可达100万公斤之多。运毛筏上的水手是这样唱的:

  羊毛筏子下来了,

  山边的花儿们笑了。 

  阿哥是甘露者下来了, 

  尕妹的热病儿好了。  

  出莲花渡由兰州到包绥,这段航程2000多公里,一路山高水低,峡陡山峭,急流险滩,浊浪暗礁,数不胜数。从临夏到包头,仅甘肃段的黄河上就有刘家峡、大峡、乌金峡、黑山峡等一道道峡谷。首先是刘家峡,峡内的新浪(险滩名)以险恶著称,筏户为了平安过关,从永靖孙家嘴一带起筏时,要请上“水手”,又叫“峡把式’(其作用就象现在的领航员,一般充当“峡把式”的筏子客,年纪都比较大,有几十年水上摸爬滚打的放筏经验。他们水性好,熟识水情,掌握过峡的时间和技巧。)帮助过关。最后经过凶险异常、长达30公里的嗓眼子峡,进入水面宽阔、水流缓慢的河套地区。虽说河套一带风平浪定,一片汪洋,航行却也不容易,随时有被搁浅的危险。羊皮筏子这种运输工具简便轻捷,但在急流浪尖上飞旋,不能停留,十分险峻。什么“三道坎”,“五雷游”,什么“煮人锅”,“棺材石”,什么“洋人摆手”,“仙人止步”,“狼舌头”,河上河下几乎都是鬼门关,生死口!有些关口的谚语如“狼舌头舐上水,筏子客遇见鬼”,“洋人一摆手,纵身掉进水”,凶险万状,还有许多典故。譬如“洋人一摆手,纵身掉进水”,说的是顾颉刚教授在他写的《浪口村随笔》里记述的这样一则故事:曾有一个洋人乘坐皮筏子在黄河上湍急汹涌,行至靖远红山峡处遇一巨礁,筏子客倾斜筏身擦礁而过,乘筏的荷兰传教士则惊恐不知所措,慌乱中竟离筏跳到黄河中的一块大石头上,而筏子来去如矢,更难相遇。结果这个洋人竟饿死在这块大石头上。可见筏子客和乘筏子渡黄河需要何等的能耐,何等的本事,何等的心理承受力!

  过去,甘肃的陆上交通不便,运输工具都是牛驮马拉,效率很低,大宗的货物就用皮筏子循黄河道运抵包头后,再由铁路送到天津、上海等地销售。摆渡皮筏子的筏子客是很辛苦的,通常从临夏起筏到包头,要1个月的时间。当地有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说:“下水是活神仙,上水是把驴变”。这是说羊皮筏子只能顺水而下,不能逆水而上。羊皮筏子到下游卸货后,筏子客便把袋里充的气放掉,将压平的皮袋捆绑好后背着回来。“累死累活,筏子客的日子难过。”那时的筏子客年年往返,浪尖上行,山道上来,付出了超强的艰辛劳动。河险人胆大,河州筏子客凭水性,凭智勇在河里挣命,苦不怕,累不怕,风雪霜雨也不怕。一只大筏,几个水手,若逢灿阳和风,听鸟唱看云飞,倒也痛快潇洒。怕的是官税苛捐,以及种种名目的盘剥,还有土匪的劫掠,官、匪大户的明争暗夺,相互勾结,及其对筏子客们的陷害、勒索与剥削压迫。若载着土匪、人贩子,更是祸患无穷,搞不好还要搭上身家性命。所以筏子客放筏走河,河州女子的“花儿”唱得犹如生死离别:

  尕妹妹送你在黄河岸,

  哭给者走上了扯船。  

  天上的乌云翻滚了,雷三声,

  下了场六伏的雨了;

  尕妹妹出门走远了,叫三声,

  再见不上你的面了。

  唱绝哭绝的“花儿”落在筏子客水手硬汉的心上,满腔的柔肠百结情深意长,却只能狠下心来用“花儿”去慰藉对方: 

  月亮儿盘场是吹风哩,

  日头儿盘场是下哩;

  阿哥们去了时还来哩

  你哭者挡住个咋哩!   

  河州筏子客不仅驰骋在黄河流域,一九四二年,国民政府为了抗日需要,在兰州购置2000只羊皮胎,聘用了20个筏子客,组成“皮筏航运队”,从四川广元,把300吨汽油运到陪都重庆。用皮筏运输汽油,在长江上创造了奇迹,当时引起了山城重庆各界的好奇,新闻记者还为此拍摄了电影记录片。 

  河州筏子客最引为自豪的是1949年8月帮助王震大军过黄河的壮举。1949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在王震司令员的指挥下,打响了抢渡黄河进军青海的战斗。在永靖尕脑渡口,一军军长贺炳炎和永靖筏子客们创造了抢渡黄河的奇迹。从战斗打响到9月4日,500名河州筏子客仅用5天时间,将3万名解放军将士和2千匹战马,全部武器装备,在峰高浪尖的黄河上,用古老的牛、羊皮筏送过了黄河。当时正是黄河汛期,又逢大雨,水势急,浪头高,白天筏上红旗招展,晚上岸边篝火辉煌,河面上筏来人往,场面十分壮观,创造了皮筏摆渡史上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两岸的变化日新月异,黄河儿女已在黄河上修建了众多的公路桥、铁路桥。任人往返,车辆驰骋。沿河已经兴修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门峡等大型水库库区航道,更是机船繁忙,乘风破浪。黄河岸边的人们眼中记录了条条公路和座座大桥的建设,记忆中保留了兰州城发展变化的缩影:1957年,兰州新建道路22公里,1960年,滨河东路扩建、七里河黄河大桥、新城黄河大桥等一座座钢筋混凝土桥梁横跨黄河两岸。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最近几年,高速公路的开工、斜拉式大桥的建成通车……到现在,横跨在黄河兰州段的铁路、公路桥就有十几座,是黄河上桥梁最密集的河段。 

  今天的筏子客,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那古老的羊皮筏子虽然失去了摆渡和运输的使用价值,成为供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摆渡游具,不少人曾伤感地以为羊皮筏子将永远从黄河的风浪上消失。但作为西北黄土高原上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人们仍然记得羊皮筏子的历史功劳:皮筏运输繁荣了中国西北各民族间、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状况,对于边疆和内地的经济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互补作用。古老的羊皮筏子成为黄河两岸人们勤劳勇敢的象征,一笔永远也抹不去的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焕发了新的青春。

  近年来到黄河岸边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羊皮筏子古朴原始的风格吸引了游客,人们从中找到了在黄河风浪中探险的乐趣,黄河上这一古老文化又将发扬光大。兰州已经有皮筏子公司开业营运,载着旅游者饱览“浊浪滚滚天际阔”的黄河雄姿和两岸绮丽多彩的风光,身临其境,真别有一番乐趣。1991年7月中旬青海省海东地区体委首次在循化县积石吊桥上游,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抱皮筏子横渡黄河的比赛。比赛中选拔出的优秀水手,还在1991年11月间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会上,给数万观众作了精彩表演,古老的皮筏子又成了体育竞赛的工具。2006年兰州羊皮筏子被确定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申报兰州羊皮筏子制作技艺冲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部门已通过对羊皮筏子的普查,详细了解了其分布、运营及传承人的现状,经过有关专家初步论证,已制定了兰州羊皮筏子保护五年计划。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