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回族姓氏及家谱考略(三)中
——几部回族马姓谱牒考
3、马新贻家族世系。
根据高尚举先生的《刺马案探隐》所列“马新贻家族简表”排列其世系如下:
长 马应凤(十三世) → 马轶伦(十四世)
字又喈,候补县丞 字鸣九,康熙武举
次 应隆(泉州已指挥同知、曹州指挥同知)
三 应相(附贡生)
——————————————————————
长 马文(十五世)(字子文,雍正武举)
次 马书图 → 马殿丞(十六世) →
字洛文,雍正武举 字渭辅,济宁州贡生,
莘县教谕,敕赠修职郎
三 马龙图(雍正武举)?摇?摇?摇?摇?摇?摇?摇
——————————————————————
长 马上珍(十七世) → 长 马兰台(字亦芝,县
字荆朴,增广生 学生,貤赠朝义大夫,
无后,侄新郁承嗣)
次 马堂珍 次 马兰藻(十八世) →
字湘珍,太学生 字江畹,赠光禄公。
——————————————————————
长 马新郁(字都雯,庠生,朝议大夫,早故,侄毓权承嗣)
次 马新沐(字雨人,廪生,侯选知府,三品顶戴)
三 马新贻(十九世) → 马毓桢(二十世)
字谷山,光禄大夫, 字崧生,云骑尉兼骑
太子太保,钦差大臣, 都尉,兵都主事,四品
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无后,姪毓桢承嗣
四 马新祐(字又农,浙江侯补知府,迁升运粮道。)
从马新贻家族世系表来看,其十四世马轶伦为康熙时人,那么十三世马应凤应为顺治年间人,假定十三世生活于顺治初年(1644年),马氏第十九代马新贻故于(1870年)其间共230年,八至九代,基本上是三十年一代人。
4、曹州旧谱与马新贻关系
旧谱残片(后简称旧谱)所载与马新贻家族有许多共同点,也有一些断代,也有一些疑点,在此一并考释如下。
(1)旧谱共列出八代
二世马颠(永乐九年)→三世马俊(永乐二十一年)——四世马福(正统12年)——五世马纲(天顺6年)马经(成化四年)→六世马骥(弘治四年)→七世马寅(嘉靖17年)——八世马坤(嘉靖24年)→九世马应龙(嘉靖38年)
(2)旧谱明确指出第一代始祖名讳。
马毓丰谱序云:“自始祖讳钅监翁,官于曹州,固家焉。”那么第一代应与马新贻家族中第一代马鉴同(钅监鉴原为一字)旧谱也应是马新贻族谱。马毓丰应为二十世与马新贻同时或早晚相近。
(3)旧谱应为明代谱。
从旧谱语气上看,其残片应为马氏第九世马应龙所书,旧谱曰:“父马坤系嫡长”“马应龙比试得中双收,本月二十八日蒙兵……”本月即马坤“本年十月十六日与同福建都司,泉州卫指挥。”上文还有祖父马寅、高伯祖、曾祖父等称谓,这都是与九世马应龙辈份相合。因此旧谱也即马新贻家族一世至九世祖情况。
(4)旧谱记录了曹州马氏九代共180多年的历史。
曹州马氏一世祖马鉴约洪武十年(1377年),九世马应龙约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其间约182年,共八代,每代平均23年与三十年一代相差不多,还是较为可信。
马新贻家族谱记录十三氏至二十世间,两相并不交叉。
(5)两谱有四五代之断层。
旧谱是一代至九代到1559年,马新贻家谱从十三代到二十代,从马应凤(假定顺治元年1644年)始,其间相差85年,如三十年一代也仅二代至三代,即十世至二十世,也说得过去,有三四代的断层,曹州马氏原谱如无世系图表存,那么这三四代就很难找齐了。
(6)马新贻谱非曹州马氏长支谱。
一个家族世系应以长子长孙为准,但往往长支谱系不全,譬如说十五世马文后裔不详,仅此一支也非长支之后,何况马鉴之后如何,曹州马为马鉴后他是长支,次支马镇,三支马镒都在湖北武昌,不可能与曹州马后裔有所瓜葛。
(7)马应龙九世有疑点存焉。
马应龙为九世在明嘉靖年间,十三世马应凤、马应隆、马应相怎么也是“应”字辈,他们相差三代,九十年间怎么会乱了辈份,没有全谱就不知其中原委。
曹州马谱序应是清同治年间的东西,旧谱残片是明嘉靖年间马应龙作,谱训可能再早一点。总之曹州马氏谱牒既无完整的世系,也无叙述详尽的谱序——仅就我所掌握的资料而言——但愿这一显赫世家,能留有完整的文化遗存传世。
二、郓城回族马氏谱序。
这是一篇情况十分特殊的谱序,因手头资料奇缺,今只能就谱序中的有关问题加以阐述。先将谱序抄录于后。
(一)原文
重修马氏宗谱序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两间之内,品彚①虽繁,皆大造②之所笃生也。一姓之后,子孙虽众,皆先人之所流遗也。食祖宗之德,而忘其所自出;历云衤乃③之远,而失其所由传。揆④诸水源木本之义,当必有恻然⑤弗安者,于是乎有族谱以记世系焉。予始祖世居山西洪洞县讳⑥坤、字⑦太保,明初御前待卫⑧,敕封护驾军,盖西洋教中人也。⑨因永乐迁民移居山东郓邑南,距城十里小堤村后,改村名王家营。由今考之已四百余年矣!予始祖居洪洞时昆弟三人,子八人,予始祖行三,长支无后,继嗣予始祖之五子。次支无后,继嗣予始祖之八子。俱未从迁。惟予始祖独家于郓焉。厥后⑩卜茔地于村之西南一里许,以为聚族于斯可以永奠厥居耳。传至五世,人丁繁浩,不幸遭夷{11}族之祸,四方分逃。予五世祖昆弟三人,长讳全,即予五世祖也,次讳宪,三讳惠。予五世祖以冢嗣所关{12}惧宗族之灭亡,出教从汉,得守故土。至九世讳大祯,分居王镇仓家楼,后改村名马家楼。十一世讳秉伦,由马家楼分居胡家庄,皆于五世祖长支之苗裔也。次支、三支逃居钜野安兴墓,后迁居菏泽东马家垓{13}又逃居黄河北隅侯家集者,乃予五世祖之堂昆弟讳尧、讳勺、讳吉、讳泰、讳昌大也{14}。又有逃居沙家垓者{15}亦予五世祖之堂弟讳早存也,又有逃居朝邑北关者,亦予五世祖之堂昆弟讳圣述也。又有逃居河南归德府马家店者{16}亦予五世祖之堂昆弟讳勗、讳平安也。如此外,不知所之。惟访沙家垓(沙海)、侯家集,诸父老闻有逃居临怀关者{17}均属一脉相传。然而不可不考矣。夫自前明以至国朝四百余年之间,灭而复兴,亡而复存,支愈分而愈众,派愈传而愈远,孰非予始祖之创业垂统,佑启后人绵亘于不绝也哉。又况予五世祖次支三支由安兴墓迁马家垓后,至予始祖十三世孙讳济胜,字建业,于嘉庆元年,川楚平戎有功,擢湖北云阳府竹奇县右营游击{18},升清江浦苇当营参将{19}升江南副将{20},嘉庆拾捌年{21}奉命讨滑,升两河总镇{22},至道光伍年升福建提督{23}。又因征台湾之功,勅封西哩德克巴图鲁{24}名号世袭二等男爵{25},加恩世袭二等子爵,不尤征{26}。予始祖之勇功武略,足以保世而滋大欤,藉非有谱焉,以纪其始末,所谓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者,孰知其所自来;莫为之后,虽盛弗传者,孰知其所由继。窃恐先世之祖功宗德,历久而遂泯也。已是谱之叙,访诸故老,参之旧谱,支各異支,而亲疏有辨,派又分派,而远近易明。自今以后,奕世千载,而遥庶可存,马氏之宗祀于不坠云。
道光拾柒年{27}岁在丁酉贰月既望,郓邑十六世
淑元叙并书。
(二)注释:
1、品汇——事物的品种类别。各类人品的意思。
2、大造——大成就,这里是造物主之成就意。
3、云衤乃——应为“云仍”,远孙,孙之孙也。“衤乃孙”或作“仍孙”第八代为仍孙。
4、揆——音kuí,测变猜想,这句意为:“猜想大概关于木之本水之源的意思。”
5、恻然——忧伤。
6、讳——迴避,不直称君王长辈的名字,在原名前加“讳”字。
7、字——“字”是别名,弱冠后另立表字,朋友等不直呼其名。
8、御前待卫——皇帝左右的侍从或宿卫之臣。
9、西洋教中人——应为回教或伊斯兰教,作者马淑元已对教门很不了解了。
10、厥后——其后。
11、夷族——屠杀族人。五世应为嘉靖年间马氏犯屠族之祸。
12、冢嗣——冢是祖坟;嗣,后代延续。
13、东马垓——道光十七年已有东西马垓之分,马书图分西马垓约为乾隆年间,马垓在菏泽北。
14、昌大——这里有堂昆弟五人,老五可能是两字名,其他均单字,下同。
15、沙家垓——沙垓在定陶北。
16、马家店——古归德不知是今日何地。
17、临怀关——应为安徽临淮关,在蚌埠附近。
18、右营游击——绿营官每营360人,分前后左右四哨,游击位在参将以下,从三品,云阳在重庆万县东北。
19、参将——统兵武官,正三品,次于副将。
20、副将——从二品,次于总兵,即副总兵。
21、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滑不知何地,可能在河南。
22、总镇——即总兵,正二品,受提督巡抚节制,与道员位同镇道并称。
23、提督——从一品,为省一级高级武官与督抚并称为“封疆大吏”。
24、巴图鲁——“勇士”前加满字“西哩德克”,清代为晋号。
25、男爵——第五等爵位。后又升为子爵——第四等爵位。
26、不尤征——不清,可能是不计过错,不应征名,即免除征赋等。
27、道光十七年——即公元1837年。
(三)对郓城马谱序的考释。
山东郓城马氏谱序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东西,在我山东回族姓氏及家谱范畴内,是独无仅有的一支,其撰文人马淑元,应该说是一汉人,而郓城马姓既有汉人又有回人,是一种特殊的姓氏,且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族人的先祖的恐慌、忧患、痛苦在序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只有亲历者才可言表。
1、清道光年间的马氏先人马淑元应是一个地道的汉民。
首先他已不懂回教(或曰伊斯兰教)而称之谓:“盖西洋教中人也”。西洋教我们中国人是对天主教和基督教所谓。作者也明确指出“予五世祖以冢嗣所关,惧宗族之灭亡,出教从汉,得守故土。”寥寥数语,说出了回族人改教的背景之一,许多家族因种种原因出教者众,我想大多出于无奈。
郓城马氏出教的年代,据考可能在明嘉靖年间,明永乐时1403年为其始祖马坤时代,按三十年一代计,五世时应为150年左右,即1553年前后,正在嘉靖在位四十五中,古代官员“伴君若伴虎”,屠族之事为郓城马氏所遭遇,想其惨烈之状,可悲,作者以五六个“逃居”,深刻地写出了马氏避祸之况。
2、马氏逃离故居,散居各地者,仍能保持清真教门,十分难能可贵。
马氏除五世长支马全守故土改教外,(即马家楼)其余二支马宪、三支马惠及各支堂兄弟等逃往菏泽东马垓、定陶沙垓、曹县侯集、巨野安兴墓、朝城北关、归德马家店、安徽临怀关者,皆能固守清真教门,数百年而不改所宗,信仰独一,虔守正道。并因寻根问祖而使马家楼马氏,了解其宗族为回族后裔。
3、谱序记录的郓城马宗族世系。
我手头上没有郓城马氏谱世系表,仅就马淑元谱序所记列表如下:
4、郓城马氏归宗事略。
郓城马祖茔在郓城十里外王家营西南一里许,大约离马家楼不远(马家楼在郓城西南)马氏后人去祖茔祭祖,使马家楼约3000马氏后人震惊,始知其先为回族且信仰伊斯兰教。
约公元1999年左右,马家楼马氏后人建清真寺,举办皈依仪式,皈回者近1500多人,尚有千余人还未认识到认主归宗之必要。
因马氏后人凡迁出马家楼者均为回族,仅马家楼人为汉族,而十六世马淑元道光谱序明确记录马氏出教缘由,马氏后人方知郓城马氏为回回民族之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