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老城关西南处的永长街,是一条北自城顶,西南向至永绥门的区间主道,又是西关回民众多街道的地理中心,加上街上还有著名的多座清真寺院,故永长街在济南素负盛名,并广有影响。其街名称谓是清末民初时居民渴望光明、幸福长久方才取名“永长街”的。
这条街的名称,具体段落位置多有变化。清光绪壬寅年(1902)《省城街巷全图》载记:北段为“永长街”,南段为“鸭子桥”。民国十五年(1926)《续修历城县志》“街巷图”中则标记“永长街”了。解放后的1956年、1985年《济南城区图》均记“永长街”。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图中,街名虽记为“永长街”,但街的南段因城市建设被占用,而改成原来的“礼拜寺街”了,至今。清末或民国初年始有“永长街”和分段的“鸭子湾”;1911年至20世纪90年代叫“永长街”;90年代以后,虽仍叫永长街,但街的南段位置已变改为“礼拜寺街”了。礼拜寺街,因街中有礼拜寺而名,位于寺前的东边,该街纳入永长街后,今改于寺院的北边。对于街位和名称,不管如何变化,而当地居民百姓大多还是“礼拜寺街”或是“大街”、“前街”地习称着。
济南是汉民族的集中聚居地区,其他民族因历史上军队驻防、经商贸易、逃荒避难、就学工作等原因迁入,但居住人口不多。在诸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为最多,能形成聚居点的也只有回族。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唇齿相依、荣辱与共、齐心协力,为济南建设发展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济南回族的迁入始自13世纪元朝初年。当年的回族大都住在历山顶附近一带,即今历下区县学街附近,并建有礼拜寺。元代元贞元年(1295)春,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都运使木八喇沙奉命撤寺,在寺址建盐运使司,礼拜寺迁移到泺源门西、锦缠沟(今西围子濠)东,即今清真南大寺址,回族居民随之迁往。对于此一情况,在清真南大寺明弘治八年(1495)《济南府礼拜寺重修记》碑记中有载。后来,元代实行屯垦,裁撤下来的部分军队和东来的西亚人迁至城区。明、清时期,统治者对西北起义的回族实行镇压,加之自然灾害,大批回民逃荒避难,纷纷迁入济南,致使济南的穆斯林不断增加。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历来靠近清真寺居住,如回民集中住地的永长街上,就有清真南大寺、清真北大寺、永长街女寺、穆家车门清真寺、金家店清真寺等。同时居民较集中的地区,又常以姓氏命名驻地,如“永长街”的“左家胡同”、“穆家车门”等。济南回族以赛、马、金、周、穆姓氏为多,永长街上曾出过很多回族英雄人物。
在街上众多的清真寺中,首推当属今位于47号的古老清真南大寺了。明成化年间,因奉敕赐名“礼拜寺”,清乾隆以后,因与北大寺区别,才改称“清真南大寺”的。南大寺建于元代元贞元年(1295)。迁移建设之初,仅楹殿数间,并不完整,主持教务满喇(教长)为艾迪。明宣德年间,当时的南大寺掌教整顿教务,济南教门为之一振。明正统元年(1436),又开拓地基,修建院墙,增加礼殿,南大寺始具规模。明弘治八年(1495),陈玺任掌教并穆斯林购地重修殿宇,建礼拜大殿、讲堂、沐浴室等。嗣后又历经明、清年间的多次修缮扩建,才逐渐臻于完美。它以礼拜殿主体建筑为中轴线,分别为影壁墙、望月楼以及位于两厢的沐浴室、讲经堂、教长室等。寺院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功能齐备,雄伟壮观,是一座融中西建筑文化的大型伊斯兰风格建筑。
寺院位于街道南首,坐西朝东,占地6630平方米,建筑面积2830平方米。清道光十三年(1833),在寺外正门相对处建起过街影壁。一字形的壁墙,青石基础灰砖墙体,小瓦上覆,花脊翘角,顶饰吻兽。建影壁的记事碑,嵌于南侧墙上。
大门宣礼楼,为面阔三间,进深约6米的两层楼,单檐黑瓦庑殿顶,顶有装饰吻兽,明弘治年间改建,1914年重修。门廊中间为带有阿拉伯穹隆式的石拱门,门楣上有正楷“清真寺”三个大字的石匾,经贴金,光彩夺目。二楼上还有阿拉伯文石匾一方,释曰“和平门”。门楼两边外八字墙相联,再南北院墙外延,院墙上有旁门两个,门额上有匾额,每逢节日开正门。寺院周边的院墙,高两米许,下有3层大块石砌的基础,中为清砖墙体,上部出檐,顶覆小瓦。
建于13级石阶高台上的望月楼,二层,面阔三间,长13.5米,宽7.6米,檐高约10米,是一座外廊单檐、黑瓦庑殿顶式建筑,上有走兽等饰物。登楼望月,故楼以名。该楼将寺院分成前后两大院落,登临可俯瞰寺院全貌。
前院的南北两旁各有砖砌圆门。院内两厢建有丹柱石础、前出厦的平房,内有沐浴室、学习室等。
后院高出前院,礼拜殿坐落于高台基之上,由卷棚式抱厦和前殿、后殿三部分组成,殿内有36根红木立柱承重,形成1200平方米的宽畅空间,可供千人同时礼拜。柱子多也是南大寺建筑群的重要特点,抱厦内悬明、清、民国间穆斯林宫宦名人匾牌8块,立明弘治《济南府礼拜寺重修记》及明嘉靖七年(1528)《来复铭》石碑等。前殿歇山顶,后殿庑殿顶,搭连一体,大殿飞檐高翘,顶覆黑瓦,巍峨壮观,后殿隔扇窗棂上雕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文,国内罕见。
后院的南北两侧为讲堂,是阿訇讲解《古兰经》和研究教义的场所。据说有一套百年前手抄本的《古兰经》书,珍存于藏经匣里。整座寺院构思巧妙,庄严宏伟,古柏翠松,秀雅古朴,其在山东省内享有盛名,199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长街上的另一座寺院——清真北大寺,位在街北段的路西。当人们在谈论清真南大寺时,自然也就提起闻名遐迩的清真北大寺来。寺院坐西面东,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据寺内清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北清真寺碑记》载:清乾隆初年,寺师金君琏倡修北清真寺于西廓城顶街(今于永长街)。初建时,礼拜殿仅有前卷棚和一进礼拜殿。嘉庆年间后期又接建中进二殿,殿顶建望月楼。民国初年,又接修三殿。历经200余年的多次修建,方成为较为完整的清真寺建筑群。
寺门东向,门楣上曾有清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手书“清真古教”木匾一方。大门两边建便门,以为平时出入使用,庆典和聚礼日开正门。门前左右有石狮一对,与大门相对建有一字形影壁。
寺院建有两进院落。前院有南北厢房各三间,为接待使用。南厢房后,建沐浴室,院中石板甬道。前后院间有花墙一道,二门一座。二进里院较大,甬道直通礼拜殿。殿前南北厢房为讲经堂,殿北跨院为阿訇、海里凡(学生)居室,南跨院为小学教室,后有武术场地。大殿为宫殿式古典建筑,殿前立柱上有楹联木匾。前壁是落地花棂格扇,殿内宽广明亮,铺有礼拜毯多道,建筑面积970平方米,可容千人做礼拜。殿脊上有阁式望月亭,中间有宝鼎一座,别具风格。院中古柏数棵,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清幽肃穆。
具有清代宫殿、阁楼建筑特点的清真北大寺,建筑气势宏伟,布局合理有序,先于纵深的方向发展,再又横向增加院落,既适应了传统的习俗,又维护了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寺内建筑装饰精美,雕刻讲究,既丹漆彩绘,又朴实无华、古色古香,是成熟完美的伊斯兰风格大型建筑。
街上还建有清真女寺。民国初,济南有两处女寺,一处在饮虎池街,一处在永长街上,均系民宅房。20世纪60年代以后永长街女寺改建为居民楼,饮虎池街女寺停止活动。1983年由政府拨款在本街的礼拜寺巷口处建起清真女寺。阿拉伯式的两层女寺,一层为礼拜大殿,二层顶上有圆顶尖塔,还建有阿訇室、接待室,是国内首座女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此外街上还有过穆家车门清真寺,具体在街上的穆家车门,为济南穆斯林哈吉•穆华亭所献。20世纪20年代,穆华亭将穆家车门内私宅一所捐献出来,作为清真寺,也称东寺。“文化大革命”中,该寺建为居民楼。另一处是金家店清真寺。建于清乾隆年间。
“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迫停止。今永长街上仅有清真南大寺、北大寺、女寺3座寺院了。
解放前,济南少数民族群众大多生活贫困,遭受阶级压迫,民族歧视,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少数民族群众和汉族兄弟一道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斗争。清真寺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但也受到时代变革的影响。其中最为称道,并广有影响载记的,当是发生在1919年的“济南血案”了。
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到济南后,为捍卫山东主权,济南回族群众纷纷上街游行示威。爱国回民志士马云亭、朱春涛、朱春祥等,在清真南大寺秘密集会,组织济南回民救国后援会,下设“救国十人团”,并于7月21日组织参加了砸《昌言报》馆的行动。次日,济南镇守使兼戒严司令马良,以回民“暴乱”为由,派兵捣毁后援会,并于深夜将会长马云亭及朱春涛、朱春祥逮捕,以“煽惑军警,危害治安”罪名,于8月5日上午,在南圩子门外将马云亭等3人杀害,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济南血案”。志士马云亭住在南关正觉寺街,将另文介绍。而同时就义的朱春涛则世居于永长街上。朱春涛,字秀林,号吉使,山东省历城县法学研究所毕业的高才生,曾任教于山东省高等大学堂。三胞弟朱春祥,曾在山东河务局任职员。这一事件激起全国人民的抗议,要求北京政府严惩罪魁马良。连当时的直系军阀吴佩孚都对马良、张树元(山东督军)一再通电痛斥。8月7日,周恩来在天津主持召开了各学生报社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各校出版物于8月8日一律印蓝色,以资哀悼山东被马良枪决诸烈士。”同时,周恩来还在其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上以“飞飞”笔名发表文章,抨击反动军阀的罪恶,支持山东回族人民的反帝斗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穆斯林纷纷送弟子到后方军训,参加抗战等。民国时期,济南穆斯林中的阿訇和有识之士兴办学校。早期在永长街上建有新育初级小学,在南大寺内建有市立第十二初级小学。1940年在北大寺内创办伊光小学,同时在南大寺创办穆汉小学,这两所回民小学均开设阿拉伯文和汉文课。1945年两校合并为穆光小学,校址在北大寺,学生100多人。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在1948年20岁时,曾在穆光小学任教。2004年,中石先生为学校捐资20万元用于成立教育教学基金,同时设立了“校园十佳少年”和“中石园丁奖”。2006年,先生偕夫人又来学校,亲自为学校20位教师颁发“中石园丁奖”。尤其建于1925年的济南成达师范学校更有名气。成达师范由穆斯林穆华亭、法静轩、马绂生与大阿訇马松亭创办,校址在永长街上的穆家车门清真寺内,既授阿拉伯文伊斯兰教义,又授师范学科。成达师范的创建,受到国内外穆斯林的广泛关注,于1928年迁至北京东四牌楼清真寺内。为现在北京回民中学前身。
解放后,那位于清真北大寺后院的穆光小学改为公立,定名为济南市回民子弟小学,1967年改称济南市永长街小学,1981年又改为济南市永长街回民小学,至今。1951年在清真南大寺内成立济南回民中学,后几经转迁,于1959年时在民生大街新址落定至今。
济南回族有爱好体育、擅长武术的特点,民间习武、摔跤活动十分普遍。清真北大寺内即有摔跤场,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
解放前,回族人民生活无保证,大部分依靠手推肩挑、摆摊开店,做些贩卖山果、青菜、饮食和经营牛羊肉等的小生意,或以手工的制革、羊皮加工、磨香油等作坊式生产谋生。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回民的一些特色行业。一是牛羊肉食业。至今在街的北头还有牛羊肉集市。二是饮食,不仅过去,即使是现在,经营甜沫、油条、马蹄烧饼、馓子、闷饼炒菜、绿豆切糕、五香花生仁等的回民饭馆或小摊还是不少。在经营上,不仅物美价廉,富有特色,而且干净卫生,味道纯正,深受百姓欢迎,有的还成了济南的特色小吃。三是糕点业,产品有蜜食,蛋糕,蛋卷等。
街上除有经营食品、杂货等的小店铺外,早年于街的北头还有几家山果行栈,再就是还有一家有些名气的“保元堂”中药店。药店的位址在街北头与城顶、麟趾巷、城顶下崖街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上,由于历史上街道区段多有变化,或因城顶街名上口好叫等,故人们习惯上把保元堂中药店所处的店址说成在城顶街上。
据考,保元堂中药店于光绪年间由回族张维翰(字筱正)先生于此开办。张家祖上早于明末清初时由青州来济南府,待多方经营略有积蓄后,才转习中医,到张先生时已是几代多年了。他行医重在培元固本、扶正祛邪,故把药铺起名“保元堂”。药铺坐西朝东,前店后坊。“保元堂”匾额,为著名书法家金棻书写。筱正先生的保元堂传到其子张云华时,医药技术已有了极大的提高,其创制的“牛黄胆星丸”更有奇效,声誉甚高,当时民间就有“是孩不是孩,都要吃张家药铺的牛黄胆星丸”的顺口溜,可见该药之影响。
张云华,字西岩,擅长小儿科、外科,因生于戊子年,西关士人多尊其为张戊先生。1940年济南疫疠流行,西岩先生用中药煎剂施治,一时名声大噪,登门求诊者络绎不绝。1945年西岩先生病故,保元堂由筱正先生次子张云翥主管,后因家中多有事故,致使保元堂破败。解放后,云翥先生在卫生部门工作,至1971年退休。工作期间,他兼用中西两法治病,并认真负责搞好片内的卫生防病工作,良好的服务态度有口皆碑,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赞许。退休后,为街坊邻居看病从不收钱,1984年故去时,为其送葬的回汉人士达800多人。张氏一家几代人从事医药工作,并做出了有益于国于民的业绩,虽说保元堂已不存在,但在此居住的回族老人们,大都还能记得城顶街上的保元堂中药店。其后代中,仍有子女从事医药工作,可谓后继有人。